核心素养下的教师课堂时间管理策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深入推进,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已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落实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核心素养下的课堂教学要求教师科学合理地进行课堂时间管理,教师的教学时间和学生的学习时间要保持一定的张力和适度平衡,以优化课堂时间管理,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关键词:核心素养;课堂时间管理;优化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9)12-0029-03
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教师需高度重视教育教学的过程。教师实现对课堂时间的科学管理是维持高效课堂教学、落实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保证。课堂时间管理是教师在课堂45分钟内对课堂教学活动的时间进行合理分配和适时调控的过程。课堂时间分为教师主导的教学活动时间和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活动时间。在教学实践中,多数教师常常在课堂时间管理上顾此失彼,而如何在教学过程中落实核心素养,实现两部分时间的比例最优化是广大教育工作者需正视和审思的重要问题。
一、核心素养的内涵与特征
随着信息时代和创新经济模式的到来,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美国及台湾地区等国际组织、国家和地区纷纷根据自身的经济、社会和教育发展需求,提出了面向 21 世纪的核心素养。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已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2005):3类9项核心素养;美国21世纪学习伙伴(2007):1+3类11项技能;台湾地区《十二年国民基本教育课程纲要》(2014):3类9项核心素养。中国在2016年10月指出,中国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从广度和深度上看,核心素养具有以下两种属性。第一,从广度上看,核心素养具有丰富性。相较于“双基”和“三维目标”,核心素养涉及的内涵更丰富,维度更多元。既强调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习得,又关注个体适应、生存与驾驭未来社会的必备能力的培养;既考虑科学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又考虑到个人自由和社会责任的统一。第二,从深度上分析,核心素养具有主体性。核心素养提出的立足点由关注学科转向关注学生。素养是个体在后天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通過主体能动的活动,形成的融合了知识、技能、情意等各种因素在内的复合整体。素养不能脱离主体而单独存在,学生的主体能动性是形成素养的必要条件之一。可以说,没有主体能动的活动,就没有主体素养的发展。因此,从深度上讲,核心素养是指向人本身,指向人的主观能动性。
二、教师课堂时间管理存在的问题
课堂时间是一项重要的教学资源,教师科学合理地管理好课堂时间能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核心素养提出的背景下,教师在课堂时间管理上存在着两极分化的问题:一方面,教师将时间过多用于知识讲授、软件设备操作上,而忽视了其服务的对象——人的体验,导致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大大减少;另一方面,教师将学生的“自流”当做自主,片面追求教学活动效果而忽视教学的目的性,导致课堂呈现出无组织、无纪律的状态。
(一)教师主宰课堂时间
教师对课堂时间的主宰实则是知识教学专制化的表现。正如某一线教师所说:“教学任务重,教学时间紧,课时少。”知识取向的教学实践是教师的必然选择,否则教师将无法在有限的课时内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随着教育信息化的高速发展,知识呈现的方式较以前变得更加直观,也更具有画面感,教师可借助课件上的文字、数字、图表和图片传递显性的知识符号(字、词、句、概念、命题、公示等),却易忽视知识符号所蕴含的逻辑和意义,忽视学生个体对知识的建构和方法的反思,学生依然处于“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状态中。这种由“人灌”到全程“电灌”的转变,实质上仍是教师在自始至终控制着课堂教学。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课堂是点燃求知欲的第一朵火花,是知识的启蒙之所。教学的意义不仅在于让学生获得知识,而且要“使儿童把获得知识看成个人的发现”。核心素养是个体发展、适应生活所必需的综合素养。如果教学只是被视为机械简单的“知识搬家”,那么,课堂时间势必被教师专制化管理,思维和行动被技术理性所控制,教学将失去其应有的人性向度。教师对课堂时间的主宰既是对时间与精力的辛苦浪费,也是与核心素养倡导的“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背道而驰。
(二)教师投入课堂教学时间过少
核心素养注重学生的体验和探究,倡导教师对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视,启发学生思考。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在缺乏对核心素养深入全面理解的前提下,盲目追求课堂教学的热闹、活泼等肤浅效应。有些课堂组织形式精彩纷呈,包括多种教学环节,如观察、演示、 看录像、做实验、学生自学、集体讨论等,但在具体操作上,这些教学环节多流于形式而缺乏实质性的内容,它们是游离于主要教学任务之外的,教师在组织教学中忽视了课堂教学的核心和主要线索。再如,有些教师过分迷恋探究式教学,并积极组织学生实验、探究、讨论,致使教师将课堂的多数时间耗费在繁琐的、毫无目的活动上,而无法保证学生接受学习和专注学习的时间,进而使学生无法深入理解教学的重要内容与难点内容。学生的课堂学习失去了教师的有效指导,就犹如失去河床的洪流,缺乏目标和约束。
三、核心素养下教师课堂时间管理的策略
教学目标要在教学过程中落实,这与课堂时间管理紧密相关。教师对课堂时间的管理要做到收放自如,具体而言,是在教师的教学时间和学生的学习时间之间,找寻一定的张力和适度平衡,教师既不能独占课堂时间,也不能让学生“抢夺”教师管理课堂时间的主体地位。
(一)给予学生必要的接受学习的时间
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与知识教学并非是对立、矛盾的关系。知识是形成素养的基础,核心素养视域下的教学也不能离开知识的传授。按照国内有关研究成果可知,在课堂45分钟内,学生的生理心理呈现出波谷(5分钟)——波峰(15 分钟)——波谷(5 分钟)——波峰(15 分钟)—— 波谷(5分钟)认知思维规律。心理学家根据学生认知思维的峰值规律将课堂教学划分为“启始时区、兴奋时区、调节时区、回归时区及终极时区”五个时区。学生处在最紧张的脑力劳动时段是上课后的5~20 分钟,这一阶段是学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阶段,也是教师最佳的教学时域。因此,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心理变化规律,高效利用学生专注学习的时间,给予学生必要的接受学习的时间,即在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时段内,完成知识内容主要部分的教学。 (二)留给学生适当的自主时间
教育是自主的个性素养形成的条件,教师要承认和确立人作为独立生命个体的存在性,即人的自主性。因此,教师要高度重视给予学生自由时间的重要意义。教学过程是一个学生知识学习的过程,即引导学生不断获取知识、丰富自身灵魂并提升内在素养的过程,如此一来,知识就不能被静态对待,需要在学生的思考和运用这一动态的过程中,转化为学生个体的思维和能力。课堂时间是教学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作为教学资源的主要分配者,需将知识的储存变为知识的流通,促进知识转化为思维,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而教师留给学生适当的自主时间则是激活学生思维的导火线。首先,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知识向思维的转变离不开人的思考。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思考包括三层意思:一是学生对所感知的东西要想一想;二是检查一下他理解的东西正确与否;三是试图把获得的知识应用于实践。因此,留给学生适当的时间去深刻理解、反思实践,是促进学生知识向思维转化的一条重要渠道。其次,留给学生合作交流的时间。从学习的本质来看,学习是自外而内吸收信息和自内而外交流信息的活动,课堂上适当的合作交流是学生接受知识信息的有效途徑。教师要根据教学情况和学科内容灵活地选择不同的教学方式,为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增加弹性时间。
(三)加强对学生自主学习时间的管理
学会自我管理是中国学生必备的核心素养之一,而能够合理分配和使用时间与精力是学生自我管理素养的重要内容。因此,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活动中合理分配和使用时间是培养学生自我管理素养的途径之一。教师对学生自主学习时间的管理要坚持静态管理与动态管理相结合的原则。第一,以静态管理为基础。静态管理就是为学生自主学习设立明确的规则和要求,以保证学生的学习效果。由于学生自我意识中的惰性力量远远超出其自我管理、自我监控的强度,所以他们的自主学习需要教师必要的规则管理。第二,以动态管理为核心。教师动态管理的关注点应放在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时间中逐渐形成自我管理的核心素养。教师要根据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况在必要时为学生指点迷津,及时给予学生反馈。
教学是由教师教和学生学所组成的一种人类特有的人才培养活动。核心素养下的教学要求教师以学生的终生发展为教育基点,依据质性的而非量性的时间观去完成教学目标。为此,教师要发挥内外力的 “共振”作用,实现对课堂时间的优化管理,使课堂教学动静结合、张弛有度、开合自如,以此为师生创建一个和谐的课堂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1]伍叶琴,郑志辉.论课堂教学时间的理性存在与优化[J].教学与管理,2013,(10).
[2]张 敏.对课堂教学时间效益最大化的探析[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8,(10).
[3]林崇德.构建中国化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
[4]张建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亟待教学转型[J].中国教育学刊,2017,(2).
[5]孙孔懿.苏霍姆林斯基评传[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6]王仁甫.45分钟价值曲线[N].中国教育报.2002-09-19.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6004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