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对学业的影响浅谈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长久以来,高中阶段物理学科的教学工作,困扰中学生的主要问题是物理知识过于抽象难懂,学生日常生活并不能直接接触到,这使得学生逐渐丧失物理学习的兴趣。再加上动手能力较差、学习信心的丧失,更是造成中学生物理知识学习效率难以提高。这也表明,关于物理学习难的研究,成为现阶段物理教学工作的关键问题。基于此,本文综合性分析中学生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对学业的影响,进一步提出物理教学关于中学生良好学习习惯与行为习惯的培养,以供参考。
关键词:中学生行为习惯;学习习惯;学业影响;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9)03-0061
一、中学生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对学业的影响
1. 对于听课效果的影响
课堂教学作为学生获取知识、学习知识的核心方式,结合相关统计数据进行分析,中学生课堂听讲、阅读、说话的全过程中,课堂听讲时间占据整体时间的55%以上,而这也在极大程度上表明听课是主要学习环节。要想高质量地完成学习任务,离不开对知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而要从真正意义上实现主动学习,集中体现在认真预习、分析新旧知识衔接难点、整理和记录课前预习问题,有助于强化重点、梳理学习思路以及课后复习。而在课堂教学环节能够勇敢提出质疑、积极发表个人意见的学生,通常学习成绩能够保持在中上等水平。反之,不良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包括上课过程中不自觉地做小动作,和同学逗闹、交头接耳;部分学生看似在认真听讲,实则却在开小差,这种精力分散、不集中的情况严重影响了学生对于课堂内容的学习效果,即便是听完课也难以留下深刻印象;也有部分学生能够认真对待上课,可是精力集中时间较短、课堂只听不记笔记、仅仅是在课本上标记学习内容等习惯,使得学生难以充分攻克重难点知识,学习成绩迟迟得不到提升。
2. 对于增强运用能力和复习知识的影响
复习知识是学生进行所学知识个性化加工的活动,通过有效复习能够加深知识的印象和理解,从而增强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良好的行为习惯与学习习惯影响下,学生能够在课后更加认真、仔细地复习功课,将教材知识与学科作业有机结合,极大程度上提升作业准确性和效率。此外,按照遵循规律,定期展开以往知识的复习,将零散性知识采用复习方式搭建知识框架。学习习惯良好的学生通常会重视作业、复习的正确顺序,在完成复习之后再写作业,系统化巩固知识以及提升作业完成效果,针对集中复习和期末复习环节,能够有侧重、有目的地攻克知识,串联教材各章节难点重点,实现知识的融会贯通。而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不良的学生,因为课堂学习阶段不重视思考、不善于记忆,课后复习阶段不重视知识总结,造成个人学习效率、学习能力低下。对于问题解答时会表现出:审题不够细致、理解过于含糊,尤其是习题解答方法、分析思路的掌握不到位,无法及时转变角度,知识利用不熟练。
二、物理教学关于中学生良好学习习惯与行为习惯的培养
1. 培养预习习惯
预习效果直接影响着学生知识掌握情况,我们应该重视并树立起预习意识,提前阅读课本知识,以不同色彩的标记笔记录具体知识点,并且在个人难以理解的内容上画出特殊表示,以便后续寻求教师或同学帮助。比如:《时间和位移》课堂教学之前,学生提前阅读课程知识,进而初步掌握时刻与时间间隔、路程与位移、标量和矢量、直线运动位置与位移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在正式进行课堂学习环节为教师预留更多侧重讲解的时间,帮助学生总结物理方法和结论。以教师角度进行分析,基于学生全面了解基本物理规律和概念的条件上渗透现代化学习方法,也就是弄清物理概念来龙去脉、内涵外延,熟练掌握物理规律的主要表达形式,各个物理量的意义单位和规律适用条件、规律概念联系和区别,从而搭建物理知识体系。针对具体的物理问题,要求学生必须仔细研读问题呈现的物理情境、物理状态以及过程,寻找主要作用因素和有关条件,从而按照对应的物理规律展开处理和解析。
2. 培养审题习惯
运用已经掌握的知识分析现实问题和科学解释自然现象是高中阶段物理学科的学习要求,更是学生吸收物理知识的最佳手段。结合学生问题解答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多数以上的学生在面对物理问题阶段,急切利用直观方式寻找突破口。一旦确定了解题方向就会一直计算下去,或者不断地尝试各种方式进行解题,在浪费大量有效时间的同时降低解题效果。针对这种情况,教师也应该引导学生树立起认真审题的习惯,反复推敲和琢磨物理公式、定律、提示语、图式以及法则等关键性内容,找准题目主干,有效排除问题中的干扰信息。把特定物理现象转化为多个、一个物理模型,从而更加清晰地呈现出物理量的关系,为快速处理物理问题提供基础条件。同时,教师也应该帮助学生掌握审题技巧:(1)找准题目中的关键词,提炼物理量;(2)绘制草图,并且在草图中标明未知物理量和已知物理量;(3)借助草图探究、理解各个物理量的关联性。深刻理解和认识题意,探索问题处理途径,总结物理解题经验,及时发现和纠正个人审题问题,最大程度地提高做题准确性。
3. 培养实践习惯
当前,受到学习时间过于紧张、科目繁多等因素影响,中学生习惯了被动接受物理知识,逐渐丧失自主操作和主动探究能力,出现物理实践和理论知识相脱离的现象。因此,教师有必要引导学生重新认识实践操作、自主探究的重要性,积极组织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准确辨别各种物理设备、物理名称,以自身掌握的物理知识来解决现实问题。比如:《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问题》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投影展示例题“一个静止在水平地面的物体,质量是2kg,在6.4N水平拉力作用之下沿水平地面向右运动。物体和地面间的摩擦力是4.2N,求物体在4s末的速度与4s内的位移。”提出问题:(1)本题研究的对象是谁?共受几个力的作用?物体所受的合力沿着什么方向?大小是多少?(2)本题要求计算速度和位移,可是我们只会解决匀变速运动问题,这个物体的运动是匀变速运动吗?(3)FN和G在竖直方向上,它们是什么关系?学生充分讨论之后进行问题解答,判定“物体所受的合力水平向右,按照牛顿第二定律其加速度一定水平向右,物体向右做匀加速直线运动。”FN和G在竖直方向上,方向相反、大小相等,是一对平衡力,也引导学生进行平衡力和作用力、反作用力的较鉴别。比通过实例分析,进一步培养了物理量关系寻找、探索分析、浅层规律发现以及物理语言运用等能力。在此条件上,教师也需要再次提出问题“经分析发现此题属于已知受力求运动,还是已知运动求受力呢?”学生可以确定地表达出“已知受力求运动学情况”,无形中锻炼学生的总结能力和观察能力。教师和学生共同进行课堂总结,如果已知物体运动情况,按照运动学公式求解物体加速度,然后可以按照牛頓第二定律来确定物体所受外力,这也是动力学能够解决的另一种问题。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想要有效解决中学生对于物理知识学习的各种困难,要求教师必须及时改进教学方法与思路,营造更加理想的学习氛围。在科学发展中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和想象力。同时,学生也需要保持良好心态,勇敢面对、积极突破学习困难,逐渐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与行为习惯,增强学生物理综合素养,实现高中物理教学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田 革.浅谈教育教学中评价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影响[J].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2017(3).
[2] 李晓云.论学习习惯对英语学习的促进意义——学生良好的外语学习习惯的养成[J].校园英语,2017(21).
[3] 费冬梅.论学生良好行为习惯与健康人格的有效养成[J].中华少年, 2017(28).
[4] 刘佳江.着眼立德树人 立足行为习惯——浅谈中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J]. 东西南北:教育,2017(9).
(作者单位:贵州省六盘水市第三中学 55300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6146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