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着力教学实效 让学习轻松有效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减负是教学的必然趋势。为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就得重视教学实效性研究,努力通过恰当的讲解,引领学生主动学习;学会善待学生的学习错误,保护好学生的信心与自尊心,激发学生的探索愿望。同时,教师还得注重和谐数学课堂的营造,为学生实践探究、辩论思考等搭建平台,让学习更加轻松,更具实效。
  【关键词】减负增效 小学数学 善待错误 数学素养
   “减负增效”一直是教育人的追求,我们期望有一方宁静的天空,让学生自由翱翔,让学习成为学生的乐事、幸事,从而达成身心两健、智能协调发展的美好格局。在此,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如何才能打造优质轻负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让课堂成为学生精神愉悦的乐园,成为增长知识、发展素养的历练场。
   一、恰当讲解,引领学生主动学习
   减负的最终落脚点不是纯粹地依赖于教师的高屋建瓴,高深学问,高超技巧;而是着眼于学生的基础掌握,经验储备,情感态度等内在因素;着力于教师的精于谋划,有效掌控,科学引领。
   恰当讲解,留足余地,让学生能够实践,能够思考,能够合作,从而使数学学习中有更多的自主成分,也有更多的思维活动支持。如在教学“趣味训练——鸡兔同笼”时,就得为学生营造一种思考研究的浓烈氛围,让学生进入主动学习的状态,使数学学习带有趣味,使学生感受到快乐。
   课件展示:这是一道流传千百年的趣味题,同学们,你们知道是什么吗?
   生:异口同声地说到“鸡兔同笼问题”。
   师:我们班的同学知识面真的很广。谁愿意把自己了解到的相关问题与大家分享?
   生:这类问题一般会告诉我们,鸡和兔在一个笼子中,头在上面有几个,腿在下面一共有多少条?
   师:很好!那我们下面就共同来研究这类趣味题的思考分析方法。请看投影上的题目,鸡兔同笼,上有20头,下有54足,鸡兔各有几只?
   师:看完题目,你想说些什么呢?
   生:我知道“上有20头”说的就是鸡和兔的数量一共是20个。
   生:我们知道鸡和兔这样的动物都只有1个头。
   生:但是鸡有2条腿,兔子却有4条腿。
   生:这个在解题中非常重要,大家看“下有54足”就是说鸡和兔一共有54条腿。
   师:大家的思考很到位,也很准确。那我们能用什么方法来研究它呢?同学们试一试,看一看会有什么奇思妙想。
   (学生们自主研究,积极地交流着,教室中一片祥和,洋溢着自由的学习气息)
   生1:我们小组是用画图的方法,用20个圆圈代表头,用短线代表腿,我先给每个头下安上2条腿,安完后发现余下14条腿。经过我们讨论,发现多出来的14条腿都是兔子的,因为它们是4条腿,这样再给兔子安上2条,7次全部画完,最终得出兔子7只,鸡13只。
   生2:我们小组采用了“租船问题”中使用的列表法,从1只兔子开始考虑,到7只兔子时发现腿正好是54条,所以得到兔子7只,鸡有13只。
   生3:我们是用列方程的方法,设鸡有x只,腿有2x条,兔子(20-x)只,腿有(20-x)×4条。2x+(20-x)×4=54,解方程得x=13,那么兔子就有20-13=7只。
   生4:我们小组用了假设法,假设20只全是鸡,那么会有20×2=40条腿,而实际有54条腿,因为每多1只兔子就会比鸡多出2条腿,这样多的14条腿就是14÷2=7只兔子,雞是20-7=13只。
   生5:老师,我还看到过这样的有趣解法。它是让鸡兔一起去做操,命令所有小动物都抬起一条腿,再抬起另一条腿,鸡就只好坐在地上了,只有兔子还站着,因为它们还有2条腿,就用54-20×2=14条腿,就得出14÷2=7只兔子,再算出鸡是20-7=13只。
   ……
   学生们集思广益的学习活动,使课堂充满着智慧的色彩,没有教师的刻意引领,提倡学习自主。数学趣味题训练,不是单纯的方法和思想的传输,而是激活学生的认知,让学习有章可循,有据可依。案例中教师的适当引领,能让学生很自然地进入到一种自发的学习状态,特别是教师对类似课题的引领,通过多名学生对课题的解读,为其他学生进行探索研究和经验的回顾提供了信息素材;通过全体学生参与习题的解读,使学生明白了数学问题来源于生活。
   自主探索为主导,恰当讲解为点拨,能够减轻学生的情绪压力,能够释放出学生智慧的光芒。案例中,因为教师的“退居二线”,学生的学习压力在不断攀升,但此时的学习压力不是学生的负担,而是学习的动力。因为教师给予了他们更广阔的探究空间,无形中就要求其集中所有精力、激活所有经验,积极地合作、缜密地思考。教师适当地引领,使学习更具靶向性,也使信息交流渠道愈加畅通,更能多层次、多方向,发掘出学生的探索能力,使学生徜徉在快乐的学习之旅中。
   二、善待错误,激发学生探索精神
   善待“错误”,让“错误”成就精彩,也是减负增效的有效举措之一。错误总与学习如影随形,如果我们教师能够善待学生的学习错误,一定会减缓学生的精神压力,使学生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学习和研究之中。每个学生都是一颗晶莹的露珠,都是饱含生命的花蕾,允许他们的错误不是纵容,而是让其重拾信心,更具活力投入到新的探索研究之中。面对同样的学习,因为学生都有自己的生活背景,对事物有不同的理解方式,而且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思考的角度也不同,所以解读的角度会有偏差,领悟的程度也会有差异。
   因此在数学学习活动中,教师应允许学生存在差异,允许学生思维层面的不同,也要大度地对待学生在学习中的意外,甚至是错误。同时,还要学习和研究掌控教学机制,科学地解读学生在学习中的错误,让错误蜕变为一种美好的促进学生深入学习和发展的资源,使我们的数学课堂流淌着灵动,释放出智慧的光彩。   1.善待错误,激活资源
  教师要发挥和利用学生的错误资源,指导学生学会学习反思,并在抽丝剥茧的解析中明晰错误所在,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知识的构造,促进认知的有效建构。如在教学“升和毫升”一课时,笔者设计训练题:用升和毫升填空。一个保温瓶的容量是2(   ),一小支眼药水5(   ),家中的浴缸150(   ),一大瓶可乐2000(   )。在自主练习中,很多学生得出的答案为:家中的浴缸150(毫升),一大瓶可乐2000(升)。
   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1:老师,浴缸是做什么用的呢?
   生2:是啊!我家没有浴缸,也没有看过,不知道容量是大,还是小,就随便写了毫升。
   生3:大可乐瓶上我经常看到“L”,它就是“升”啊!
   ……
   师:有哪个同学知道浴缸的,向大家介绍一下。
   生:老師,我家有一个很大的浴缸,它是用来洗澡的。
   生:浴缸一般都非常大,我经常躺在里面洗澡。
   师:听了这些同学的介绍,你从中获得了什么启发?
   生:浴缸很大,可以让我们泡在里面洗澡。
   生:我发现浴缸的容量是很大的。
   师:对啊!通过分析,请联系我们班上的纯净水瓶,比一比它们谁的容量更大一些?
   生:纯净水瓶的容量是19升,我想浴缸的容量应该是150升。
   师:你的分析有点道理。但是,为什么我们不认为浴缸的容量是150毫升呢?
   生:1000毫升=1升,如果浴缸是150毫升,还没有我的水杯大呢!这样我们怎么可能在里面洗澡呢?
   生:是啊!19升的纯净水桶我们也没法在里面洗澡,这说明浴缸是150升。
   ……
   学生出错是正常的事情,如果教师一味地订正、纠错,这样的学习效果一定不是长效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数学教学活动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的,将找错、辨错的主动权还给全体同学,让其自觉地运用认知去思考、去研究,从而在纠错的活动中提升学习的自觉性,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
  2.制造错误,激活思维
  制造错误,使学生在“错误”中成长,是教学的一种机制,也是一种有效的策略。俗话说:“吃一堑,长一智。”在探究知识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结合教材实际,适当制造学生犯错的机会,让学生在错误中理解与感知知识。如在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教师先出示1/4+2/4让学生计算。再出示1/2+1/3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尝试计算。在反馈环节,针对出现的1/5、2/5、5/6等答案引发学生新一轮的解剖,在让学生说明计算的过程中,指导学生进行辨析,使学生感悟到1/5、2/5似乎有点矛盾,再组织学生采取自己喜欢的方式去探究这些答案是否成立,根据在哪里?经过折纸、画图、通分等一系列的活动,使学生看到圆形图中的1/2、1/3各表示不同的部分,并没有把圆平均分成5份,从而推断出1/5、2/5这组答案是没有科学依据的。此时,教师可以诱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不能直接相加?应该如何去思考呢?通过研究,学生们很容易想到了通分,使异分母分数变成同分母分数,实现相同单位的相加减。
   故意制造错误,让学生在“上当”后获得教训,有利于拓展学生的认知面,有助于学生认知的科学建构。教师可以将错误充分地暴露给学生,引发积极思考,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使他们在纠错中发展,不断成长。
   减轻学生负担绝不是对学生放松要求和撒手不管,而是给学生们更多的时间去接触世界、接触事物、接触生活,学习更多的知识,做更多的事,思考更多的问题,培养其独立思维和创造能力。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要不断实践和总结,不断完善和创新,在有限的时间内,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夯实学生的四基,使其数学素养都能得到协调发展,从而终身受益。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7031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