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大骨四方风名与八卦的五行配属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基于论证五行空间属性的目的,首先以五行八卦为逻辑主线,对四方风名进行了释读,获得了四方一八卦一五行三者之间的相互对应关系。然后以象思维为宗旨,基于五行本义,对五行进行了取象画卦,获得了与现有理论相同的五行八卦配属。最后再通过阐述四象神兽的形象来源,以及用祭祀场景的视角对东西南北四字进行新的释读,将四方与八卦进行了关联。最终以四方五行八卦三者之间的对应关系和相互配属,确认了五行的空间属性。另外这种对应关系的成立,也說明了五行和八卦体系的构建,以及两者的相互融合最晚在殷代武丁时期已经完成。
  关键词:四方风名;四象;五行;八卦;配属
  中图分类号:B2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CN61-1487-(2019)03-0064-09
  厘清阴阳理论体系的结构层次是正确认识阴阳学说的基础,在阴阳体系中,阴和阳是两个基本单元。从后天八卦图的特征可知,构成阴和阳的两个单元分别为五行和四时。但是因为五行和四时在周期和特性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别,这种差别造成了后天八卦图这个阴阳应用模型,在结构上存在着一定的不对称,这种有别于传统认知的不对称会使人们对于五行的空间属性这个概念产生疑虑。所以以先天后天八卦图为基础的八卦模型能否成立,论证五行的空间特性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其次就是关于五行的量化,因为即使五行的空间属性成立,后天八卦图中涉及与五行相关的只有坎离震兑四卦,那么乾坤艮巽四卦的五行如何配属,以及相互配属的原理则需要进一步阐述。
  作为阴阳体系中的第二层,五行和四时在数量上的差异,会造成两者配对的部分失衡,因此作为构成阴阳体系的基本单元,首先将两者进行统一地量化,并获得一个度量平衡的配对,就成为阴阳学说走向应用的必要前提。作为中国文化的骨架,阴阳学说在上古时期就已解决了这个量化难题,这个量化的方法就是八卦量化法。
  鉴于四季的现实体验,以及四时简洁的循环和周期性特征,人们对四时的认识和量化体系的构建在很早以前就已经完成,其代表性的著作就是先天八卦图。在先天八卦图中,八卦的次序和循环模拟再现了四时的流行和轮回,这方面的研究文献和相关论证已十分充分,这里就不再赘述。
  但是五行则不然,现行的五行八卦配位理论,本质上延续了对四时的量化方法,这种配位方法是将后天八卦图按照四季顺位分布的方式进行次序化地分解,然后依据四季木火金水的各自特性来对图中各个卦位进行五行相配,最终得出震巽配木、离配火、兑乾配金、坎配水、艮坤配土的五行八卦配属结论。问题是,五行和四时是两个不同的系统,也具备不同的属性,即使从现实体验的层面,两者的区别也可以从五运与四季不同的运行周期和运动规律来得以体现。那么这种以四季次序简单机械地对后天八卦图进行五行配置的方法从逻辑上是否成立,就成为解释五行和八卦配位原则无法回避的关键。另外,即使这种方法是成立的,那么巽卦为什么不能配火?或者乾卦为什么不能配水?要解决这些疑问,依然要涉及五行和八卦的配位原则。本文以大骨四方风名为切入点,来进行五行八卦配属的推论。
  一、大骨四方风名的释读
  关于四方风名的研究,起始于殷代两个版本的甲骨文记载。一个版本是武丁时的一块牛胛骨(大骨版),其文为:
  对于这两个版本的考证,胡厚宣先生在1941年开创性地提出了甲骨文与《山海经》《尚书-尧典》等古典文献相互参证的方法。其后至今的七十多年间,众多学者在其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行了多方面地修正(见表一),这些修正的主要特点是借鉴了五行和四时的要义,来对四方风名做出进一步的诠释。遗憾地是,几十年的众多研究成果,并没有使四方风名的释读获得一个广泛认同地结果。
  大骨和大龟两个版本的四方风名存在着差异,通过对比,我们发现大骨的记录方式和书法表现,更多地呈现出其典藏的特质,而大龟则是占卜应用时的记录性存在,因此从两者的规整度和效用性来判断,对四方风名的分析,应该是以大骨为主。
  表一是按照时间顺序,整理出的多年来具有影响力的对于四方风名释读的研究成果。通过表一我们发现关于四方风名的争议,似乎主要集中在南北两方的研究和解释当中。
  (一)四方风名释读的逻辑主线
  在这些前贤的论述中,杨树达先生的文章是唯一一个提出了组合起名时所应具备的整体视角,他认为殷人以草木为神,四方名是皆与草木相关的神名,由四时配四方而来。虽然其观点尚缺支持,但是这种关于组合起名的整体思路却为四方风名的释读提出了一个评判标准,就是任何组合的起名,必然遵循着一个逻辑主线。那么对四方风名的释读,在与文献参证以及结合五行四时进行探究的同时,如果能提出一个逻辑主线来作为指导方向,那么其结论必然更趋合理化。
  在上古时期,象形文字作为一种文明起源的主要标志,在中华文化的成型期占据着基础和核心的地位。同甲骨文是一种象形文字一样,中国阴阳学说中的八卦同样也是一种象语言。两者的不同点在于,象形文字采用场景再现的方式,对事件进行画面性或写意性地记载和
  因此所谓的四方神名,本质就是对四正卦的文字性表达。另外从以上四方神名的释读过程可以看出,在对一个组合进行命名的过程中,一个核心的逻辑主干,是评价组合名称的相关释读是否合理的主要依据。以四方八卦作为逻辑主线,从象形的角度,并结合卦画动静的原则对四方神名进行释读,要比将四个方位单独割裂开来进行分析,会获得一个更具说服力的结果。
  (二)五行与大骨四风
  既然所谓的四方神名与八卦非常契合,那么四方之风的命名也应该与阴阳体系相关。在阴阳理论中与方位最具关联性的无疑是五行,五行的行,其本义是运动状态或者流行形态,与大骨四方之风的风相联系,两者表达着同样的含义。
  对五行的完整解释,以《尚书-洪范》为最早,也最为经典:“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   《洪范》五行首先用次序来模拟五方的空间结构,并用之以陈述土居中位的分布特点;其次借用五材的主要特性来表述五种不同状态的特征;最后以五味作为一种验证方法来系统性地对五行进行了全面的阐释。五行是五种不同的运动状态。润下可以引申为恩泽下民、施惠或者向下一层的人和物施加影响之意。在其中主动性的意愿表现强烈。炎上应引申为由外部因素而产生的鞭策、激励、鼓动或者促进之意。木的特性是生长,会对各种弯曲或者复杂的形态做出向上整理的姿态。因此曲直的本义应该是自发地整理、趋直或者由曲向直之意。从革:革是改变。从,随行、跟随。在这里有从众、被动或者被迫之意。确切地说,从革代表了人或事在外部压力或者环境的影响下,被动改变的一种状态。
  从四方神名的释读中可见,东方日折、南方日夹、西方日夷、北方日丸其四字的本质,是对震卦、离卦、兑卦和坎卦进行文字性的借代表达。从古文字书写简便的原则,如果在四方神名中直接画卦,当然可以获得更为直观而确定的答案,文中这种文字性借代其目的或许是出于文化垄断和神秘方面的考虑,却使后人的释读产生了诸多困惑和干扰。但是这种文字与四正卦非常高的契合度,也促使在对四方风名的释读中,沿用与五行相关联的思路。通过比较前人的研究,本义化的五行显然要比五材化的五行更加适配四风之名。
  通过对大骨四方风名的释读,获得了四方一八卦一五行三者之间的相互对应关系。不过,虽然这种对应关系与当下固有的四方五行八卦配位相一致,但是这种配位是适当的吗?或者说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是什么?
  另外,卦有八个,而四方风名只涉及四个正卦,其他四卦的配属应该如何?比如从四时的轮回规律,参照先天八卦图,兑卦是阳气仅次于乾卦的阳卦,它为什么会被匹配于金气流行的西方?这同样涉及两者之间的逻辑关系。
  因此,大骨四方风名的存在,仅能说明四方一四正卦一五行之间存在北水南火东木西金的对应关系,但是这种对应关系是否成立,其相互对应的逻辑还需要进一步证明。
  二、象思维是阴阳相关学说的逻辑基础
  “八卦与五行两种理论都具有‘象’的思维特点,它们之间的对应关系可能源于‘象”’。这句话点出五行八卦的配位原理,就是以取象作为两者相互关联的媒介。苏永利先生同时还提到,一般认为,西汉时期的《京氏易传》是最早将八卦与五行两个系统相结合的典籍,但实际上,八卦与五行相结合的情形,在先秦、秦汉时期的文献已偶有涉及。
  这里提出了两个观点,一个是象思维是五行八卦两者的共性;另一个是五行八卦相结合的历史时间判断。
  对于八卦来说,作八卦是“以类万物之情”为基础,并以动静类象而成爻。这种画卦方法早已得到学界的广泛共识。为了证明四正卦与五行的对应关系,我们可以对五行进行取象画卦,如果画卦的结果与大骨四方风名的对应关系一致,那么就可以认为这种配属是正确的。
  (一)五行的画卦原则
  五行的实质是对主体当下不同运动状态的表述,它较多地体现了空间属性。它和四时在现实中的区分点在于,五行是在描述十年一轮回的运气变化,是相关天体对地球的综合影响;四时则是描述季节的流行,是地球在相对于太阳的运行中,黄赤交角的存在所造成的后果。
  五行代表了五种不同的运动状态,它是一个形而上的概念,只与主体当时的运动状态有关,而与主体的基本构成无关。它是超越主体超越实质的,所以如果用五材来实质化地定义五行,则不可避免地会弱化五行的分类和分解功能。
  八卦的本质是一种量化。在阴阳体系中,五行和四时是两个不同的单元,那么两者的八卦量化也应遵循不同的原则。
  对于五行,由于五材水火木金土只是一种特征化的借代,因此在对五行的画卦过程中,就应该避开实质化五材的固有特性,直接按照五行各自的运动状态特征来进行动静画卦,这样才是对五行进行取象画卦的正确思路。
  取象画卦的原理是以事物的主要特征为基础,然后按照朴素简洁的原则进行动静匹配。在这个过程中,三划的卦象将按照事物的常态特征,自然地遵循上下或者内外分布的原则。
  另外,虽然取象画卦与四时的少老流行画卦不同,但是作为统一的量化体系,先天八卦图所揭示的爻和爻位的基本原则必然不是孤立的,它也应是取象画卦过程所遵循的原则。
  在八卦中,坤卦的五行配属毋庸置疑,三个爻都为静爻,和土行的静态特征适配,因此坤卦所展示的运动状态就是土行。
  另外水行代表了主体向外发挥影响力,而火行则是外力对主体发挥作用,这种内外的分别天然地占据了坎卦离卦的分配。当然金行也存在内外作用的因素,但是金行的不同点在于,外部的力量使主体的状态产生了改变,这种改变使内外同时都处为动态,而且主体和外部的变化,这两者不论强调或者弱化任何一方都不能充分的诠释金行的特点。因此用金行参与坎卦离卦这种内外特征有着显著差别的卦象匹配,显然是不合适的。
  水日润下,是主体向外释放影响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中,主体处于主动,外在被动,而且相对于客体来说,主体的作用尤其显著,那么按照动静画卦的原理,这就是坎卦的特征。
  火日炎上,是受到外力的扶助而向上的状态,其中外力的作用为主,刚好也是离卦的模样。
  而且由于水行和火行内外作用的特点,同样也排除了其他各卦参与水行和火行配属的可能性。
  金日從革,由于金行是外来力量对主体进行了制约,并使主体产生了改变,因此对金行进行的画卦必须达到两点要求,第一、由于外部有制约,而且这种制约使主体产生了改变,结合这种主体和外部都处于动态的特点,那么做为卦中核心的初爻,以及代表主体的二爻,都必须是阳爻;第二、外部的力量占据了主导地位,而且主体也有动象,因此阳爻的数量要大于阴爻的数量。基于这两个原则,只有兑卦和乾卦符合金行的状态特征。
  木行的产生是主体物性本能的觉醒和自然体现。在这个过程中,由于没有外力的参与,所以木行的场景烈度,很难和金行相比,这也是兑卦和乾卦不可能是木行的另一个原因。   木日曲直,是由曲向直的状态,我们将主体初始的曲看作是阴爻,那么向直则需要用动爻来表述,因此木行的卦象,其阴阳爻的分布必然是各置于两端的。余下的震卦、巽卦和艮卦都符合这种阴阳分别进行上下两端分布的情形。另外由于木行由曲向直的状态,它本身是趋于动态的,因此木行的卦象其阳性特征要更鲜明。基于木行这两个取象画卦原则,下面对三个卦来进行分别论述。
  震卦中作为卦之核心的初爻为阳爻,而且和二三爻的阴爻分别上下两端分布,因此它可以表述木行的状态特征。在这里需要强调的是,木行和五材的木不同,五材之木其由曲向直的方向必然是向上,而木行则不同,木行是主体物性的自我体现,只要其自发努力的方向和本体的意愿一致,它都是木行的表现。比如水的木行其方向肯定是向下的。所以震卦唯一阳爻虽然处于卦的下部,但它仍然能够表达由曲向直之意,再加上初爻的核心特质,用震卦表述木行是恰当的。
  巽卦虽然初爻为阴,但是二三阳爻在数量上的占优,保证了巽卦的阳性特征,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巽卦的阴阳爻同样以两端分布,因此巽卦表述木行也是贴切的,它是一种向上的自我努力状态。
  艮卦只有一个阳爻,这个阳爻处于力量表现最弱的三爻,因此它不符合木行的状态特征。而且以艮卦这种趋静的卦象,来描述水火木金任何一行都不合适,但归为土行却最为接近。结合土行的本义,它和坤卦表述的状态不同点可以这样做出分别,坤卦是指主体处于静的状态,而艮卦则为稳定的运动状态。
  按照五行本义,用取象画卦的方式对五行八卦进行相互配属,得出离卦配火、坎卦配水、震卦巽卦配木、兑卦乾卦配金、坤卦艮卦配土的结果。这个结果虽然和现有的五行八卦配属理论一致,但是其配属原理却有着根本的不同。
  现有的配位原理,首先预置了春夏秋冬和木火金水的相互配属,然后借助人们对四季的认知,将四季的顺位布置向后天八卦图进行投影,认为四季和各自所覆盖的卦位,其五行属性有着必然的一致性。
  在陰阳体系中,四时和五行是两个独立的单元。四时的流行是周期性的,而五行则是当下主体运动状态的表述。一个是时间,一个是空间,两者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它们不存在相互表述的基础,所以现有理论中,将四季进行五行配属,是建立在对五行误解基础上的一种错误做法。比如结合五行本义,水行是高等级主体向低层次施加影响的状态,结合当下网红与粉丝的关系,网红所彰显的个性和价值观,对粉丝们的感染力,就是最典型的水行表现。而用冬季显然无法对这种特征进行恰当地表述。所以这种预置的四季和五行的相互配属是不成立的。
  另外,先天八卦图是平面图,它是四时轮回的周期表述,而后天八卦图是一个双螺旋结构的正视图,是八卦模型的三维再现,不论是在概念还是在结构方面两者并无关联,所以这种相互间进行位置投影的方式,同样没有逻辑支持。
  总之,五行的画卦原理,是按照五行各自不同的状态特征,遵循动静画卦的原则,进行各自匹配。通过这种匹配,获得了五行一八卦之间的逻辑关系。
  (二)四象的来源与四正卦的配位原理
  至于四方一八卦之间的关联,涉及中国古代关于四方的概念——四方灵神,也就是常说的四象神兽。
  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象代表着东西南北四个方位。古人将天空分成东、西、南、北四个区域,每个区域的七个星宿相联系,就构成了四种动物的形象。那么四象它真是二十八星宿连线的象形吗?每一个曾经面对二十八宿星图的人,都会倍感玄奥和无所适从。易文化的特质是简约化和规律化,这些牵强的联想显然不符合易的原则。
  阴阳文化的特质是认识事物要善于抓住最主要的特征,然后以此特征为着眼点来进行进一步地分类分析。四象的来源同样如此。
  对于东西两个方向来讲,最鲜明也是最容易观察的星体就是太阳。早上日出大地,东方的场景就是震卦的卦象,而且太阳在东方南北回归线之间的游移,也是阳爻的体现。东方配震卦的原则确立之后,出于宣教和神圣化需要,对卦象进行世俗化或者神化就成为一个必要环节。
  关于震卦的世俗化,这里有必要提及史前考古中出现的一种随葬文化——猪骨。对于猪骨随葬的含义,学界已有许多论述,归纳起来大致可以分为三种:财富象征说,辟邪守护说,还有食物献祭说。但是如果是辟邪守护,从神威凶猛的角度出发,可以有诸多更优的动物种类来选择;另外即使猪的选项有着地域或生活场景的紧密关联,那么从身体部位的选择来看,相比猪的下颌骨,野猪的獠牙似乎更应具备优先的排位,因此辟邪的说法有着牵强。还有就是财富和献祭,这两种说法忽略了几个典型的早期案例,在对史前时期黄淮流域猪下颌骨随葬数据的统计中显示,在距今9000-7000年(第一阶段)以及距今7000-6200年(第二阶段)间的6处遗址中,除过处于第二阶段的临潼姜寨遗址存在一处墓葬随葬2块猪下颌骨外,其他十处墓葬的下颌骨随葬数量均为1块。一种文化的出现,其最初的表现方式必然是纯粹的,其制式也应直指要表达的本义。贾湖、大地湾等几处遗址中以独立的猪下颌骨作为随葬的事实,用财富和献祭的内涵都不能对这种现象做出合理的解释。那么猪随葬的含义到底是什么呢?与易经中的“彖”字相联系,可知其与阴阳学说相关,特别是猪在进食时的动作,与八卦模型的结构非常相似。
  八卦模型中五行为体,四时为用,五行是空间概念,四时是时间概念,五行以年(五运)为单位,四时以节气流转为依据。这种上五行下四时,静五行动四时的不对称结构,其象形与猪首相若。猪的上颌骨和头部一体,在进食的过程中,上颌骨基本不动,只有相对来说极小的下颌骨在动作,这正好和八卦模型的运动相类似。对这种模型的物证可以用红山出土的双猪首三环玉器来例举,三环的本质是双螺旋结构,这种形制与更早期一些绳纹和多环纹(茧丝形)应为同组,是在用不同的方式表述同一主题——阴阳模型。猪首则象形了八卦模型的运动特征。在这个模型中,下颌骨在其中扮演了阳的角色,它象征了四时的轮回。   对于这种阴阳与猪首的关联,我们还可以从阴阳两字的写法得到印证。阳字,左侧为向上的猪牙,右侧是指咽部以下特征为尖、小的下颌骨;阴字,左侧为猪牙向下,右侧为从头顶开始,猪头上部侧视的轮廓线。因此猪首的崇拜,本质上是阴阳崇拜;而下颌骨的随葬,则是在祈望灵魂的重生与轮回。这种对轮回的美好愿望用一块猪下颌骨足以表达,所以除过猪首和整猪的随葬可能蕴含阴阳崇拜以外,后期在单墓葬中猪下颌骨随葬数量上的爆发,以及其他部位和其他品类遗骨的出现,应为后来者懵懂中的模仿,或者误解所带来的形式上的滥用。
  除过八卦模型以外,猪首还有着另一种象征,参照西方兑卦是虎口的象形,与之相对的东方震卦同样也需要一种动物来类比。而猪在进食时只有下颚在动的特征,与虎口进攻时的动作相比对,两者显著的差别,正好表现了震卦和兑卦之间阴阳爻在数量和分布上的差异。不过既然猪图腾有着八卦模型和震卦两种涵义的分别,那么又如何来分辨这两种不同涵义的应用场景呢?
  还是遵照动静原则,蛇的躯体在地面的移动就是一根阳爻再现,根据蛇的生活场景,如果画卦的话这根阳爻置于底部的第一爻是最为适当的,没有选取蛇头,是因为蛇头动作时的象形与震卦不符,于是猪首和蛇身两者共同的特征相结合,强调了震卦初爻为阳的卦象特征,也造就了上古文化中猪龙的诞生。这就是用龙代表东方震卦的渊源。所以,在猪图腾中,用猪或者猪首的祭祀,代表了对八卦模型的阴阳崇拜,而猪龙的形象则指向了对东方震卦的世俗化。
  前面的内容已经提到过,傍晚的西方,太阳下落的动作轨迹就是兑卦的卦象再现,而虎口的取象正对应了兑卦,因此虎代表了西方。
  天空的南部区域,金星是除了太阳和月亮之外最明亮的星体。金星最主要的运行特征是,它总是在南部天空的东西两侧交替出现。那么以南部天空为背景,这种在东西两个方位运动的特征,就是离卦的卦象。而鸟飞行时双翅扇动,同样也是离卦卦象的特征,因此雀代表了南方。叶舒宪在对玄鸟生商的考证中,认为玄鸟即鸱鹗,发现殷商以前的鸟类图像中,鴟鹗在数量和精美度两方面俱占优,并认为玄是鸱鹗的头和目能够旋转的表述。如果玄的这种解释成立的话,那么在后来图腾的成像中,就应该在形制上对此做以特别表现,但在后来的图像中,我们没有找到这种突出表现的线索。所以玄鸟为夜晚中飞行的鸟应更接近想要表达的含义,鸱鹗是夜间生活的鸟类中最常见的一种,与金星闪现在昏暗中相关联,或许就是殷商人选择鸱鹗为鸟图腾的根源。
  虎和鸟常见,龙是由猪首和蛇身的共性而来,唯独玄武其名其形令人费解。还以就简的原则,看天空的北部区域,最显著和最便于观察的是北斗星。北斗似蛇,北部
  由此看来,四象神兽的形成并非以二十八宿为基础,而是以全天中太阳、金星和北斗这几个最容易观测的星体运行特征为依据,通过卦象这个媒介,将四个方位与四象联系起来,从而获得的空间体系。二十八宿则是在四象的基础上,做出的基于天文的空间细分。在四个神兽之中,青龙、白虎、朱雀是由震卦兑卦和离卦类象而来,而玄武则是北斗在天穹运行的象形再现。所以,四象是以四方各自主要星体的运行特征为基础,遵循动静画卦的原则,从而获得的神化形象。
  结合五行画卦的过程,以及四方神兽形象的来源,凭借八卦这个媒介,在获得五行与四方紧密关联的同时,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象语言是阴阳学说的基础语言,它涵盖了阴阳思维的整个过程;
  第二、五行的画卦和四时的画卦,在方法上有着根本的不同。四时的画卦按照少老流行的原则,进行强弱梯次分配,而五行则遵照各自的状态特征,进行取象画卦;
  第三、取象画卦过程中浓厚的场景色彩,突出强调了五行的空间属性;
  第四、四方的四象是对四正卦神化的产物,结合洛书和后天八卦图中坎卦震卦兑卦离卦的布位,可知构成阴阳模型的两个单元中,其中之一的五行具备了空间特性。
  (三)东西南北四字表现了阴阳文化清晰地阶层特盾
  有关四方的这些释读恰当与否暂且不谈,其中最关键的问题是很难从这些解释中,找出一个清晰地逻辑关联。那么从这一基本原则出发,这些释读的结果虽然不能武断地进行判定,但是如此就字论字的释读方法显然
  这里对东西南北四字重新释读,目的不只是要提出一种新的释读视角,更重要的是通过象形文字场景化的诞生过程,来指出阴阳文化和世俗文化两者之间清晰的界限。八卦语言直指事物运动的状态和周期性特征,而象形文字则着重于事物表象的勾勒。从两者的根本性不同可以看出,阴阳文化的思维方式和极简地表达原则与世俗的象形文字有着非常大的差别,这种差别一方面是因为阴阳文化的思维方式对学者的素养和阶层有着很高的要求,但更多原因则是巫觋集团出于对阴阳文化进行垄断的需要。从八卦一五行一四象一四方相关象形文字表达方式的变化可以看出,这个变化过程,就是八卦语言或者阴阳思维不断淡化的过程。通过文字的生活化和场景化,巫觋阶层达到了隔离或者垄断阴阳文化的目的,几千年来,阴阳文化乱象的根源正在于此。所以,要真正认识阴阳文化这个中华文明之根,在研究中就要突破象形文字的世俗化,更要超越思维方式的生活化。
  三、结语
  基于八卦和五行这两个逻辑主线,文章首先对大骨四方风名进行了释读,得出的结果为:
  通过释读,获得了四方一四正卦一五行三者之间的相互对应关系。对这种对应关系的证明分为两步,首先对五行各自不同的状态,分别进行取象画卦,在确认了五行八卦配属的同时,揭示了不同于现有认知的五行与八卦之间的配属原理。然后从四象神兽的形象来源,将四方与八卦进行了关联。综合两步结论,以八卦作为中间媒介,将五行与四方联系起来,最终获得了四方一八卦一五行三者之间的相互配属。这种五行和四方的紧密关联,彰显了五行的空间特性。
  在确认了四方一八卦一五行三者之间的配属关系之后,结合大骨四方风名的存在事实,以及其文字的规整度和典藏特质,可以判断出,五行和八卦体系的各自构建,以及五行八卦两个理论体系相结合的时间,最晚在殷代武丁时期已经完成。   在论证过程中,象思维做为核心,贯穿了整个论证的始终,这个象思维的语言表现就是八卦。鉴于四时与五行两者时间空间的分别,文章指出了各自画卦的方法也应有不同。四时遵循先天八卦图,采用少老流行的梯次原则;而五行则采用象思维,进行动静取象画卦。
  同样作为象语言,和象形文字以象形與会意为主要特征不同,八卦语言的动静画卦原则,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并实现了极度简约的分类功能。八卦语言迥别于常识思维的这种特征,彰显了其与世俗的象形文字在文化层次上的差异,两相比较,从具备极度简化的分类效用出发,八卦语言更应具有顶层特质。其次,思维方式的差异,决定了八卦语言和象形文字各自不同的应用层面,八卦语言掌握在巫觋阶层,象形文字则应主要在行政层面流传。这种差异性的存在,为当下对甲骨文等象形文字进行释别的过程提出了一个新的视角,鉴于当时巫觋阶层处于统治地位的现实,其对文化的垄断、掌控和影响是不言而喻的,那么在对象形文字进行释别的过程中,将阴阳文化的影响作为一个重要因素来考虑是非常必要的。
  还有,在探究中华文明起源过程中,纠结于文字这个文明的标志是不必要的。囿于时空限制,我们对文字对城市的理解都是基于现代人的认知基础,或许我们很难想象猪下颌骨对于古人来说就是一个“阳”字,弧线就是震卦的含义,但是出土的几个史前文明中不论从数量还是质量上令人惊叹的玉器存世,都在用事实陈述某个集团对一个区域在政治在经济上支配性的影响力。忽略这种支配性影响力的存在,武断地认为这些文明没有文字显然是站不住脚的。文明的标志应该是具有文化的影响力以及文化的载体。文化的影响力涉及政治层面,而文化的载体则保证了统治集团长期存续所需要的超常规的现金流。红山、良渚等遗址,就是以阴阳文化为核心的玉器文明,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以同样的方式发挥影响力的典型例证。在对古代文明的探索过程中,我们应该淡化对城墙的执着,这是早期文明中文化影响力不足或下降而带来的产物,但却不能淡漠精绝玉器所彰显的先进的生产力,更不能漠视阴阳文化在跨越几千年的时空中无所不在的影响力。所以中国古代文明有着其独有的特征,文化的力量在其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对比世界其他古代文明,阴阳文化卓尔独行的思维方式,就是一种最强大的文明自证。这种思维方式,其宏大视野、极简分类方式和周期化的视角,都是其他文明所没有的特质,这些特质决定了其不可能是靠迁徙、靠嫁接融合得来的,它一定是造化自生的。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7507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