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刘保献:环保前线的“哨兵”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简 介
  刘保献,男,1983年3月出生,硕士研究生,中共党员,北京市环境保护监测中心副主任。工作十余年来,负责、参与制定国家环境监测标准2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获得专利30余项。他攻坚克难、开拓创新,建成了国际领先的新一代空气质量监测网络,在全国率先发布新一轮PM2.5源解析结果,为我市大气污染治理提供了直接的技术支撑。曾获“北京市先进工作者”“首都劳动奖章”“北京市优秀青年人才”“北京市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等。
  对刘保献的采访是在临近下班时开始的,他刚刚参加完亚洲文明对话大会环境监测会商。在重大活动和区域重污染期间,几乎每晚他都要11点才能结束一天的工作。
  “奋斗是青春最亮丽的底色。对于我来说,做好每一件小事,完成每一件任务,履行每一项职责,当好环境保护的哨兵,为打赢蓝天保卫战尽自己最大的力量,这就是不辜负青春。”刘保献坚定地说。
  “把每一件简单的小事做好,就是青春最大的成就”
  2008年,25岁的刘保献进入北京市环境保护监测中心分析实验室,当上了一名研究员。环境监测分析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不仅要掌握流体力学、分析化学、环境微生物学等多学科知识,还要具备很强的实验分析能力。
  刘保献大学学的专业是化学,环境监测分析对他来说是一个新的领域,需要掌握大量的跨学科知识。为了尽快练就过硬的专业技能,每天下班,同事都回家了,他蹲在实验室练习样品称重、溶液配制、分析滴定等化学分析的基本技能,一待就是好几个小时,顾不上吃饭喝水。不到半年,他就成为实验室的骨干。
  为了让自己全方位快速成长,每一次学习锻炼的机会刘保献都不放过。刚到单位那年,他听说有青年环保演讲比赛,立即报了名。他翻阅了大量有关环保的专业书籍,光笔记就记了满满五大本。经过100多天的艰苦训练和准备,他出色地完成了演讲《寂静的春天》。
  2010年,刘保献参加了首届北京市环境监测技术比武大赛,摘得个人比赛桂冠。这次大赛中的一段经历让他至今难忘。在实际操作环节,有一项是滴定实验比赛,滴液的大小和均匀程度要控制到最佳状态。为了让滴液更加精确,每天下班后,他把自己关在实验室里,一遍一遍不厌其烦地练习。经过半年的刻苦训练,滴液的重量最终达到了标准的0.25克。比赛当天现场,他动作娴熟到位,完美地完成了滴定实验比赛。
  “把每一件简单的小事做好,就是青春最大的成就。”刘保献说。
  “为诊断北京空气污染
   安装巨型‘CT’”
  环境污染是一种城市病。要想找到病根、根治污染,就要编织起一张高密度空气质量监测网,为城市做全面“体检”。2015年,刘保献带领团队在北京300多个街乡镇的大街小巷布设了1300多个监测点。“这相当于为诊断北京空气污染安装了一台巨型‘CT’。”刘保献告诉记者。
  传统的空气质量监测点位造价较高,而且涉及占地,审批手续繁琐、周期长。任务紧迫,逼着刘保献和他的团队要寻找一条突破现有技术和成本限制的新路徑。“新的技术既要满足北京市环境管理精细化需求,又要大幅降低人力物力成本。”刘保献说。经过广泛调研,他们决定选用一种价格便宜、性能达标的微型传感器建立监测点。
  他们建立的第一个监测点是在一栋50米高的大楼楼顶。当时正值北京的寒冬,最高气温只有零下七八度,冰天雪地,寒风刺骨。他们先爬到楼顶,从楼顶到天台还要爬一个10米左右的楼梯,因为刚下完雪,楼梯上结了冰,一踩一跐溜。天台上的风吹得人东摇西晃,他们装设备、调数据,与后方工程师联系,在天台待了两个多小时,冻得手脚都僵了。
  酷暑、寒冬、沙尘、暴雨……在极端恶劣天气状况下,刘保献团队要测试设备能不能承受住,其实也是对刘保献团队的一种考验。
  一个夏日的雨天,刘保献加班到夜里11点。刚到家不久,雨突然大了起来。看着窗外的瓢泼大雨,刘保献心想这样的好机会绝不能放过。他急忙又返回单位。12点多,刘保献带领团队从单位出发,直奔监测点,一直测试到凌晨四五点。此时,雨水淋湿了他们的全身,但看到设备经受住了考验,他们高兴地欢呼起来。
  “治理空气污染要一微
   克一微克地抠”
  在北京市环境保护监测中心楼顶,竖立着各种规格的空气采样设备。每天早上第一件事,刘保献团队就是收集和放置PM2.5膜,“从5月7日到5月12日,从膜上看是一个明显的污染过程,这是一个浓度示意图,随着空气质量的不断变化,滤膜上附着的浓度也不断增加。”刘保献指着一组滤膜说。
  环境监测主要是按照国家标准测量6项污染物:PM2.5、PM10、二氧化硫、一氧化碳、氮氧物和臭氧。其中,对于PM2.5的研究,刘保献团队从来没有接触过,他们需要迅速弄清PM2.5浓度是多少,它的成分是什么,还要对来源追踪解析,指导减排。
  一年的时间,他们做了1万张膜,每张膜上分析的成分都有五六十种。比如机动车,他们就做了近100辆车在实际路况中的检测,还做了很多燃煤、扬尘和餐饮等其他源的检测。PM2.5来源非常复杂,凭借着对PM10的研究经验,以及对燃煤、汽车等污染源的大量实验,刘保献团队终于找到了答案。
  “治理空气污染要一微克一微克地抠。每一个人都要行动起来、参与其中,只有大家齐心努力才能改善环境。”刘保献说。
  前不久的一天,刘保献晚上比往常早些到了家。5岁的女儿很高兴,给他画了一幅画,“你以后能不能早点回家啊,不过我知道你很忙,你尽量吧,但不能太晚,太晚回来就没有奖励了。”谈到女儿,刘保献疲惫的脸上露出了笑容。
  (责任编辑:闫正宇)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7623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