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仿”中学“创”,在阅读中学习表达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习作的训练应在平时,除了生活日记、观察日记等,可以在阅读课进行仿写与再创作,把习作训练落实在每一课。在阅读教学中模仿阅读课文的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的方法,学习习作。在阅读教学中,可以通过抓空白,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改文体学习写作,续写课文,想象写文,让习作教学不再成为语文教学的瓶颈。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习作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9)03C-0124-03
  语文学科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的学习不仅要求学生学习祖国的语言文字,也要能提高听说读写的能力,重在运用语言文字表达自己的思想。我们经常说要读写结合,这样才能引导学生更好地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那么,如何做到读写结合呢?老师最经常用的是每一单元的学习后,出示单元的习作要求,再以范文引路,让学生读范文,从范文中学习习作的方法,仅此而已。殊不知,一学期每一单元一次的习作训练是远远不够的。习作的训练应在平时,除了生活日记、观察日记等,我认为我们可以在阅读课上做文章,进行仿写与再创作,把习作训练落实在每一课,让习作训练日常化、常规化,日积月累,习作将不再是语文教学的瓶颈。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做文章呢?我做了如下的尝试:
  一、依例子,联系生活,“仿”中学习
  朱熹说:“古人学诗作文都仿先人而作之,盖学之既久,自然顺熟。”现代著名诗人何其芳告诉他的弟弟:“初学写作,是经过有意或无意的模仿阶段,从中学会写作技巧。”许多文学的名人大家创作都是从模仿起步的,何况天性善于模仿的小学生呢?由此可见,仿写是开启习作之门的金钥匙。习作教学从仿写开始。那么,仿什么呢?“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叶圣陶语),我们的语文阅读教材也是个例子,是学生习得语言的例子,学生可以通过这一例子,学习表达。选入小学语文教材的课文,可谓名篇佳作荟萃,这些文章是名家精心创作的成果,加上编者的精心改编,是学生习得语言的优秀范文。在阅读教学中,如果我们能充分发挥这些“例子”的作用,引导学生学习语言,对于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将大有好处。
  (一)仿课文的遣词造句学习习作
  入选教材的文章都是作者、编者依據学生的年段特征精心创作、编写的。这些文章文质兼美,文本中的语言表达方法值得学习模仿。老师在阅读教学时既要引导学生读懂课文,也要引导学生欣赏文章遣词造句的秘妙之处,学习作者是如何表达自己要表达的情感的,每一节课模仿一点,一课一得,日积月累,自然会从中摸出规律,悟得方法,最后,水到渠成地掌握文字表达的特色,从而使自己的文章也能“熠熠生辉”。如《你一定会听见的》一课中,“你总听过水声吧?当山间的清泉奔向溪流,……你总该听到些什么了吧?”这一片段写得非常精彩,不仅在于设问句的运用、“当”的排比句的运用,还在于文章描写时恰当的动词的运用。这一切都是学生学习习作的范例。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画出动词,再朗读体会,体会不同的环境应该用不同的动词,学习作者表达妙处。然后,我以“你总听过水声吧?”为开头指导学生模仿写作,学生一学就会。有一个同学这样写道:你总听过水声吧?当清澈的湖水荡起波纹,当蒙蒙的细雨飘向大地,当涓涓的细流汇成小河,当高高的瀑布冲向谷底,你总该听到些什么了吧?我们不禁为三年级第一学期的小朋友的仿写技巧感到兴奋不已。《散落的钞票》这一课中有个细节描写:“节日的地铁里,喜气洋洋,人来人往,拎着礼品的,捧着鲜花的,抱着孩子的,扶着老人的”。这一节写的是一个人来人往热闹的场景。教学时,我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妙笔之处:作者通过各式各样人的动作,写出了人多。接着,我让学生仿写片段,写一处人多的场景,学生有的写菜市场的场景,有的写看戏的场景,写得非常生动。再如,《“扫一室”与“扫天下”》中,有个片段:写的是薛勤一进陈蕃书房看到屋子脏乱差的样子,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关注课文的描写发现:它通过各个方位的描写,如桌子、地上、墙壁上等的描写,综合出一个共同特点“乱七八糟”。我引导学生学习通过各个方位的描写突出特点的办法进行仿写,让学生以“这屋子里整洁又干净”为开头仿写,学生由于有了可以借鉴的对象,写起来就像平时造句一样,没有丝毫困难。
  (二)仿课文的谋篇布局学习习作
  华丽的衣服有恰当的搭配,才叫得体;精彩的语言文字有恰当的谋篇布局,才称得上佳作。教材中有许多常见的文章布局结构形式,要特别注意。掌握组句成段、组段成篇的规律,从而找到写作方法,进行写作训练,不仅能引导学生入门悟道,还能培养学生在作文时做到言之有序。如《葡萄沟》一课,作者以“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为中心句,全文采用分总的结构写出了葡萄沟这一美丽的地方。学习了这篇课文并了解到这种总分的写法后,我让学生仿写。有的学生写了“我”的家乡,分别写出了家乡的景美——美丽的侨乡古镇,物产丰富——有龙眼、鱼等,人们勤劳、朴素,再总结“我们的家乡真是个好地方”。又如《小镇的早晨》这篇课文,第二至第四自然段这三部分分别运用了先出示中心句,再具体叙述的方法构段,即先概括再具体的写作方式。学习本课后,我让学生按这一结构写一段话,如写“今天的天气真热啊!”“课间活动真热闹啊!”“这雨下得可真大呀!”要求学生按先概括后具体的结构把一段话写具体。学生有了课文的例子,就知道从哪些方面去组织语言,学生在生活中积累的习作素材就有了表达的形式,也易于表达了。
  阅读教学中,我们引导学生学习课文,一篇篇具体、可感的课文在学生脑子里形成鲜明的印象,也能成为学生学习表达的榜样。它直观地告诉学生这样的文章该写什么,该如何写,一目了然,学生容易理解,容易模仿,容易掌握。它比任何讲授都来得简单,来得清楚,来得有效。通过模仿,学生既能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学习文章的表达之妙,又能写出具有一定创新性的文章,可谓一举两得。
  二、读课文,展开想象,“创”中提高
  美学家朱光潜先生在《谈写作》一文中说:“创造的定义就在于平常的旧教材之不平常的新综合。”直接模仿虽好,但只是浅层次的学习,只有加入主观感受的再创造才是提高写作水平的高层次训练。在仿写的同时,我还充分挖掘、利用文本中的语言训练点进行随文练笔。通过读课文,展开想象,在创作中提高习作水平。   (一)改文體,创新作
  语文课本向我们展示了丰富多彩的作者的生活场景,让我们通过教材了解了作者的思想情感。学生学习时常常能够联系我们的生活实际感同身受。那么,把作者的生活与我们的生活经验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再创造,引导学生创造性地对文本进行艺术加工,二次开发,既深化了对文本的理解,又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和习作能力,可谓一箭双雕。《生死攸关的烛光》中描写的伯劳德夫人一家三口人与德国将军巧妙周璇,机智、勇敢地完成了保护情报的任务。文中的对话及人物的描写非常生动,更为妙的是,文章把人物的心理活动刻画得非常到位,把几个人物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栩栩如生。这是一篇危机重重、一波三折的生动故事,文本中人物的形象各具特色。完成这篇课文的教学,我让学生进行文本的再创作,把它改编成一篇生动有趣的课本剧。再如,《司马光》是一篇小古文,但讲的故事是孩子生活中的游戏,学完这篇文章,我让学生们改成一个小故事,讲一讲。再如,教材中有许多诗歌,我们也可以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改写成记叙文。如诗歌《江畔独步寻花》,这是一首描写春景的诗歌。春天的景色在生活中常见,教学后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联系见到的春景,与作者描写的春景图结合,把它改成记叙文,这是一种创造性的描写,但又有所依,解决了学生“无米下炊”的难题。
  当然,课文改写的形式还有很多,如写景的文章可以改编成旅游景点的解说词、广告词等,如《记金华的双龙洞》和《美丽的小兴安岭》等;有的文章可以改写成演讲稿,如《只有一个地球》等。
  (二)抓空白,创细节
  文章中有些地方常会有“留白”,这些留白往往是作者有意、无意留下的。教学时,我们可能利用文章的“留白处”,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进行习作训练。如《渴望读书的大眼睛》中第一自然段简要地写出了孩子们每次到校读书的不容易,教学中我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想象:某一次她在上学的路上遇到的困难,她是如何克服的。学生展开了想象,以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了大胆的创作,把小姑娘这一坚强不屈的形象通过表达丰富起来。再如,《我要的是葫芦》一课,种葫芦的人没有听从邻居的劝告,一意孤行,只想要葫芦,最后一个也没得到。文章最后以“小葫芦慢慢地变黄了,一个一个都落了”结尾,没有写这个种葫芦的人的态度。而理解这个人的态度和反思才能读懂这一故事。文章以这一结尾不仅引起种葫芦人的深思,也引起读者的深思。教学时,我引导学生抓住这一留白,引导学生说一说:“种葫芦的人回到家里,会怎样与自己的家人讲这个事情?他心里的感受如何?”通过这一补白,学生们不仅学习了语言,而且读懂了故事的深层意义。
  (三)续文意,创新篇
  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文章是常常写到精彩处戛然而止的,但这样的文章通常会让人有余音绕梁的感觉。对于这一类的文章,也有语言训练点。可以让学生延续文章的思想,进行创作,再写新篇,为文章写后传。如学习了《丑小鸭》这则童话,可以引导学生想象,当丑小鸭变成白天鹅再次来到曾经让它伤心的地方,当它再次碰到那些曾经欺负过它的小动物时,会发生什么故事呢?再如,《意大利的爱国少年》课文的结尾,少年把钱扔向那群人,大义凛然地说:“你们侮辱我的祖国,我不要你们的钱!”以后,会发生什么故事呢?让学生根据课文,展开想象,模仿作者的笔法续编故事。《穷人》一课,当桑娜拉开帐子,渔夫看到这一切,之后的生活又会什么样,引导学生续写故事。
  丁有宽先生说过:“读写结合,相得益彰,读写分离,两败俱伤”。在阅读课中学习表达,既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促进学生对文本的掌握,又有利于学以致用,从阅读中找到写作的门径,从而充分发挥课文的“范例”作用,促进知识外化。总之,活用文本,充分挖掘课文中的表达秘妙,从阅读中学表达,以读促写是一条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有效途径,也是一条捷径。
  参考文献:
  [1]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5.
  [2]朱光潜. 先生教你写文章:谈写作[M].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2014.
  [3]丁有宽,戴汝潜,朱作仁,田本娜. 丁有宽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法[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8242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