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构建高职院校通识课中科学课程体系初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科学素养是现代社会公民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识教育是培养高职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载体。在课程设置上,多数高职院校对科学通识课程的设置不合理。本文针对高职学生科学素养问卷调查的结果,分析学生科学素养现状的成因,探讨科学课程在高职院校的改革与创新之路。
  关键词:科学课程;高职院校;科学素养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9)03C-0060-03
  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涵盖的知识具有宽广性、连贯性,目的是把学生培养成知识能力素质和谐发展,具有健全人格的人。科学课程培养人,在于培养大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科学的精神以及终身学习的能力。目前,高职院校通识课中科学课程并不能满足学生科学素养发展的需要,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势在必行。我们对呼和浩特职业学院在校学生进行了关于科学素质的抽样调查, 通过抽样调查,了解高职学生科学素质现状, 以便为调整和重组通识课中科学课程體系提供客观依据。
  一、我校学生科学素质抽样调查
  (一) 调查目的及方法
  为了解学生科学素质 ,掌握真实的资料, 我们采取在上通识课学生中无记名问卷的调查方法。以我校一、 二、 三年级高职学生为调查对象,学生来自各二级学院系部,文、理、工科学生都有。调查表由课题组成员当堂发放,并在2节课内当场收回 。本次发出 300 份调查表,收回289 份,有效问卷 289 份,回收率 96.3 %。调查表的统计工作在课题组成员指导下完成,并经仔细核对,准确率达 100 %。课题组设计的学生科学素质调查问卷包含两个部分,即 “基本科学素质情况调查”“对科学素质教育的认识和态度” 。
  (二) 调查结果及分析
  课题组通过对 66个问题的答案的统计分析,发现我们的学生总体科学素质还是较低 ,基本的科学知识匮乏、科学的态度和科学精神有待提高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
  1.学生基本科学知识贫乏。
  为了了解学生科学素养,我们设计了46个科学常识性的问题。例如,我们设计了一组科学家(10人),包括牛顿、爱因斯坦以及“天眼之父”南仁东等,以便考查学生对科学家了解的情况。学生对教科书上出现的科学家还比较了解,但对教科书之外的科学家,特别是现当代的科学家知之甚少,这反映出学生对应该了解的科学公众人物了解甚少。这也反映我们教育的一些弊病,当代的科学技术与科学家等前沿知识在我们的课堂上出现太少。我们设计了一组科学常识性的问题,例如“彩虹的颜色是怎么形成的,折射还是反射”“电话是谁发明的”“光年是时间单位还是距离单位”等问题,大部分是学校学习过的知识,学生回答正确率在70%左右,比预期的比例要低一些。我们还设计一些科学技术术语,例如“3D打印”“纳米技术”《时间简史》等, 学生回答 “完全不知道” “一般了解” “比较了解”。 其中对“3D打印”。 完全不知道有 34 人 , 占11.8%;比较了解的有20 人 , 占6.9%;对《时间简史》完全不知道的有 88 人 , 占总人数的比例是30.4%;比较了解的有 23 人 , 占7.3% ;竟然有近三分之一的学生没有听说过《时间简史》这本书,我校高职高专学生的基本科学素质属于大学生中偏低层次水平。
  2.学生对科学素质教育的认识有待提高。
  为了解学生对自然科学感兴趣的程度, 我们设计了一项问题“是否到图书馆借阅天文学、科技史、科学家传记、自然科学等方面的书籍”,回答 “从来不” “ 偶尔” “经常” 的分别是 187 人 、 77 人和25 人,其中 “从来不”占64.7% ,“经常” 只占 8.6 %,说明大多数学生对自然科学知识不感兴趣。另一项调查表明,学生拥有个人藏书量在 20 册以下(不包括教科书)的为 193 人,占66.8%,这也说明学生不光对自然科学知识兴趣不浓,对其他课外知识的兴趣也不甚浓 。
  我们还设计了这样的题目:“对这些问题,您是否关心? a.野生动物种类减少;b.长江有可能成为第二条黄河;c.燃料的使用使二氧化碳增加,气候变化;d.森林砍伐和大量垦荒造成土地沙漠化及水土流失;e.酸雨导致森林死亡及湖水变质; f.科技的发展会使人之间的关系越来越远;g.科技是把双刃剑,造福人类的同时也带来一系列的危害,关键看人们如何把握等。”调查结果显示,超过半数的学生对这些问题还是比较关心的,这也与我们这些年新闻媒体加强报道有关。至于问题:“你会有计划参观科技馆、自然博物馆、动物园、植物园吗?”其中“经常参观”的占2%;“很喜欢但是极少参观”的占18%;“喜欢但没有参观过”的占总数比例37%;还有“不感兴趣”的占43%。我们可以看到,不感兴趣的学生所占比例还是相当大的,这就要求科学课程要引导大学生注重科学素养,充分意识到科学素养的重要性,学会用科学的思维和方法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努力提高科学素养。
  从问卷调查我们不难看出,高职学生的基本科学素养是相对较弱的,但在某些方面特别是对社会的关注程度上部分学生还是有很高的热情,只是学习了解的途径有待加强拓展的。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知道,学校教育要进行正确引导, 求知、探索、创新,要把科学精神培养放到重要地位 ,这是关系到培育学生健全的心智与人格的问题。
  二、高职学生科学素养现状成因分析
  科学素养应该由三个方面组成:掌握一定的科学知识;知道基本的科学研究过程和方法;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相互关系与影响。高职高专学生在三个方面做的都不够,科学素养普遍偏低。高职学生科学素养培育方面主要存在的问题有基础知识储备较差、学校课程体系安排不科学、重视程度不够等。高职学生科学素养水平低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学生主观原因
  高职高专的学生普遍存在基础知识差、学习动力不足、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态度不够端正等问题。另外,有的学生对学习的意义认识不足,只学自己认为有用的知识。比如,有的学生只学习专业知识,认为专业技能能帮助自己找工作,其他知识都是没有用的。有的学生是高考失利进入高职高专院校的,对学校、专业不满意,从此一蹶不振,学习上受到很大打击,对什么课程都没有兴趣。还有部分学生抵制不了网络诱惑,整天上网玩游戏;有的学生忙着谈恋爱,浪费大量时间,无暇顾及其他;有的学生上学期间参加各种社会兼职或者经商,学业被束之高阁。   (二)学校教育欠缺
  因我国从中学阶段就实行文理分科,导致学生的偏科现象严重,尤其是文科学生对数、理、化等理科课程基础知识掌握不多,上大学后也以专业课为主,通识类的课程很少,导致高职学生文科生整体科学素养较低。所以,高职院校要想弥补这种不足,合理安排通识课程,建立科学课程的体系,实施分层次教学,让不同专业的学生都能学习科学类的通识课。站在学生的角度,因为科学类通识课能够给予学生更全面的学习机会,能够培养学生广博的知识,具有高素质和创新能力,同时科学课程更是一种文化化人的活动。
  从课程设置来分析,目前高职院校开设的课程以专业理论课为主,通识课中即使有科学类的课程,但内容依然偏向于实用性与专业化,特别是自然科学通识课程还是像专业基础课程。学生对待选修课也是走马观花,不能深入其中。此外,现在的科学类通识课教学方式较落后,多以教师讲授为主,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知识陈旧,缺乏时代感。还有一个因素就是现在大多数的高职学生选课时的首要标准,是这门课好不好拿学分,老师管理得严格不严格,期末考核要不要笔试,而不是从这门课能学到什么东西来选择。
  三、构建适合高职学生培养目标的科學通识课课程体系
  (一)科学通识教育课程建设的目标和方向
  通识教育课程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需要把人才培养目标转化到课程目标中去。科学素养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发展,关系到一个人是否具有完善的知识结构。因此,应该把自然科学领域的通识课程纳入到整体通识教育框架统筹中考虑,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没有自上而下对通识科学课程进行规划与设计,“拼盘”现象比较突出。
  通识教育重点是将学生培养成为有社会责任感的公民,科学教育课程内容则着力于拓展学生的视野、培养科学素养、健全人格。科学通识教育课程应该精选内容,例如,自然科学基础,注重多学科知识的整合和沟通,提升科学课程的集成度和整体性。科学类通识课程应该进行重构,各个领域内的课程可以进行有机组合,注重科学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实现学生知识结构的均衡。
  (二)科学通识教育课程实施建议
  1.多学科协同,注重知识整合。
  科学通识教育课程设置要与当前科技发展的趋势相适应,为以后学生在拓宽知识领域方面打好基础,让学生不仅关注这些科学知识,还要关注科学、技术和社会等方面的密切联系。科学课程可将两到三个学科领域的知识交叉为一个专题,形成一个知识模块,打破传统学科的界限。通过这种模块的学习,将这些知识内化到学生的知识结构中去,这种课程模式就是一种多学科协同交叉的实施思路,从而综合培养学生在不同学科领域的思维,让学生具备现代公民的意识与素养,并能有意识地参与到社会事务中。
  2.借助互联网平台,改革教学模式。
  在“互联网+”的背景下,高职院校可以借助网络教学,以现代化科学技术为核心推进科学通识教育现代化,实施新的课堂教学模式。网络教育是以网络技术为基础, 突破传统课堂时间、空间、人数的限制,在网上进行跨时空、跨地域的交互式教学。高职院校可以整合优秀教育资源,充分利用大型课程平台,引入优质慕课资源,也可以将院校最优秀的教师、最好的教学成果做成网络课程。与传统教育相比,网络教育有着良好的交互性,不再是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而是以学生为中心,学生与老师可以通过平台进行交流、解答疑问、完成作业、考试等,让系统对每个学生的资料、学习过程和阶段情况等实现系统跟踪记录,同时网络课程还可以包含海量信息,供不同程度的学生选择性学习。网络教学更注重学生的主动性以及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互动性,增加了师生的交流机会。
  网络开设科学选修课的另一个特性就是方便、灵活。网络学习不受时间、空间限制,学生随时随地都可以学习,想学哪个课程就学哪个课程,除此之外,学习者还可以掌握学习进度。
  3.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改革课程评价体系。
  除了课程内容,科学通识类选修课的考核和评价方式同样是学生选课时比较关注的。高职院校通识教育下开设科学类选修课的目的是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核心能力,本着开阔眼界、丰富生活、涵养心性的态度,评价方式应该更加灵活,更能体现学习的效果。例如,通过学期小论文、课后调研报告、创新实践活动等代替传统的试卷考查模式,以多种方式评价考核学生的学习效果,不断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充分体现“自主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这样的评价和考核才能达到课程开设的目的,突出科学教育的作用。
  4.高职院校要注重学生活动建设,营造校园科学素养氛围,把课堂教学与校内外活动结合起来,发挥隐性的育人功能。在校园中,可以通过社团活动动员和激励广大学生参与科普活动,形成科普周、科普月,也可以举办大量的科技讲座、知识竞赛等,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激发学生参与其中,寓教于乐,促进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学方法和科学知识的传播和普及,扩大科普活动在学生中的影响力。
  高职院校同时应重视大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培养大学生的科研兴趣和能力。学校多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要从科研经费与时间上予以支持,将大学生科研活动作为一项长效机制来建设,在校园内形成崇尚科学的风气。 设立科学课程的首要目的不是知识的传递与灌输,而是弘扬科学文化精神。
  基金项目:呼和浩特职业学院校本课题(KYXM20180408222250)。
  参考文献:
  [1]刘建智.综合与分科科学课程的标准和实施结果的比较研究[D].西南大学,2007.
  [2]丁邦平.国际科学教育导论[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2.
  [3]殷君芳.高职院校数学通识课程面临的困境及对策[J].科技视界,2013,(33).
  [4]孙亚萍.我国高校考核方式对大学生科学素养培养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3.
  [5]爱因斯坦.许良英等译.要使科学造福于人类,而不成为祸害[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6]段海龙.高职院校可尝试开设科学技术史课程[J].职业教育研究,2013,(1).
  [7]潘苏东.综合科学课程内容组织结构方式的分析[J].比较教育研究,2005,(5).
  [8]刘健智.综合与分科科学课程的标准和实施结果的比较研究[D].西南大学,2007.
  [9]陈会丽.高职人文素质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河南农业,2011,(6).
  [10]姜大源.高等职业教育的定位[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2).
  [11]卢云峰,游庆军.高职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现状的调查与思考[J].辽宁高职学报,2008,(12).
  [12]余波.培养职业核心能力,启示人文素质教育——对高职院校构建人文价值体系的思考[J].中等职业教育(理论), 2008,(8).
  [13]孙哲慧.高职教育中的人文教育初探[J].新乡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1).
  [14]武怀军.简论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对高职人文素质教育改革的启示[J].职教论坛, 2005,(21).
  [15]贲礼进.论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改革[J].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8244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