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杭州西湖四季特色植物景观及人文内涵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杭州西湖风景如画,四季皆有其独特的韵味,植物景观作为西湖风景名胜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四季景观的构成及特点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选取四季有代表性的植物(春桃、夏荷、秋桂、冬梅),通过对历代文献的研读,研究历史上相关的重要景点及造景手法,并探讨其中的审美意趣,以期对今后西湖景区植物景观改造及其他城市植物景观设计中融入更多人文内涵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关键词:特色植物;景观;人文内涵;审美意趣;杭州西湖
  0绪论
  2018年6月24日,西湖文化景观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西湖特色植物”作为“西湖景观”6类基本组成要素之一,是西湖文化景观遗产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西湖特色植物”的定义如下——西湖景观在植物景观特征上具有悠久历史和突出文化象征含义的特色植物有:始于宋代(11~13世纪),并传衍至今的沿西湖堤、岸间种桃、柳的特色景观,与“西湖十景”的四季观赏特征相应的“四季花卉”(春桃、夏荷、秋桂、冬梅),以及分布于湖西群山中承载了中国茶禅文化重要价值的传统龙井茶园及其景观。
  其中“西湖四季花卉”又在“西湖特色植物”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桃、荷、桂、梅是西湖景观的四季特色花卉,分属春、夏、秋、冬不同季节的植物观赏主题,在湖光山色中交替绽放飘香。作为杭州地区的传统植物品种,这4种植物不仅形态优美,而且具有独特、深刻的文化象征意义,随着西湖景观的营造与发展,逐步形成了凸显观赏主题的特色植物景观,至迟在南宋文献《梦粱录》中,已特别指明了这4种植物赋予西湖景观的独特美感。千百年来,每当花期来临,引发诗人、画家创作了无数的隽咏诗篇和精美画作,同时吸引了杭城市民纷纷出游赏花,成为了延续千年、至今不衰的市民文化娱乐传统。
  1“西湖四季花卉”景观及其文化内涵
  1.1桃花
  桃(Amygdalus persica)隶属于蔷薇科李属,為落叶小乔木,又名“桃花”。分果桃和花桃2大类。《梦梁录》中提及的千叶桃、绯桃、香梅均为桃的变种,属于花桃类。通常想要桃子好吃,一定要用其他树来嫁接,未经嫁接的桃花,颜色极为娇艳,酷似美人的面容。人们所说的腮若桃红、面似桃花,都是指天然未嫁接的桃花花色,不是今天所说的碧桃、绛桃、金桃、银桃之类。当今诗人所咏、图画所绘的,也是这种天然的桃花。这种树往往在乡村篱笆之间,牧童樵夫所住之处。要看桃花的人,必须骑驴到郊外去,信步漫游,就像武陵人偶然进入桃源那样,才能重见那种乐趣,欣赏到桃花的真趣。通过研读历代文献,西湖桃花的植物景观及其形成的文化意趣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1.1灿若云霞。桃花成片栽植,往往会形成强烈视觉冲击力和浓烈的美感。南宋著名赏桃胜地——包家山便以成片栽植的桃花而闻名,明代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云:“包家山,多桃花,宋时有关,扁日‘蒸霞’。二月游人最盛,号小桃源。”闭从‘蒸霞’二字可以想像当时漫山开遍桃花的胜景。胡仲参《和伯氏包山观桃花韵诗》也间接反映了当地种植桃花数量之多:“因访桃花到岭根,御岭春色此平分。千株未数栽唐观,一幅犹堪画晋源。仙在云间无处觅,人行风外有香闻。笙箫隐隐宫城隔,立尽黄昏更断魂。”此外,栖霞岭也是桃花集中栽植之地,据记载“栖霞岭,宋时桃花灿烂,色如凝霞,故云。岭畔有水一道,名桃溪,经岳坟前入湖。”清陈时《栖霞岭》诗云:“岭上何所有,夹路多桃花。沿缘一万树,芳春灿红霞。下有岳王祠,墓树啼栖鸦。”
  1.1.2绿烟红雾。绿烟红雾即垂柳和桃花,春天垂柳依依,桃花嫣然,是西湖最有代表性的景观之一,虽然如今在西湖周边很多地方都能见到桃柳相依的美景,但最具代表性的非白苏二堤莫属。在两宋时桃花还不是苏白二堤的主角,但仍能从相关文学作品中找到两堤一带的桃的踪影,生活在南北宋之交的张元斡有《浣沙溪·武林送李似表》一首,“燕掠风樯款款飞,艳桃秾李闹长堤”。张磁的《四月上浣日同寮约游西湖十绝》其六“夹堤全少露桃红,独许垂杨翠拂空。”王镃的《断桥春望》“谁家庭院东风里,飞出桃花不见人。”明代,苏白二堤已成为当时的赏桃胜地,袁宏道在《西湖记述》中有“湖上由断桥至苏堤一带,绿烟红雾,弥漫二十余里。”可见当时桃柳景观之胜。高濂在《四时幽赏录》中将苏堤看桃花列为春时幽赏之一,且详细描绘了苏堤赏桃花的6种幽趣。
  1.1.3水上桃花红欲然。水边桃花别有韵味,因此桃花与水总是连在一起,桃花开在水边,落在水里,还逐流水而去。桃花倒映在水中,水面上的桃花影与岸上的桃花连成一片嫣红,远远看来,好像桃花贴着水面开放一般。西湖边有诸多桃花美景与水有关,南宋时的下竺御园以桃花胜景最为著名。名臣周必大曾和友人游此,坐在枕流亭上观赏桃花随流而下,并赋七绝一首:“万点红随雪浪翻,恍疑身到武陵源;归来上界多官府,人与残花两不言。”清时清波门外学士港,一村临水,四壁俱花,为观桃花佳处。西湖十景之一的“花港观鱼”以花著鱼身鱼嘬花为意境,从明代吴从先的诗“余红水面惜残春,不辨桃花与锦鳞。”可以看出其中主要的花就是桃花。
  1.2荷花
  荷花(Nelumbo nucifera)又名莲花、芙蕖、水芝、水芙蓉等,莲科莲属多年生水生草本花卉。荷花虽然只有6~9月3个月的花期,但其四季可赏,即使秋冬残败于水面的植株也颇具美感,杭州观荷,早在唐代已经闻名。南宋,西湖有红白色千叶荷花,香飘十里,聚景园中有繡莲,红瓣而黄绿,极名贵。皇宫御园内有五花同秆的荷花。明代时西湖荷花主要有红白2种,白者香而结藕,红者艳而结莲。清代时出现了缸荷名种——杭州大红,民国时在曲院风荷多有并蒂莲。从历代文献来看,西湖荷花植物景观及其形成的文化意趣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2.1十里荷香。“十里荷香”出自柳永诗句“三秋桂子,十里荷香。”十里并非实际距离,而是泛指荷花栽植面积之大之广。西湖水域面积辽阔,为荷花成片栽植提供了先决条件,一到荷花盛开的季节,荷塘满是一望无际红绿交错的色彩,美轮美奂,微风袭来,荷香四溢,沁人心脾。在唐代,荷花就沿着杭城种植范围达15000m,形成西湖“绕郭荷花三十里,拂城松树一千株”的山水景观格局。南宋时的聚景园后湖、皇宫御园以及曲院风荷都有大面积荷花栽植的记载,南宋周密《武林旧事》中的如禁中避暑有:“寒湿飞空,下注大池可十亩。池中红白菡萏(古人称未开的荷花,即花苞)万柄,盖园丁以瓦盆别种,分列水底,时易新者,庶几美观。”明张岱有:“月色苍凉,东方将白,客方散去。吾辈纵舟酣睡于十里荷花之中,香气拍人,清梦甚惬气。”   1.2.2曲院风荷。曲院风荷为杭州著名的赏荷胜地,南宋这里辟有宫廷酒坊,湖面种养荷花。夏日清风徐来,荷香与酒香四下飘逸,为西湖十景之一。此处的曲院风荷非景点的曲院风荷,而指代一种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交融后的意境。曲指酒曲,荷花虽好,更需美酒助兴,荷香、酒香,相得益彰。自古文人雅士在西湖品酒赏花,别有一番意趣。明代田汝成的《西湖游览志余》有:“西湖夏夜观荷最宜,风露舒凉,清徐细。傍花浅酌,如对美人倩笑款语。”韩克庄《湖亭宴赏有怀徐复初》诗:“芙蓉花开一万顷,钱塘最好是湖边。晚风得酒更留月,春水到门还放船。”同时曲也指代水边赏荷建筑的形态,因曲而有了变化,因曲而活泼了场地的空间,也为赏荷带了更多的可能性。风是一种自然现象,赏荷因为有了风而变得更有诗意,白居易在《孤山寺遇雨》中有:“拂波云色重,洒叶雨声繁。水鹭双飞起,风荷一向翻。”把风吹碧荷写得形神毕现,给人以无穷遐想。
  1.3桂花
  桂花(Osmanthusfragrans),杭州的市花,因叶像圭而称“桂”;纹理如犀,叫木犀;其清雅高洁,香飘四溢,被称为“仙友”;古时多生长在山坡岩岭间,又叫“岩桂”;桂树开花时令人心旷神怡,其香气具有清浓兼具特点,被誉为清香可荡涤,浓香可致远,故有“九里香”之美称;常绿灌木或小乔木,杭州赏桂,盛于唐代,南宋,木犀有黄、红、白3种,红色特少。宋四明人史氏,家有木犀,忽变红,色异香,因接本以献。张公圃花园内有丹桂五六十株。宋人张邦基说:“木犀花江浙多有之,清芬沤郁,余花所不及也。一种色黄,深而花大,香尤烈;一种色白,浅而花小者,香短。清晓朔风,香来鼻观,真天芬仙馥也。翻阅历代文献著作,西湖桂花植物景观及其形成的文化意趣主要反映在如下3个方面:
  1.3.1丛桂夹道。道路两边皆桂丛,秋天花开时,满树金黄,人在桂花树下行走,闻香赏桂,别有一番意趣。明代的张京元在《西湖小记》中有:“出石屋西,上下山坂,夹道皆丛桂。秋时着花,香闻数十里,堪称金粟世界。”闯如道路在山谷中更妙,桂花那沁人肺腑的甜香因谷地而更容易聚集,杭州著名的赏桂景点满陇桂雨便位于一条山谷中,沿途山道边,植有7000多株桂花,每年8月桂花盛开季节,在桂花树下漫步,香气袭人,花落一身,似花似雨,令人陶醉。“桂雨”之名也由此而来。明高濂《四时幽赏录》载:“满家弄者……一村以市花为业,各省取给于此。秋时,策蹙入山看花,从数里外便触清馥。入径珠英琼树,香满空山,快赏幽深,恍人灵鹜金粟世界”。
  1.3.2闻香悟禅。西湖主要的赏桂景点,多从寺院发展而来,西湖早期植桂也多为寺庙僧人所植,如西湖北山灵隐、天竺一带原有诸多寺院,而赏桂胜地满觉陇,是明代以后才形成规模气候的,原有满觉院,最初的桂花应也为寺僧所植并渐成大观。从历代留下的诗词歌赋可见一斑,如唐代宋之问《灵隐寺》中那句有名的“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张仲举游寺诗“西湖之西天竺深,天香满风多桂林。”桂树色深,常绿,花小,香幽,与寺院幽静的氛围相得益彰,在寺院远离尘世之地闻得那沁爽的桂花香,能抖落一身的俗尘,借助香气之韵,闻到自性心香,感悟生命之芳华,领会禅意之修身,不失为人间雅事。春星堂诗集中的《辆川馆看桂》有:“秋深篱菊且含芳,丹桂南山傲早霜。金粟移来堪斗色,露华团就自矜香。谈禅上士天机显,招隐幽人逸韵长。醉饮直教花底卧,风风雨雨任重阳别。”
  1.3.3金雪覆地。桂花虽小,但细细密密,且数量众多,远远望去如金雪一般。在《湖蠕杂记》中也有关于将桂花比作金雪的记载:“满觉弄桂花可名金雪。”人们赏桂,不仅赏开在枝头的桂花,也赏被风吹落时的桂花,清人张云敖的绝句《品桂》:“西湖八月足清游,何处香通鼻观幽?满觉隴旁金粟遍,天风吹堕万山秋。”而花落后,细细密密地铺在地上也别有幽趣。万历年间,明代文学家王稚登至杭州,本欲游西湖,却生了一场大病,不能成行,于是去了西溪赏桂。在其《西溪寄彭钦之书》中有:“桂树大者,两人围之不尽。树下花覆地如黄金,山中人缚帚扫花售市上,每担仅当脱粟之半耳。”这段文字读来令人心动,可见沿途风景之美。“树下花覆地如黄金”,即便是凋落也充满了诗意之美。
  1.4梅花
  梅花(Prunus mume),蔷薇科梅属,落叶小乔木,芳香,通常杭州梅花花期为每年1月底至2月中旬。但因品种不同,或梅花栽植小环境的差异,花期也有早晚之别,这从周密在《武林旧事》中记载的张鎡一年中的赏梅安排中可见一斑:“正月孟春有“玉照堂赏梅”、“湖山寻梅”,二月仲春有“玉照堂西赏湘梅”、“玉照堂东赏红梅”、十一月仲冬“孤山探梅”,十二月季冬“湖山探梅’’、玉照堂赏梅”。但开花最早的梅花当属范成大在《范村梅谱》中提到的钱塘湖上的早梅,在重阳节开放,与菊花同时。梅花由于具有古朴的树姿,素色的花色,秀丽的花态,恬淡的清香,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讴歌的对象。梅花在唐代品种渐多,北宋时杭州的梅花以红梅为主,主要品种有福州红、潭州红、柔枝、千叶、邵武红等。在南宋时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学圃杂疏》记载的玉蝶,《梦梁录》记载的绿萼、千叶香梅,此外孤山西村也曾大量植梅,包括绿萼、横枝等红白20多个品种。明朝九里松至天竺路上(梅园)有梅树几万株,品种有千叶梅、重臺梅。高濂在《遵生八笺》中提到7种梅花,除了常见的红白2种外,还有绿萼、照水梅、千瓣白梅、单瓣红梅、墨梅。研读历史上关于西湖梅花的文献资料,其植物景观及其文化意趣主要包括如下3个方面。
  1.4.1花繁似雪。白梅片栽,当梅花盛开时,冬末春初,往往给人以飞雪漫空的错觉,历史上西湖周边有诸多梅花花繁似雪的胜景,如伍相庙片栽白梅,花开如雪,白居易有诗云“伍相庙边繁似雪,孤山园里丽如妆”。明朝的王在晋的《西溪探梅记》中:“白花平铺散玉,棹约幽芬……十余里遥天映白,如飞雪漫空,六花乱舞。”唧孤山西村片栽绿萼、横枝,在宋代姜夔的《白石道人词曲》中的《莺声绕红楼》中有“十亩梅花飞作雪。”可以想见当时花开时的壮观景象。
  1.4.2暗香疏影。暗香指梅花的香味清幽,若有若无,疏影则指梅花的姿态,自古文人赏梅以老干蟠曲、疏瘦横斜为美。西湖梅花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北宋林和靖“梅妻鹤子”的佳话使得西湖梅花成为高洁隐士的象征,也成为历代文人墨客吟赏的对象,文人赏梅花更注重其韵味和格调,暗香疏影为文人品赏梅花的主要特征,林和靖《山园梅花》中有:“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便是佐证,此外笔者认为,暗香疏影还暗喻梅花栽植地环境的清幽,西湖历史上有名的赏梅景点如孤山、灵峰、西溪都是远离闹市,极其幽静之所。
  1.4.3梅竹相映。梅竹自古以君子寓,作为君子的象征,国人也多以梅竹喻品德高洁,在西湖诸多赏梅景点中梅花常常与竹子栽植在一起,竹掩梅,梅映竹,相映成趣。林逋在孤山时便将梅竹栽植在一起,《梅花二首》:“宿霭相粘冻雪残,一枝深映竹丛寒。”《池上春日》:“一池春水绿于苔,水上花枝竹间开。”《山村冬暮》:“雪竹低寒翠,风梅落晚香。”“风梅”与“雪竹”相映成趣。清代文人章次白专门在西溪建有梅竹山庄,以梅花象征孤标傲世,以竹子代表高风亮节,为西溪一景,陈鸿寿先生有《咏梅竹山庄》诗:“拥雪万树梅,成町千笛竹。”此外清代著名的赏梅胜地灵峰也是一处坞麓幽深,林竹茂郁之所。
  2结语
  “西湖四季花卉”作为“西湖文化景观”中重要的植物景观,同时也是各阶层游赏活动的重要对象,其诞生、形成和西湖山水景观的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同时又与自古以来杭州市民的生活习性息息相关,其所呈现出的丰富文化内涵有力提升了植物景观的深度和厚度,可以说是江南园林中植物景观营造的典范之作。笔者相信,在广大园林科技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通过认真梳理西湖四季花卉景观历史沿革,深入挖掘其植物景观形成的文化肌理和人文意趣,必将有助于增进对西湖景观发展史乃至杭州地域文化和社会生活史的研究,进一步提升西湖文化景观遗产的文化影响力和杭州文化软实力,为推进杭州展示东方文化重要窗口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9101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