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析多媒体技术应用与语文教学的关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自从多媒体技术被广泛运用于课堂,对于老师来说,是一种福音。随着新技术在课堂的运用,一系列问题也在引起教师的思考,如多媒体技术和课堂教学的关系应该如何定位?我们应该如何教学?又该如何实现教学效益的最大化呢?就这几个问题,笔者就观察到的现象,进行粗浅的分析,并提出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多媒体  语文  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19-0047-01
  现象一:“万能”的多媒体技术
  初中阶段,特别是农村的学生,语文的学习对于他们来说有些枯燥又有难度,多媒体技术具有画面感、声音、动画、感染力强的特点,便于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从而形成良好的学习动机,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就初中的教材篇目而言,古文无疑是相对最枯燥、最让人感觉乏味的。 晦涩难懂的文字,学生读不出味道,大多数老师也都不全是朗读的行家。读准字词句,是理解文章的基础。文言文大多要求背诵,要背诵,就必须要多读和理解文章的内容。单纯的分析归纳文章知识点,让学生听起来味同嚼蜡,失掉了学习的兴趣,这也不符合文言文的教学要求。如果此时用名家的泛读录音再辅以多媒体的形式向学生展示,教学效果就大不相同。如部编版八年级上第三单元中的《三峡》,在教学中以多媒体的形式,听着多媒体名家的范读,图片直观呈现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的景色,夏水的多而湍急、春冬水的平缓而透明,秋天的水小而清冷,都以图片的形式呈现,学生有个直观的感受,这时三峡的山与水,对学生来说,就不再是凭空想象的了,这样学生也更容易理解郦道元对于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和赞美了。
  学习语文,想象力不可或缺,正如别人所说“一千个读者心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太多的借用多媒体技术,反而不利于学生想象力的培养。例如《骆驼祥子》中的祥子形象,读他时感觉特好,人物形象似乎就在脑海中,栩栩如生,而一旦上了屏幕,难免会与想象当中有些差距。
  多媒体不能是“万能”的,必须有所取舍。
  现象二:多媒体的实用性
  多媒体的运用,在很大程度上解放了教师的双手,板书可以美观的呈现在学生面前。而且多媒体可以弥补传统教学的一大不足:知识面广,信息量更大,这样可以大量节省教师讲课及板书的时间,可以讲授更多的知识,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课堂容量。如部编版八年级上册中的《列夫托尔斯泰》这篇文章,在讲授这篇文章的时候,多媒体技术极大的帮助了教师:列夫托尔斯泰的生平、他的作品以及他对俄国文学的影响。都可以大量的呈现给学生,而不似以前的传统教学,靠教师在课堂上讲,费时又费力。
  课件是多媒体技术用于教学的最为主要的方式,但教师在课件的制作过程中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容易过于强调华丽的外表,用一些中看不中用的东西。如一些与教学内容无关的动画、音响等,在课堂上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达不到预期教学效果。笔者在教授《与朱元思书》这课,在课件的背景中添加了一个动物动画,发现每当讲到重难点时,总有同学盯着那动画看不停,本想是调动学生的兴致,给学生提神的动画,却喧宾夺主地拉走了学生的注意力。有时候笔者也会犯了为了用多媒体而用多媒体的错误。多媒体技术运用于教育教学当中,应当重视其实用性。
  现象三:多媒体技术与统统教学的有机结合
  恰当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充分调动多种感官进行丰富的想象或联想, 激发起浓厚的学习兴趣,获得对课文的整体感知,从而培养丰富的语言表达能力、理解力及审美能力。 如讲授诗歌《使至塞上》 这首作品时,可以借助大屏幕显示出紧扣诗文内容的一幅幅画面, 同时播放舒缓的古典音乐,学生眼中看到的是意境深远的写意画,耳中听到的是曲调婉转的古曲。此时,诗、声、画 多种美的因素融为一体,既使学生的心灵受到了强大的感情感染和震撼,也使学生产生了一种积极探究古诗文魅力的强烈愿望。
  多媒体技术教学手段有其独特的作用,但也不能使其完全代替传统教学方法。不同媒体有不同特点,各有所长,如《背影》这课在笔者看来,学生的人生经历还不足,在讲“我”的四次流泪中,使用传统的教学手段更能引起学生的共鸣。这时如果再让学生讲一讲父亲做过让自己感动的事,对文章的主题理解更为有效。
  总之,各種教学手段都是把双刃剑。在教育教学中应该摆正使用多媒体和传统教学媒体的关系。摒弃“课件万能”的思想,积极发挥各自的作用。多种媒体教学手段的合理选用和整合,相互之间优势互补,使各种教学手段、方法的应用达到和谐、高效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刘红平.中学语文多媒体辅助教学须注意的问题[J].江西教育,2018(30):14-15.
  [2]成克旺.多媒体技术在语文教学中应用的若干思考[J].传媒论坛,2018(02):118.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9137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