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动物解剖课程的教学改革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动物解剖课程的教学改革是高校畜牧兽医类专业教学改革的重要部分,由于动物解剖教材内容陈旧、教学资源匮乏、教师过度依赖多媒体教学、实践教学效果差等原因,造成了动物解剖课程的教学效果不尽理想,通过教材更新、学情分析、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鼓励教学方法创新及重视实践教学等五个方面提出教学改革建议,以期为动物解剖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关键词:畜牧兽医专业;动物解剖课程;教学改革
动物解剖学作为畜牧兽医相关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是学习动物生理学、动物外科与产科、动物临床诊疗技术等专业课程的重要基础。由于动物种类繁多、组织结构复杂,解剖学名词繁多,多数的知识点需要记忆,故给学生的学习造成了一定难度。本文客观分析了动物解剖课程教学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并对这门课程的教学改革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索。
一、动物解剖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一)教材内容陈旧,教学资源匮乏
目前,畜牧专业包含畜牧兽医、养殖、宠物医学、饲料与动物营养、水产养殖等诸多分支,而动物解剖是这些专业必修的基础课程,但现用教材内容多以大家畜为主,种类单一。使用陈旧的教材,不能满足学生学习本学科最前沿的科学知识及后续生产实践的需求。
动物解剖课程教学必须让学生接触大量的实物标本,并进行较长时间的学习实践。随着畜牧业的发展,当代大学生需要接触和掌握更多种类动物的解剖学知识,这就需要更多种类的动物实体或标本。而现用教材和教学视频中多以马、牛为主,传统的实验室资源也多为大家畜。尽管许多院校都陆续引入更多的动物标本,但数量和种类依然不够。例如,犬、猫等宠物的标本以及孔雀、天鹅、貂等一些经济禽类动物的标本都有待补充。另外,大多数职业院校的实验室并不具备长期保存和维护动物标本的条件,许多标本在不良的环境、虫害或人为损伤的影响下,不能很好地发挥其原有的教学作用。
(二)过度依赖多媒体教学,缺乏创新
多媒体教学有着传统教学不能比拟的优点。在传统教学中加入多媒体技术,能够将许多只能靠想象来认识和学习,而不能直观呈现的结构或过程视觉化,可将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同时,还可以利用许多计算机软件,方便地把局部的微细结构、细胞、组织与器官、各大系统整体统一起来,有利于学生依靠感性、局部的認识来理解和学习动物解剖学。同时,有机地与其他学科联系起来,形成整体的知识架构。目前,多媒体应用已被高校普及,由于其便利性,使动物解剖教学跟许多其他课程的教学一样,过度依赖多媒体教学,容易使教师对学生进行课堂填鸭式的知识灌输。
多媒体教学的过度使用使得许多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在多媒体系统出现故障时,不能很好地使用传统教学来完成动物解剖学课程教学,甚至干脆选择让学生自习。这不仅不利于年轻教师提高教学水平,也不利于学生对解剖学知识的学习和探索。如何在动物解剖教学中合理、科学地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和网络资源,值得业内人士进一步探讨。
(三)缺少实践环节,学生动手能力较差
职业院校畜牧兽医专业,应该致力于培养学生的临床或生产技能,但目前陈旧的教材、传统的教学思想和教学设计,使动物解剖实践教学不能达到一定要求。另外,现在一些大学的中大型教学班级,人数多达50人左右,也不利于动物解剖课程的实践教学,使本来就捉襟见肘的实践教学经费更加不能发挥作用。在实训操作上,实训教学难以形成规模化,更别说形成一个完善的体系。
二、动物解剖教学改革的策略
(一)更新陈旧的教材
在这个知识大爆炸的时代,畜牧兽医专业知识也在不断膨胀,需要当代大学生学习和了解不同动物的解剖学新知识、新概念越来越多,这就要求我们要随着时代的发展选择适合当代知识需求的新教材。定期寻找和更新更具有代表性的新版教学教材,这对于学生学习动物解剖课程的新知识、新观念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需要积极参加相关规划教材编写工作,逐步完善本专业的教材建设,编写更加适合本院校学生的动物解剖教材。
(二)进行学情分析
动物解剖课程的教学对象是各高校畜牧兽医类专业一年级新生,但本科及高职高专院校学生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因此,需要针对学生的不同生源类型和学习特点等来进行科学的学情分析。教师不仅要了解学科内在的特点和规律性,更要对学生特点、学习心理进行研究,本着与时俱进、科学有效、以学生为本的原则进行教学。
(三)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动物解剖课程教学的实施对教师的要求很高,不仅要求教师具有较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同时也要具备熟练的实践技能,这就需要组建具有较高创新能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双师型”教师可以在进行教学的同时,把相关知识点和临床案例结合起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讨论,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解剖学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理论结合实践、学以致用的能力。
(四)鼓励教师创新教学方法,提升学生学习基础知识的效率
1、做好授课方案,优化课堂讲学。教材是课堂教学的基本工具,授课教师应认真钻研教材,充分认识和把握教材的每一个细节,精心设计教学方法,优化课时安排。在教材的基础上,结合各班学情特点,整理准备不同的授课方案和知识准备,因材施教,以求达到更好的授课效果。
2、传统教学和多媒体教学相结合。在教学中应根据不同的知识特点结合传统教学方法,同时,结合校园网精品课程、微课、教学视频、教师个人网络空间等知识平台,让学生知道该学什么、怎么学等问题,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采用问题导向教学法。问题导向教学法是根据授课内容的特点将其以问题的形式呈现出来,让大家积极思考,踊跃参与。通过该方法的实施,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使学生由无目的学习转为有目的学习,从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在良好的互动氛围中,不断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逐步提高学生的知识面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采用案例教学法。在教学中联系临床案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运动系统时,引入动物的跛行诊断方法,骨、软骨、关节、肌肉、韧带等的损伤都可能引起动物跛行。从疾病发生的原因、症状及鉴别诊断方法等方面分析,加深学生对运动系统组织器官形态、结构和位置的认识,并提高其分析问题、运用专业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5、采用任务教学法。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布置任务,通过让学生利用课上和课下的时间,充分寻找和利用各种资源、团结协作,共同进行方案设计、任务实施,最后,教师和学生共同进行效果评价和总结。通过这种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充分发挥主导作用,主动思考、积极探索,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6、采用比较教学法。动物的解剖学知识和人体的解剖学知识紧密相关,在教学中可以相互联系,加以对比。例如,在讲骨骼或肌肉时,将人体和动物体的组织器官名称一一对应,或者将不同动物的同一组织器官进行一一对应,寻找其共同点和不同点,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并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
7、采用师生角色互换教学法。安排部分教学内容,让学生进行授课方案的设计、教具的准备、授课内容的讲授、课后作业的批改等。通过教师和学生互换角色,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感受教学,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在准备教学和实施教学的过程中,使学生對知识进行反复强化,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重视动物解剖实践教学,加强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训练
1、调整实践教学课程比例。动物解剖课程包含大量、繁冗的理论知识,在动物解剖课程教学中,如果仅仅进行理论知识的讲授,势必会使学生感觉枯燥乏味,所以,需要运用组织器官挂图、多媒体图片和视频、动物尸体和组织标本,同时,增加活体动物解剖等实践教学的学时比例,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动物解剖课程教学总学时一般为60学时,许多高校理论课与实验课的比例为2:1,实验课所占比例稍显不足。将理论课与实验课比例调整为1:1不仅不会影响理论教学,还会促进学生对基本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组织学习小组、解剖大赛等,落实课后实践。可以通过组织课后学习小组、解剖大赛等,组织感兴趣的学生相互交流、沟通,以此来带动众多学生走出课堂,从实际出发,多角度丰富学生对动物组织和器官解剖的认识。解剖大赛等课外活动和比赛形式灵活,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有助于提高学生在实际应用中学习解剖学的知识和技能。
3、创新与应用教学教具技术。动物解剖实践教学中大多使用甲醛浸泡动物解剖教学标本,此类标本制作简单、成本低廉,但由于存在异味大、弹性差及对人体有一定损害等问题,大多数教师和学生不喜欢接触此类标本,甚至不愿在标本室上课,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实践教学的效果。许多动物组织标本的新技术,例如,使用乙醇取代甲醛制作标本的技术等,能够克服甲醛标本的诸多缺点,在畜牧兽医相关专业的实践与教学中,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学习效果的提高。
三、结语
动物解剖课程教学改革需要越来越多的高校和教师的参与和积极推进,只有大家积极进取、克服困难才能使陈旧的授课模式彻底改变,消除学生对畜牧兽医专业的偏见,改变许多专业知识与实践脱节的现状,希望各个院校逐步完善畜牧兽医专业的教学体制,并加强动物解剖课程的教学改革,为社会培养更多理论知识扎实、实践操作熟练的专业型人才。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9350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