徜徉音乐殿堂 品味音乐之美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大千世界因事物的形态各异而精彩无限,各门学科的知识因蕴含的独特之美而各具特色。从教育学意义上看,“学科之美”是指教师在创造性教学活动中、在师生的互动体验中、在课堂教学中带领学生探寻学科之美的体验经历,从而为美好生活奠定基础。音乐作为艺术学科,有着独特的美育功能,狭义的音乐之美体现在旋律之美、节奏之美、和声之美、音色之美、结构之美、意境之美等众多层面上。广义的音乐之美作为情感的艺术,在人格、道德、情怀、感知美好等方面有着独特的感知通道,因此,音乐学科决定了其学习方式不同于其他学科。课堂教学中,学生通过欣赏音乐作品唤起联觉经验,产生情感共鸣。学科之美不是教师讲出来的,也不是文学解说、图片串联、照本宣科,而是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在实践体验中获得的。
一、贴近生活,体验旋律之美
旋律被称为音乐的灵魂和基础,它体现了音乐的主要思想内容。优美流畅、跌宕起伏、平缓温婉、欢快跳跃等不同特点的旋律表达了不同的音乐内涵和情感。要想让学生品味旋律之美,教师不能仅仅用语言讲述,而是要引领他们通过实践体验获得情感共鸣,教师可以借助多种多样的教具——纱巾、网球、图形谱等进行音乐实践活动。
例如在教学歌曲《夏日泛舟海上》时,教师可运用纱巾,让学生自主体验跳音与连音的不同表达方式,感受歌曲充满活力的旋律特点,还可以用纱巾传递的方式体验乐句旋律线的递进连接。教师可运用网球滚动传递的方式让学生体验歌曲《我的祖国》主歌的旋律之美,而进行曲风格的副歌部分,则可让学生用拍球的方式体验慷慨激昂的旋律,旋律之间形成鲜明的对比,从而形象生动地体会歌曲的风格特点。教师可运用图形谱让学生感受旋律特点,随乐画出《狮王进行曲》的简易图形谱;也可设计四川民歌《采花》的花瓣图形谱,巧妙地将流畅跳跃的旋律特点蕴含其中,使学生在亲身经历中感受旋律之美。
二、亲身经历,感受节奏之美
节奏是指音乐中交替出现的有规律的强弱、长短的现象,常被比喻为音乐的骨骼,是音乐风格的重要体现。密集紧凑的节奏体现了欢快热烈、委婉流畅的音乐风格;舒展的节奏体现了悠扬辽阔、优美抒情的音乐风格;附点多变的节奏体现了铿锵有力、活泼跳跃的音乐风格……步态变化是学生实践体验节奏之美最简洁而有效的参与方式,散步、走步、跑步、跳步能够体现不同的节奏特点。
例如,歌曲《西风的话》由二分音符、四分音符、八分音符构成了四个乐句,完全相同的节奏型贯穿全曲,学生可通过不同的步伐速度体验节奏的变化,感受歌曲的风格特点。
又如,管弦乐曲《红旗颂》第一部分是舒展的节奏,学生可根据步态体验优美深情的颂歌主题;第二部分是铿锵有力的三连音进行曲风格节奏,学生可从行进步态中体会中国人民迈开巨人般的前进步伐,这样对比的步态体验方式,能够让学生充分体验乐曲的风格特点。
再如著名歌剧《卡门》中的开场器乐曲《卡门序曲》,学生可通过实践体验人们的轻快步态、斗牛士器宇轩昂的勇士步态,感受不同节奏特点塑造的人物形象的不同特征,进一步体会音乐独特的造型功能。
三、编配旋律,聆听和声之美
和声是多声部音乐的音高组织形态,是音乐的基本表现手段之一,有明显的浓、淡、厚、薄的色彩作用。一位音乐家曾说过:“世界上最美的声音莫过于合唱中的和声。”正因如此,合唱成为世界上参与人数最多的艺术形式。国外的音乐教育在学前教育阶段就开始给予孩子和声的启蒙体验,在小学阶段,学生们便能轻松体验和声之美。但在我国的音乐教育中,合唱则成为广大音乐教师不敢涉足的领域,课堂教学中很少能够聆听到和声之美,这是我国音乐教育较薄弱的一面。实际上,遵循和声内在规律,按照循序渐进的有效方式,让和声之美在音乐教学中得以体现并非困难之事。掌握简单有效的和声编配方式后,教师在歌唱教学中便可以实践应用。
例如,教师可根据歌曲的风格特点,依据和声功能编配简易的和声进行旋律,如长音进行,模仿钢琴伴奏织体,琶音、分解和弦、柱式和弦等等,学生容易掌握。再如三度和声编配,教师可依据歌曲原调让学生向上升高或向下降低三度二声部合唱,这样的和声效果是最为和谐的。三度音差合唱旋律性很强,不易跑调走音。还有常用的合唱方式——卡农式歌唱,这是合唱最基本的方式,“卡农”翻译过来是“模仿、跟随”之意,即第二声部比第一声部晚唱几拍,模仿跟随第一声部的演唱。这些都是在课堂教学中比较实用有效的合唱方式,和声之美是音乐中的立体美,教师应遵循音乐学习规律,让孩子通过歌唱实践充分体验和声之美。
四、合作想象,再现意境之美
音乐之美,首在意境;意境之美,重在体验与再现。意境是指文艺作品中描绘的生活图景与所表现的思想情感融为一体而形成的艺术境界。每首音乐作品都有不同的意境表现,教师要引领学生通过多种方式體验音乐要素塑造的音乐意境及音乐形象,通过歌唱、演奏、律动、舞蹈、综合艺术表演等方式再现音乐作品的意境。这个再现的音乐意境一定要建立在学生充分感受音乐作品的基础上,通过小组合作创编,发挥集体的智慧。对音乐作品进行二度创作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综合评价方式,更能体现音乐的综合之美。
再现音乐意境之美要遵循三条原则。第一,在学生没有足够的经历和经验之时,教师可以帮助学生设计方案,但是切不可包办代替,让学生只做牵线木偶。教师要适时指导学生,注重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保护学生的创新意识。第二,学生要在积累一定的经验之后进行创编活动,教师切不可袖手旁观,要给予学生适时、适切、适当的指导。第三,表演结束后,学生要进行自评和他评,教师做总结性点评,教师要给予学生评价方面的指导,树立正确的评价观,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评价能力。只有这样,教师才能让学生深度体会音乐学科之美,全面提升艺术素养。
“音乐能使人的生活更美好。”如果人们连音乐之美都体会不到,何谈让生活更美好?音乐之美是音乐教育的灵魂,音乐之美是学科的本质体现,只有在教学中关注和挖掘音乐之美,教师才能有效提升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才能彻底改变“学生喜欢音乐,却不喜欢音乐课”的现象,才能更好地让学生提升学科核心素养,实现“让音乐属于每一名学生”的美好愿景。
(责任编辑:李晶)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0417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