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对环境雕塑的要素及环境雕塑数字化发展的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环境雕塑在生活中很常见,它们会不会给人带来好的感受收到许多要素的影响。环境雕塑在未来的发展中是否会突破某些限制。
  关键词:环境雕塑;数字化雕塑
  环境雕塑在日常生活中是可以见到各类环境雕塑的,小到店家门口和公园草地上的环境雕塑,大到一个广场中心的大型环境雕塑,甚至一座建筑奇特的外部造型也视为巨大的环境雕塑。
  经过对环境雕塑的学习和练习,以及日常生活中见到的各类环境雕塑,对环境雕塑的认识和感触首先就是环境雕塑是与雕塑主体周围的环境空间相适应的。比如:常见的公园草地上的各类动植物雕塑,大多是牛、羊、松鼠以及蘑菇。这类本身在自然中常见的形象可以与环境很好的结合,而他们的大小则是和周围空间适应的,实际上这是涉及到人类心理的因素和空间功能划分等诸多问题。在人类的心理因素上,可以试想一个十字路口或者一条路上的环境雕塑如果太高或者太过庞大,巨大的体量对周围空间产生了压迫感,那么当人们走在路上时,等车、堵车时会感到如不安,恐惧,暴躁等心理状态。那么这类环境雕塑是带来负面情绪,难以满足人们对空间审美的感官需求的。具有功能性的环境雕塑例子也有很多,比如一些地标性的雕塑,位于纽约的自由女神像就是一个非常好的例子。它的正式名称是“自由照耀世界”(Liberty Enlightening the World),除了具有纪念美国独立以及象征美国人争取民主、自由的崇高理想这类精神性的功能之外,它的基座则是一个美国移民史博物馆,这是它的实用功能,并且作为纽约这座城市的地标和象征。由于它位于进出纽约港口的航线附近,人们乘船进入纽约首先看到的就是举起手臂的自由女神,离去是最后见到的也是自由女神,对进出的人们起到了一种心理上的提示和互动。这是我对实体环境雕塑的特点的认识,接下来将对这些点进行展开理解,以得到更深入的认知,以此为基础原理对未来虚拟环境雕塑的可能性作出分析和思考。
  首先是环境中环境雕塑的对人类心理因素的影响。这是一个非常大的方向,这个问题里有非常多的因素,涉及多学科领域的知识,以下是学习雕塑、美术学科后我的认识。艺术和设计类的学科中,形态构成是学科的基础理论知识,实际上它是来自于人类审美心理的经验总结,是符合大多数人的视觉审美规律的。环境雕塑在关于人类审美心理上也可以从它去进行分析,主要是形态,形式,色彩。有的环境雕塑是动态的具有很强张力的,例如克拉斯·奥登伯格放大的保龄球和冰淇淋等等。巨大的保龄球瓶被保龄球撞飞的一瞬间被表现出来,让人能在视觉上感受到冲击力。大连星海广场的雕塑《路》是一个由1000个人踩出的脚印构成的,它通向大海,上面按照年龄排列着从1899至1999年的大连人的脚印,通过脚印错落的排列产生有趣的光影,具有形式感和深刻寓意。色彩和图案除了可以使环境雕塑更有吸引力和表现力的同时,还可以更好的表现主题和想法。比如意大利的雕塑家法比奥·维尔,通过给古典雕塑纹身,使基督教文化与极反叛的黑道文化相冲撞,同时表现两种文化的张力。色彩对人们心理的影响是一直被广泛运用和研究的。搭配不当的色彩以及与环境不相符的色彩会使人感到不适。
  材料对环境雕塑的影响也很大,可以影响雕塑的效果,人们的感受,同时它也是一种语言。阿尼什·卡普尔的雕塑《云门》,位于美国芝加哥格兰特公园,它的形象是一个巨大的银色“豆子”,它的材质是反射能力非常好的不锈钢材料。由于这种材料和它特殊的结构结合,周围的人、建筑物和天在它上面产生了像哈哈镜一样的映像,非常有趣。而且这种材质和结构也使巨大的雕塑看上去很轻盈,和它的名字相适应。
  环境雕塑的主题也是一个需要考虑很多因素的部分,需要考虑地区政治,文化,宗教,生活,本地区人的一些习俗等等。许多古代的环境雕塑都是歌颂王权的,例如汉谟拉比法典石柱等。他们上面所雕刻的内容和形象都会体现出君权神授等观点。宗教对环境雕塑的影响要更大,萨满时期的各种图腾,古埃及的各种猫、胡狼等神灵的雕塑,古希腊神话人物的雕塑与神庙,文艺复兴及之后基督教文化的各种雕塑和教堂等都受到宗教的影响。在中国,很多室内的小型环境雕塑的用途是为了风水的考量,例如各种葫芦形的摆件,招财的貔貅,象征一帆风顺的船等等。这是基于中国的传统文化和习俗的,对人们的心理有着特殊的作用。在现在更民主和开放的时代,雕塑的主题也变得更多元,但依然需要考虑这些因素。由此可见环境雕塑也是时代和文化的载体。
  随着时代的发展,环境雕塑也产生了巨大的发展。数字技术发展的非常迅猛。3d技术从上个世纪末开始发展,对雕塑的影响也日益显著。这些技术先是大量应用于设计、影视、游戏等方面,属于一种实用性的工具。但是随着这一技术与相关设备的进步,艺术在将会在这一领域取得发展。比如目前正广泛出现在商场,各种娱乐场所,甚至是开设有专门体验店的vr(虚拟现实)体验,通过一个头盔让人看到一个电脑制作的空间,可以在这个空间中完成一些事情。例如可以制作陶艺,在完成后可以通过3d打印来得到实物。这和过去的虚拟技术不同的地方就是在更多的互动以及虚拟与现实之间更强的联系。AR(增强现实)技术和全息投影技术可以使虚拟的影像出现在现实中。比如初音未来的全息投影演唱会,这个人物本身是由电脑建模制作的虚拟人物,将它投射在舞台中央其实也可以看作以演唱会为环境的虚拟影像雕塑。这类应用将会越来越广泛,环境雕塑这一形式会不断变化并与各种新事物结合。这个变化对于雕塑领域带来的最大好处是展示空间,实体雕塑占据着三维的空间,而现实世界中的空间是有限的,想要把雕塑做大也并不是每一个艺术家都能去做的事。因此虚拟技术的进步,从展示空間上对艺术家进行了解放。这也是关于雕塑观念的转变,以往的雕塑都是占据“实”的空间,但如果一个全息影像雕塑放在那里,观者却可以从它所处的空间走过去,则可以理解为雕塑像“鬼魂”一样处于“虚”的空间。另外,在材料上也是,因为现实中的资源也是有限并且个别材料与人力的价格使得某些作品无法实现,在虚拟空间中这种问题则不会成为困扰某些艺术家的问题,可以尽情发挥想法与可能性。作为展示,一个不受现实物理法则控制的环境也必然带来更多可能性。传统雕塑毕竟是物质性的,受到到重力,光等环境的限制,而现实的环境是不能够轻易改变的,但是虚拟空间则可以完全根据艺术家所想来完成展示,不仅雕塑本身,也将包含空间,这可能会改变雕塑的概念。
  用3d打印技术来改变雕塑行业生产的方式也是目前正在经历的事情,就如同照相机的出现改变了图像的生产方式一样,虽然对传统模式造成影响,但同时也迫使这一领域去寻找新的方式,可能性,推动思考与观念的进步。在未来生产迅速,展示空间和展示方式众多的条件下,艺术家可以将更多的精力放在思考与呈现上。
  作者简介:
  陈铎(1994.2—),男,满族,籍贯:内蒙古赤峰人,大连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18级在读研究生,硕士学位,专业:美术学,研究方向:公共艺术。
  (作者单位:大连工业大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2095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