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探究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数学问题意识的培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21世纪,各国之间的竞争是民族创新能力的竞争。创新能力的核心是创新思维,而创新思维的起点是问题,动力是问题意识,因此没有问题的思维是肤浅的思维、被动的思维、停滞不前的思维,培养问题意识是培养创新思维的关键。问题意识在思维过程和创新活动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是我们数学教学成功的关键。本文结合笔者二十多年的教学实践,旨在研究培养小学生数学问题意识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小学数学;问题意识;创新能力
  所谓问题意识,是指人们在认识活动中,经常遇到一些难以解决的或疑惑的实际问题及理论问题,由此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促使人们积极思维,认真探索,不断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对于思维的这种品质,心理学上称为“问题意识”。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想问、敢问、善问、乐问、形成问题意识呢?下面结合本人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让学生想问
  学生的问题意识源于学生对事物的兴趣、好奇心以及对事理的探究。大多数学生的认知活动多以兴趣和好奇为取舍标准。因此,在安排教学内容、设计教学环节时,首先要以他们的兴趣为出发点,想方设法去创设各种不同的、能激起学生学习兴趣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因趣生奇、因奇生疑、因疑生智,进而想方设法去解决问题
  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有很多:生活中的真实事例、自制动画教学课件、根据情境图编数学小故事、精彩的谈话引入、激疑设疑等等,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和不同的教学内容巧妙运用,教和学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比如:在教学《认识分数》一课时,故事引入:在一次愉快的队日活动中,老师让同学们两人一组分食品,淘气和笑笑拿到的是4个苹果、两瓶矿泉水和一个蛋糕。(自制动画课件演示)你愿意帮他俩分一分吗?怎样分比较公平呢?由分实物入手,让学生在平均分得不到“整个”的时候,感受到用学过的数已不能满足学习的需要,从而提出“能不能用一个新的数来表示?”的问题,并请学生尝试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一半”,学生情绪高涨,勇于尝试,用不同的方式表达出二分之一,教师在学生的需求特别强烈时,结合学习内容向学生介绍了分数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的探究是积极的、主动的,从而获得极佳的教学效果。
  二、营造宽松、和谐的氛围,让学生敢问
  小学生在课堂上往往不敢提问,害怕提问不好被老师、同学讥笑,或是感觉无从下手,不知道提什么问题,久而久之,在课堂上学生就不愿意提问题。因此教学中,创设民主、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是非常必要的。教师要“蹲下来看孩子”,从他们的视角看问题,积极地建立一种平等的“合作者”、“朋友”式的关系。通过自己的语言、动作、表情传递给学生一种亲切、信任、相互尊重的情感信息,使他们感到老师是最可信赖的。比如:在复习导人,我创设了买门票的情境(课件出现画面):“进入游乐园,要买门票。我们班有同学29人,老师1人,你们说要买多少张门票?如果游乐园的门票一张是1元,老师用50元向售票阿姨买了30张门票,谁来说说老师找回了多少元?”这样,既起到了复习旧知的目的,又让学生所学的知识解决了实际生活中问题,让学生对数学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在学生解决了入场券的问题后,我让做对的同学到黑板前,从40颗智慧星摘一颗奖给自己,表示自己很聪明,既鼓励自己,又增强向困难挑战的信心。然后,老师顺势问:“现在剩下多少颗智慧星呢?(现在剩下16颗智慧星。)原来有几颗?(原来有40颗。)”学生答后老师板书,然后老师根据板书提问:“原来有40领智慧星,摘走了一部分后,还剩 16颗。根据这两个已知条件,可以提什么问题?”学生应用本节课学习的知识来解决这一问题,乐此不被,很快就提出了“摘走了多少颗智慧星?”这一问题。“那你们摘走了多少领智慧星呢?”学生脱口而出:24颗。接着,我继续引导:“小朋友这么厉害,一共摘走了24颗的智慧星,哪一组搞的多呢?请组长以最快的动作统计一下.”当组长统计后汇报本组所摘的智慧星的领数时,及时板书:第一组8颗,第二组9颗,第三组7颗。“根据这些条件,可以提什么问题?请四人小组讨论讨论,老师将把剩下的智慧星奖给讨论得最激烈,提出最多问题的小组。”这样巩固新知,既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掀起本节课的高潮;又紧密结合实际生活,让学生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了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真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当学生提问题时,教师赞许的目光和专注的神情,会使学生感到老师对自己所提出的问题是非常重视的,这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它对培养和鼓励学生勇敢地提出问题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即使有些同学的问题不能提到点子上、关键处,教师也应该以鼓励为主,消除学生的畏惧心理,激发他们质疑问难的热情。实践证明,只有在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中,人的思维才会不断被激活,才能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也只有在民主、宽松的氛围中,学生才能真正树立起“敢问”的信心。
  三、教给方法,培养提问能力,让学生善问
  常言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会是前提,会学才是最终目的。学生想问、敢问,更应该会问、善问。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生提问的方法,使学生知道“问什么”、“怎么问”,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的提问方法,使学生学会提问。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是思维的导火线,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是探索和创新的源头。教育家顾明远说“不会提问的学生不是学习好的学生”。课堂教学是一个师生互动的过程,对学生提出的意想不到的问题,教师要表扬他善于思考,赞扬他质疑问难的精神;对于想不出正确答案的问题,鼓励学生走出校门,也要求家长配合从网上查找资料,“教学相长”从生活实际和社会中学习。
  四、总结
  本研究围绕小学生数学问题意识在数学课堂中的表现展开课堂观察及调查研究,探究小学生数学问题意识的形成机制及特点,进而探究针对培养小学生数学问题意识的有效策略。本文共八章。根据小学生数学问题意识的特点和形成机制,有针对性的提出了培养小学生数学问题意识的教学策略。使小学生明确“提出问题”的意义;根据小学生特点、数学学科特点和数学学习内容创设问题情境;教师启发提问,留给小学生“空白”时间;教给小学生提问的技巧,引导表述问题的规范性;建立数学问题档案袋,成立解题小组。针对内隐性数学问题意识的培养策略有五条:
  总之,培养低年级小学生的数学问题意识,启发诱导学生积极思维,发表独立见解,敢于“异想天开”。创设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增强数学学习兴趣,维护好奇心,培养怀疑精神;夯实数学基础,建构良好的认知结构;加强发散性思维的训练;辨证运用思维定势。可以促进学生主动的、创造性的学习,拓展思维,并有效提升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数学成绩。
  参考文献:
  [1] 房寿高,吴星.到底什么是问题意识[J].上海教育科研.2006(01)
  [2] 張永.从问题解决心理学的视角看课堂教学[J].上海教育科研.2006(01)
  [3] 刘丽英.论怀疑精神及其培养[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5(06)
  [4] 蔡金法,著.中美学生数学学习的系列实证研究[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作者单位:涟源市三甲乡中心学校)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2225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