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关于建筑可持续设计的思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本文从建筑可持续设计的概念和原则进行阐述,通过实际案例分析阐述建筑可持续设计的具体应用效果,希望对建筑行业的前行有所帮助。
  关键词:建筑可持续设计;实际案例;概念;原则;
  1可持续设计
  建筑可持续设计是在对场地、气候等条件分析的基础上,结合用户的实际需求,来营造良好的室内通风、采光以及热环境,并通过模拟分析法的应用,对建筑设计内容进行优化和调整,进而增强整体空间的舒适性,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同时可持续设计也是实现绿色建筑设计、加深建筑设计内涵的重要措施。可持续设计将节能、环保等理念融入到建筑设计中来,在保证建筑功能性的基础上,实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有效协调,做到了建筑与生态环境的融合,在保证人们生活舒适性的基础上,改善了城市化的构建效果,为我国生态环境、社会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建筑可持续设计中涵盖的学科和专业知识相对较多,各学科之间相互融合、相互协作,以实现城市规划和建设的目标,同时在可持续设计中,还应加大新材料、新设备及新技术的利用率,从而降低污染等的产生,保证建筑的可持续发展水平。通过可持续设计的应用,实现了生态宜居环境的构建目标,做到了全局合理优化,推动了建筑行业的进一步前行。
  2建筑可持续设计的原则
  首先,环境优先的基本原则。在建筑可持续设计中,应加大可再生和循环利用资源的利用率,营造自然、干净、舒适的生活空间,减少非可再生资源的浪费,推动生态环境的持续进步。其次,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建筑可持续设计中,应对居住者的基本情况及具体要求进行充分考量,加强室内外设计的合理性,从而为不同年龄段的人群提供更多休闲、娱乐的空间环境,提高服务水平和质量。最后,坚持理念与技术相融合的基本原则。要求在可持续设计中通过现代技术与设计理念的有效融合,来提升建筑物理环境的设计质量,且合理应用现有资源和能源,增强建筑内外空间设计的舒适性和美观性,进而凸显建筑的使用价值,为城市化建设提供助力。
  3建筑可持续设计的运用及实力分析
  3.1节能建筑可持续设计
  节能建筑的可持续设计主要是通过可再生能源的有效应用来降低煤、电能等非可再生资源的损耗,以此来减少能源使用中污染的产生,保证生活和环境质量。节能建筑可持续设计中最具代表性的建筑为迪拜塔。整栋建筑的设计做到了零污染、零废弃排放。在能源使用中,其也多是通过楼顶设置的200多个日光反射装置来实现的,更好的将太阳能进行收集和处理,提供建筑日常的照明需求。
  此外,由于该建筑充分利用了太阳能进行电量供应,电能储量相对较大,在保证咖啡厅和观景台电能供应的充足性外,也为周边公园内部设置提供了电能供应,更好地降低了电能损耗,实现了环保节能效果。通过技能技术的广泛应用和推广,在增大能源利用率的基础上,也增强了建筑舒适性,节省了更多的资金成本,最终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助力。
  3.2生态建筑可持续设计
  生态建筑可持续设计是实现自然与建筑有机结合的基础。在设计过程中,可根据建筑结构特征合理规划各区域的功能划分,根据现有技术条件合理规划内部各系统的运行效果,如空调系统等,以达到节能降耗的目的,推动生态环境的持续发展。新加利福尼亚科学研究中心设计的生态建筑样板房,就是采用了可持续设计理念构建而成的。其主要目的就是将生态环境引入室内,在营造自然舒适生存空间的同时,降低能耗,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在具体设计中,设计师在绿色屋顶下设置了水族馆、自然历史博物馆、雨林、天文馆等诸多内容,延续了传统生态建筑的特征。同时在建筑内部系统设计中,采用了合理的回收系统来降低能源消耗。如热回收系统,其就是通过热辐射底板的应用来降低能源损耗的;再比如通过在屋面栽培植物的方式,形成较为完善的隔热层,以此来降低空调利用率,减少能源的损耗;或者在中心广场范围内,设置天窗以及波状起伏的屋面轮廓,将自然风引入室内,提升了整体通风效果。
  3.3绿色建筑可持续设计
  绿色建筑可持续设计的代表性建筑为R129超级未来型住宅,其是人们对于未来建筑结构的一种畅想和努力的方向。同时也是建筑行业未来发展的引航标。在该建筑中,采用了多种新型绿色环保建筑材料,外皮通过质地轻盈、通透的人工材料进行包裹,降低了建筑结构的自重。且在承力结构的设计上,设计师使用了中空碳元素材料,并在表面附着低辐射膜来增强夏季的隔热性能,及冬季保温的效果;针对建筑节能设计,在外表面结构设计上,采用了超薄光伏发电膜,减少电能损耗;在室内地板材料的选用上,使用的轻质碳素合成材料,并设置相应的地暖板,这样在气温较低环境下,就能够有效的实行热能的凝聚,且通过自动控制、智能化系统的应用,对地板的热量予以调节,保证室内舒适度。
  4结语
  可持续发展是目前我国社会前行道路上的核心目标。在建筑设计中融入可持续发展的相关理念,不仅可以满足绿色建筑设计要求,进而降低建筑施工中有害物质的排放,還能够增大资源和能源利用率,维护环境、人、建筑三者之间的协调关系,最终促进建筑功效的充分发挥,推动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作者简介:
  于雯汐(1996.10—),女,汉族,籍贯:山东大连工业大学 艺术设计学院,18级在读研究生,硕士学位,专业:艺术设计室内,研究方向:认知科学在环境设计中的应用,可持续设计,室内外环境适老化问题与对策。
  (作者单位:大连工业大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2237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