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条件性知识对小学教师培养的启示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小学教师条件性知识对教学至关重要。当前,职前教育课程设置不合理,职后教育针对性不强,职前教育与职后教学结合不紧密导致小学教师的条件性知识欠缺。提高条件性知识水平,不仅需要加强对教师条件性知识的关注,也需要加大职前职后教育培训力度,还要求教师树立自我学习意识。
关键词:小学教师;知识结构;条件性知识;职前;职后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9)02B-0022-02
俗话说,“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教师”。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教师的教学工作已经受到全社会的关注,而要想提高教学质量,就应该完善知识储备,这样才能较好地完成教书育人的工作。而在此过程中,教师应该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知识:第一,本体性知识;第二,条件性知识;第三,实践性知识;第四,文化知识。而在这些知识结构中,条件性知识所起的作用最大。
总的来说,小学教育是学生学习的初级阶段,再加上小学生的身心发展不健全,这更要求教师具备条件性知识,从而推动教学工作顺利开展。
一、教师条件性知识的由来和基本内容
条件性知识,是帕尔斯于1983年在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的分析上提出的一种新的知识体系,主要指个体在何时,何种条件下能较好运用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的一种知识类型。但是其并没有对条件性知识进行细致的研究。直到20世纪90年代后期,通过对教师认知心理学的研究,辛涛等人提出了教学活动是一种认知活动,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认知活动将自己已具备的知识转化为具体实践的过程。而从知识的功能出发,主要分为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实践性知识和文化知识这四种类型,自此以后,教师的条件性知识才以专业术语的形式被纳入到教师知识结构中去。
条件性知识主要是围绕学生开展研究的知识,是教师将学科知识转化为学生可以理解的知识的教学过程的重要理论支撑。具体来说,教师条件性知识主要体现在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上,主要包括学生的身心发展知识、教育学、学生的评价等,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再是教学的主导者,而是指导者、实施者,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居主体地位。因此,教师必须对作为教学对象的学生加以研究。
小学生心理特征明显。在低年级,学生的目的性、自觉性、控制能力都比较差。到中年级,学生的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机械识记向意义识记过渡。高年级,学生阅读能力、推理能力、逻辑判断能力、运用法则能力明显提高。因此,只有了解学生不同时期、不同阶段所学习的知识对学生心理产生的影响,才能采取适合的手段实施教学。
二、当前小学教师条件性知识欠缺的主要原因
小学教师条件性知识较为欠缺。目前, 小学教师主要由三部分构成:普通师范生、农村代课老师、高等教育师范毕业生。随着我国师范教育发展,小学教育的师资力量不断充实,但主力军仍然是前两部分。普通师范生和农村代课教师虽然教学实践经验较丰富,但在教育专业知识、心理学知识等方面仍存在许多误区、盲区。主要原因有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职前教育课程设置不合理。
一方面,我国师范教育对“教師三类课程的结构比例是:普通教育课程(公共基础教育课程)占教学总时数的20%~25%,教育专业课程占教学总时数的7%~11%,而学科专业课程要占到总学时的64%~73%”。可以看出,教育专业课程在课程结构中占比最小。
另一方面,在课程设置上,观念落后、内容陈旧。一直以来,虽然教育类课程的教学比较注重对理论知识的讲解,但在具体的教学中,并不重视对新时代理论知识的融合,教学课程设置没有创新。这就使得在社会经济发展的今天,传统教育学的理论知识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目前国内的教学要求,与现代社会有一定距离,更难以应用。此外,师范教育过多强调学术和科研,而忽视了教育专业素质的培养,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第二,职后教育针对性不够强。
通过自考、函授、网络等方式进行培训、进修,是大多数教师弥补职前教育条件性知识不足的主要途径。但是,很多人的主要目的是职称晋升和提高学历层次。同时,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教育理论成果推陈出新,对于小学教师条件性知识提出了更高要求。
第三,职前教育与职后教学结合不紧密。
目前,虽然在职前教育中有了条件性知识课程,但是在职后的教学活动中往往难以应用。
首先,教学活动中的实际情况往往与理论知识不尽相同,如果对理论知识不能举一反三,那么职前教育中的理论知识就很难应用于实际教学;其次,我国目前仍然是注重应试,成绩是衡量一位教师教学水平的唯一标准,教师只能深陷于如何提高学生成绩的泥沼不能自拔;最后,我国师资力量严重缺乏,特别是贫困地区,一名教师往往身兼数职,生活和工作的压力让教师很难有空闲时间结合实际去学习和研究专业知识。
三、小学教师条件性知识水平如何提升
首先,加强对教师条件性知识的关注。目前,教育问题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问题,而要想提高教育质量,还应该加强对教师条件性知识的关注,并将条件性知识与教师的专业知识发展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上,这样才能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加重视条件性知识的提高。教师也要在教学工作中多关注自己储备的条件性理论知识,多学习条件性知识,多运用条件性知识解决教学活动中遇到的问题,做到学以致用。在实践中学习,巩固理论知识。
其次,加大职前职后教育培训力度。职前培训主要针对的是师范类院校毕业的即将就业的大学生,其目的就是通过教育学、心理学课程的讲授提高师范类院校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其能够具备一定的教学能力,从而更好地适应教学工作。
此外,教师职业培训是提高在职教师素质和职业能力的重要措施,教师应该完善教学提高认识,让有经验的老师和教学主管领导参与青年教师的培训工作,对青年教师进行指导。也可以举办全校教师教学经验交流会,通过经验交流研讨,促进全校教师条件性知识的互补。为了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综合能力,学校还应该聘请一些教育专家或者心理学专家来开展知识讲座活动,让教师认识到条件性知识对其专业发展的重要意义,从而加强教师条件性知识的运用意识。与此同时,学校也应该对教师提出新的要求,并将条件性知识纳入到教师的年度考核中去。
最后,加强自主学习的意识。教与学相辅相成,教师应该摒弃教师主导教学的传统思维模式,主动关心和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利用小学生心理发展迅速性、协调性、开放性等特点,结合职前教育条件性基本理论知识,归纳总结,举一反三。通过查阅专业资料,咨询教育学专家,与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讨论等方法,以及不断自学,从而为自己搭建一套系统的、紧密结合实际的条件性知识体系,提高教学水平。
四、结束语
总之,对于教师的专业发展而言,条件性知识是教师知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能够帮助教师创造性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还能使教师认清现阶段复杂的教育现象,从而增强教师工作的自觉性。此外,条件性知识还能帮助教师对现有的知识进行思考与重组,从而将学科知识转化为学生易于理解和掌握的知识,这样才能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加自如,提高教学效率。可见,一位条件性知识丰富的教师,不仅能够创新教育教学工作,还能提高自己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升学生在课堂上掌握新知识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辛涛,申继亮,林崇德.从教师的知识结构看师范教育改革[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9,(6).
[2]赵红霞.论条件性知识的发展、内涵及培养途径[J].研究前沿——新课程,2008,(6).
[3]衷克定,申继亮,辛涛.论教师知识结构及其对教师培养的意义[J].中国教与学刊,1998,(3).
[4]高强.教师语言意识的本质特征及其在外语教学中的作用[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5).
[5]古明.《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与《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对比研究[J].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学报(基础英语教育),2013,(1).
[6]朱淑华,唐泽静,吴晓威.教师知识结构的学理分析——基于对西方教师知识研究的回溯[J].外国教育研究,2012,(11).
[7]叶浩生,杨文登.教育心理学:历史、分歧与超越[J].教育研究,2012,(6).
[8]李本友,李红恩,余宏亮.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影响因素、途径与发展趋势[J].教育研究,2012,(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2721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