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多功能插苗辅助装置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随着我国综合实力的不断提升,农业领城发展也相当迅速,大型机器化耕作较为普遍,对于山地地形,手工种植难以实现标准化,采用人工结合半自动机械种植依旧是必不可少的途径。因此,研究了一种多功能插苗的辅助装置,本文将对多功能插苗辅助装置进行这几方面的介绍,新型内容、工作原理、优势特点等。
  [关键词]成本低廉;操作简单;成活率;标准化
  1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农作辅助技术领域,特别的涉及一种插苗辅助装置。
  2背景技术
  农民在插苗过程中,需要手工将秧苗插到土里,使得农民需要不断地起身和弯腰,非常劳累,从而对身体有所损害,不利于长时劳作。
  中国专利(CN205727028U)公开了一种插苗的辅助装置川,它包括中空管,中空管上设有可供秧苗穿过的通孔;中空管外壁上部设有提手;中空管下部设有便于中空管插入土壤中的锥面,中空管下端位于通孔的开口外部铰接有一挡泥板,挡泥板的表面直径大于通孔下端开口的内径;挡泥板可在秧苗重力的作用下打开通孔并使得秧苗落人土壤内。但是,上述装置使用时,无需人弯腰即可实现秧苗人坑,减轻了劳动负担,但存在秧苗存活率低下的缺陷。另外装置使用时,挡泥板是在秧苗重力的作用下打开以使秧苗落人土壤内,挡泥板的开关没有可控性,当插人泥土后,由于泥土的粘结附着,容易使得挡泥板无法自动翻转导致秧苗无法掉出。再者,使用上述结构进行插苗时,插苗种植点依然依靠其它辅助工具进行标准化,影响工作效率。因此,怎样才能够提供一种结构简单,能够更好的保护秧苗不受损坏,并能够对秧苗落人土壤的时机进行把控,还同时兼顾插苗种植点的标准化的装置,成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有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3多功能插苗辅助装置介绍
  多功能插苗辅助装置,主要由简体、承托构件、上下传送机构、传送速度控制机构、把手装置、出口装置和定位结构组合而成。
  其中承托构件与上下传送机构相连并带动传动皮带上的秧苗,通过滑轮的作用,使秧苗掉出到破土锥筒形成的坑内。
  所述承托构件上表面具有一个外端向下倾斜设置的秧苗承托面,秧苗承托面下端边缘对应的简体内腔壁具有一列竖向的封堵面,其特征在于,封堵面由简体内腔壁一个竖向设置的向内的凸起部构成,以便于封堵面和秧苗承托面下端边缘相邻以避免秧苗滑出,封堵面下端靠近破土锥简位置外扩形成供秧苗滑出的空间。
  控制开关又包括一个拉绳,拉绳上端連接在把手上并形成拉动输入端,拉绳下端作为拉动输出端并和弧形板相连。中空设置且和上滑轮轴内腔连通,把手,上设置有按钮,按钮内端和杠杆外端相连构成杠杆的输人端,杠杆外端背离按钮方向还设置有抵接在杠杆和把手内腔壁上的杠杆复位弹簧。
  通过把手可以方便握持后带动简体移动和施力,方便装置使用,同时可以方便地通过按钮按下的程度,控制秧苗下放的速度快慢;定位装置由水平段与竖直段构成的定位杆组成,以竖直段下端做定点,依靠水平段长度来丈量相邻植株的间隙。
  4多功能插苗辅助装置的新型内容及工作原理
  多功能插苗辅助装置筒体中设置有运输和保护秧苗的上下传送机构和承托构件,借助按钮按下的快慢程度,控制秧苗下放的速度,减少秧苗的根部受冲击震荡,可实现秧苗下放的稳定性和可靠性。装置筒体外设置有可上下滑动的均力环,使整个弧形板在均力环的控制下,使弧形板开、闭合的状态得以保证,提高了稳定性和流畅度。
  先将破土锥简竖向插入到土壤内,当秧苗从简体上的喇叭口进入,将其置入到承托构件上,依靠秧苗上下传送机构带动秧苗向下移动,然后打开秧苗出口并使得秧苗掉出到破土锥筒形成的坑内,抬起此辅助装置的同时,弧形板依靠复位弹簧合拢成锥筒,倒刺凸棱触动并带动部分土屑回秧苗坑中,减少了培土的工作量。
  5多功能插苗辅助装置的优势特点
  对山地的农田进行插苗,能否提高效率往往是很重要的。由此可见移栽打孔在实际运用中还是非常有效的,然而目前市场上已研发出各种插苗装置,面对来自秧苗根部的受损、效率的低下、地貌形态的影响等等,未能实现最大化的解决。本装置适用于大部分地形(对于平原地区采取大型机械),且结构简单,成本低廉容易维护,符合人们及小型企业的需求,能实现规模化的耕种作业,具有极大的前景优势。
  总结:在现实生活中,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高效率的插秧辅助装置需求量较大。手工种植难以满足农户及小型企业,本文提出移栽、打孔、定位于一体的多功能辅助装置,有效地解决了因地势、效率等方面导致的因素,让其更接地气,更方便使用。
  [参考文献]
  [1]周志花.一种插苗的辅助装置[P].专利号:(CN205727028U).2016(11)
  [2]胡先朋.油菜钵苗移栽机分苗装置设计与实验[[J].[硕士学位论文].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16.
  [3]陆海伟.手动秧苗栽植器[P].专利号:(CN02206960.7).2003.4.2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2863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