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愤怒的青年”小说《每况愈下》的现实主义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谈到20世纪50年代英国战后的文学现象,“愤怒的青年”文学运动无疑是热议的话题。“二战”后英国文坛出现了一大批体现英国青年现状的作品,这些作品以受过高等教育的青年人为主角,叙述他们愤怒、彷徨和“反英雄”的特征,这些作品的创作者也因此表现出“愤世嫉俗”的态度而被评论家们称为“愤怒的青年”。对英国战后社会青年的深入刻画也使这一类作品有了极强的现实主义特征,而作为其开山之作的《每况愈下》也因此成为研究战后英国现实主义小说的经典。本文将通过解读《每况愈下》,分析20世纪50年代英国“愤怒的青年”小说的现实主义特征。
  关键词:约翰·韦恩 “愤怒的青年” 《每况愈下》 现实主义
  一、《每况愈下》中现实主义特征的渊源
  两次世界大战使英国让出了“日不落”帝国的世界中心地位,战争直接导致英国国力显著衰弱,经济水平、政治结构、意识形态都遭到了沉重的打击。民族解放运动高潮致使英国的国际形象不断受人诟病,同时也使英国失去了工业原材料等重要资源;受到重创后的工业更加难以恢复,物资匮乏,因而只能被迫接受美国“马歇尔计划”的援助。经济危机与战时的破坏促使英国建立起了福利国家,但是由于“从摇篮到坟墓”的多方位福利制度拖垮了英国本没有恢复的经济实力,反而使得社会阶级矛盾加剧,政党更迭使民众失去了对政府的信任,尤其是青年人对英国产生了彷徨、幻灭的情绪。这些青年受到了高等的教育,却发现这种改善社会地位的方式仍然难以打破传统的等级思想,高等教育并不能将一个底层青年变为“国之栋梁”。他们在毕业之后进退两难,成为“受了教育又被人像稻草一样叉起来掷到世界上”的人。他们反对现有的社会结构,对教育不满,因而“愤怒”。
  在思想方面,两次世界大战使这种失败主义情绪笼罩在英国的上空,人们开始对战争进行反思。现代主义与萨特的存在主义都将个人的精神世界作为叙述的重点,加强了“自我意识”,一方面孤立了英国人的精神状态,使他们更加失望、孤独,对现代主义文学也失去了兴趣;另一方面又推动了英国青年渴望“向上爬”的态度,使这部分青年的境遇成为难以忽视的社会矛盾,从而促进了社会对其关注,推动了现实主义的发展。传统现代主义的晦涩难懂、不着边际,不再能满足读者的兴趣,而以人的生活为主要叙事对象的现实主义作品却填补了对社会毁灭的内心空缺,成为他们能够释放悲观主义情绪与宣泄愤怒的重要媒介。同时,“‘愤怒的青年’现实主义风格中,现实性、人民性十分强烈,生活素材真实,人物形象生动,语言叙述自然明快清晰,风格幽默讥诮,对客观社会生活以及底层人民的喜怒哀乐加以展现”,因而“愤怒的青年”小说才会带有强烈的现实主义特征。
  二、《每况愈下》的现实主义特征体现
  《每况愈下》发售后,《星期日泰晤士报》评价其诗“一位想象力丰富、观察敏锐、很会探索黑暗心灵的作家写的万花筒般的小说”,这概括了《每况愈下》的现实主义特征。从内容上讲,“每况愈下”并非单纯对主人公查尔斯·兰姆利境遇的描述,更多是对20世纪50年代英国社会的描述。查尔斯出身中产階级家庭,受过高等教育,同时还受过未婚妻家庭的侮辱,因而他对中产阶级的势利有所厌恶。毕业后他前途迷茫,对所受的教育产生怀疑,坚持自我、反抗传统,因而沦落至社会底层。他一方面对工人阶级的罗莎抱有结婚的想法,另一方面又对上层社会的维罗尼卡产生了恋情,正如他脑中的现代诗一样,“我是个反复无常的人,我爱我所憎”。在当时的英国社会中,学校所教授的知识空洞、虚幻,无法与社会生活接轨,僵化的教学模式不能培养出青年人正确的价值观与思维方式。以查尔斯为代表的毕业生的境遇揭露了现代教育的矛盾冲突,消磨了青年人的个性,将传统思想根植于青年人中。《每况愈下》将教育矛盾作为时代的主要冲突揭示开来,用一种青年人“反社会、反英雄”的行动来表现传统的道德观念需要改变、现行的社会制度并不适合旧思想与旧教育的现状,揭露了20世纪50年代英国中、下阶级青年仍然没有出路,受困于千余年来的等级意识,面临着个性思想无法彻底释放的问题。尽管他们接受了先进的思想,却无从改变自身的地位。国家教育为青年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培养他们的哲学思想,教授他们高雅的学问,这种看似提升身份地位的教育却不被时下的思想道德所接受,等级观念依然难以打破。青年人反抗传统、反抗教育的现象则成为脱离社会的行为,令其更加难以生存。因而查尔斯经历了流浪汉似的生活,在追求上流社会生活时又走私毒品、堕入了资本红尘,拾起自己决裂过的社会观,成为自己所厌恶的社会渣滓,接受着自己努力拒绝的生活诱惑。同时,查尔斯追求上流社会生活时选择的手段也是同维罗尼卡结合来达到地位上的提升,这种通过男女社会地位的对调来表现对传统反叛的情节,令真实的英国社会底层画面在小说中表现得淋漓尽致。此外,流浪汉似的生活使查尔斯居无定所,流离各个城市中,他经历了英国的社会百态,同时也将一种社会弊端的普遍性宣告开来。这是一种新的现实主义特色,它不再以点概全,而是更加真实地描写整个英国社会的现状,使现实主义色彩更加浓厚。
  从语言上来讲,《每况愈下》多为客观、平缓的笔调。约翰-韦恩反对实验小说,拒绝叙述上的时空转换、设置悬念,他同19世纪的前辈们一样采用平铺直叙手法,忠实地再现社会现实生活,主张叙述人的真实生活,将“正视现实”作为创作小说的前提。文本中重视对话与心理活动,将青年人的真实生活面貌展示开来,令其形象更加饱满,更加贴近民众生活。另外,第三人称叙述更加直白地表现了其现实主义特征,客观地批评了社会制度的不合理与教育僵化带来的弊端。这些表现方式使《每况愈下》在语言方面表现出极强的现实主义特征。
  三、《每况愈下》现实主义特征的意义与局限
  《每况愈下》作为“愤怒的青年”文学运动的开山之作,也是战后英国现实主义小说的重要一笔。首先,它填补了伍尔夫、乔伊斯等现代主义大家之后的文学空白,也填补了英国文学繁荣的断层,成为现代主义与现实主义交互发展的重要部分,也是反对现代主义实验小说、对现实主义渴望的表现。同时《每况愈下》作为现实主义小说并非是倒退回19世纪的传统现实主义。传统的现实主义创作大多注重劳资矛盾、阶级矛盾,将地点设置为一个城市或是一片区域,将两个阶级完全对立开来描述;而《每况愈下》将人与社会体制的矛盾作为重点,流浪汉似的主人公的生活环境更加多变,将英国社会现实的普遍性展示出来,而非描写典型环境的典型人物。时代的不同造成不同的社会现实,也导致人物形象的大相径庭。对这种脱离传统、玩世不恭形象的塑造是对思想与题材的开拓和革新,也形成了这种反社会、反英雄式的创作思想。这种思想一方面是对现实社会的不满与批判,另一方面也是对传统“英雄…‘正剧”思想的扬弃。通过小人物的生活反映出当时英国社会结构的种种矛盾,是约翰·韦恩对当时英国社会结构的批判,是对等级思想的不满,是对没有改变命运途径的愤怒。对于能接触当时教育体制不合理的敏感问题也是《每况愈下》的重要现实主义意义,现实主义的典型特征就是其现实性与批判性,对于社会问题的真实揭露、批判才是其现实主义的主要意义。
  传统的现实主义文学处于一种思想解放的阶段,勇于迈出第一步便是进步,揭示那一步所对抗的阶级力量。但是《每况愈下》进一步揭示了迈出那一步后进步者的现实境遇,正如对走出玩偶之家的娜拉的现实叙述。相对于早期现实主义作家迈出的伟大一步,《每况愈下》则是前进时的反抗。这种反抗虽然是消极的、没有结果的,但也是一种思想上的进步。通过对这种社会不公与死板教育的抗议表现出青年们面对社会的积极性,是“二战”后摆脱失望主义情绪的典型。同时查尔斯的反抗给查尔斯树立了自己的人生观,也是对青年人形成自我意识的促进。
  但是《每况愈下》也有其时代的局限性,约翰-韦恩在控诉社会不公时是以一个下层民众的角度发声的,作品中的“反英雄”形象也大多是非理性的愤怒,他们消极抵抗,没有认识到“愤怒青年”的整体性、阶级性。他们片面追求自己的人生沉浮,没有从整体阶级考虑,没有寻求改善这种社会不公的方法,只是单纯的愤怒、反叛。此外,他们缺乏思想理论的指导,也没有从根本上采取行动去解决自身问题,而且没有准确地判断出社会矛盾的根源,因而没能找到出路。“他们的愤怒对英国资本主义的阶级壁垒而言,并不能造成任何实质性的改变,而最终也只是闹出一片喧嚣。”
  四、结语
  《每况愈下》继承了前辈的现实主义创作优点,并以一种普通民众的视角揭露了英国底层民众的真实生活环境,因而更具有时代性、真实性,成为20世纪50年代英国下层民众的心声;但由于其只有愤怒的呼声,而没有改变现实的办法,于是也只能迅速地退出英国的主流文坛。圈
  (注:本文指导教师为牡丹江师范学院文学院副教授焦玲玲)
  参考文献:
  [1]约翰·韦恩.每况愈下[M].吴宣豪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4.
  [2]张金娥.论“愤怒的青年”作家群笔下的“反英雄”形象[D].湘潭大学,201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2876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