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根据对湖北省襄阳市襄州区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的实地调研发现,美丽乡村建设仍需从各方面努力,改善不平衡的状态。本文对襄州区乡村发展状况、规划进程、重点环节与资金应用情况等调研内容进行了总结,重点把握乡村清洁环境引导与群众自发设计,在资金的支持下,通过问题提出与分析,以期为襄州区美丽乡村的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美丽乡村;清洁建设;襄阳襄州区
近年来国家推行美丽乡村建设,并在一些村开展了试点,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经过协调沟通,利用4天时间先后到襄阳市襄州区峪山镇泉眼村、双沟镇刘大湾村、程河镇乔庄村、朱集镇杨岗村等美丽乡村建设试点村进行了调研。通过实地察看、听取介绍、查阅资料、走访座谈等方式,侧重就生态宜居村庄美进行了调查了解,并进行了一些思考。
1 基本情况
通过调查发现,襄州区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发展不平衡,大体分起步阶段、建设阶段、初步建成阶段、提档升级阶段,具体如下:
1.1 起步阶段
主要是峪山镇泉眼村,该村是2018年美丽乡村试点村。丘陵山区,水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高,环境优美,景色宜人,可看景点多,是其主要优势,适合发展乡村旅游。泉眼村目前尚处于规划论证阶段,但可塑性强,开发前景广阔,生态宜居的环境最优。
1.2 建设阶段
主要是程河镇乔庄村。该村目前整体规划、道路硬化、污水管网、自来水管网、村民厕所改造、房前屋后绿化、污水初步处理等基本建成,初步完成了宜居的硬件设施建设。其主要优势是村民房屋整齐划一,稍加改造就能迅速达到美丽乡村试点标准。
1.3 初步建成阶段
主要是双沟镇刘大湾村。目前其主要围绕村委会周边完成了道路硬化、下水管网、堰塘治理、房屋立面改造、公园建设等工作,局部建成了美丽乡村示范点,建成区管理维护比较到位,卫生保洁较好,居住环境优美,吸引了多位在外经商的村民回村建房。后期只需按照规划设计,持续投入资金改造即可完成宜居宜业生态美的目标。
1.4 提档升级阶段
主要是朱集镇杨岗村。该村是前几年的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先后投入300多万元,完成了村庄道路硬化、堰塘治理、污水生态处理、村庄绿化、房屋立面改造等工作,整体上宜居宜业的基础条件较好。2018年列入全区新农村建设试点,整合各级各类资金370多万元用于美丽乡村建设提档升级,完成后可实现宜居宜业生态美的目标。
2 发展特色
在调研过程中,襄州区美丽乡村建设具有些特色亮点,很值得肯定。
2.1 注重规划引领
调查的4个村,普遍重视村庄规划设计,坚持按规划建设。比如泉眼村正在进行美丽乡村建设总体规划设计,突出丘陵山区特点,依坡就势,着力打造一步一景的乡村旅游点。刘大湾村、乔庄村和杨岗村都是聘请的专业设计单位结合本村特点进行规划设计的,刘大湾有典型的徽派风格,乔庄和杨岗有典型的新农村建设风格。
2.2 注重发动群众
美丽乡村建设得比较成功的村都比较重视发动群众参与,提升社会的参与度。比如刘大湾村在美丽乡村建设之初,就将美丽乡村建设的意义、总体规划、资金来源、建设方式等等先后会进行宣传引导,同时组织部分村民代表到美丽乡村建设较好的地方去参观,直观感受美丽乡村建设的魅力,增强了村民对美丽乡村建设的认同感,调动了村民积极参与美丽乡村建设的激情。在该村首期美丽乡村建设中,没有发生一户不支持、不配合立面改造的现象。建成后,鼓励镇民、村民在自己房前屋后栽花种植果树,自觉维护房前屋后的卫生环境。
2.3 注重资金撬动
美丽乡村建设各村需要投入的资金比较多,大部分村的资金依靠的都是上级财政拨付和项目专项资金等等,部分村注重发挥财政资金的撬动作用,吸引群众积极出资对自家房屋进行立面改造,收到了很好效果。比如刘大湾村采取“各项财政資金+农户个人出资”的方式进行房屋立面改造,村委会整合各级各类资金370多万元投入各种基础设施建设,带动村民出资343万多元用于房屋立面改造,不仅解决了资金短缺的困难,而且加快了美丽乡村建设步伐,形成了人人建设美丽家园的合力。
3 存在的问题
虽然美丽乡村建设在生态宜居村庄美方面取得了较大成效,但是,在调查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影响着美丽乡村建设进度,亟待加以改善。
3.1 村民居所环境有待改善
通过多方面的努力,有的村庄村居外貌已经得到很大改观:村内道路全部实现硬化,通入每家每户;路边建起了太阳能路灯,实现亮化全覆盖。但是,对比之下,村民家中的环境就没有跟上美丽乡村建设的步伐:家中杂物随意散落;家禽散养,动物粪便清理不及时,气味难闻;村内汽车数量快速增加,带来车辆乱停乱放问题。美丽乡村建设不仅要村庄美,更要生态宜居,家里家外全美化。
3.2 农村污水处理有待加强
随着农村通入自来水、实现雨污分流、进行厕所革命,污水处理问题越发突出。[1]通过调研发现,农村污水处理设施覆盖率偏低,生活污水未得到有效处理,存在设施运行效率不高,配套厂网建设不完善。有的村庄污水直接汇入露天堰塘沟渠,仅依靠生物降解,速度缓慢,效率不高,还会带来气味难闻、蝇虫繁殖、水富营养化等环境问题。
3.3 污染源处理有待推进
因为城区取缔畜禽养殖、关停废品回收站点,许多经营户选择将场地迁至农村,带来畜禽粪便、废品露天堆放,大量粉尘产生,周围绿植破坏等问题。在调查中发现,有的村庄水库附近有畜禽养殖点,采用粗放型养殖模式,带来的污染问题愈来愈严重。不少村庄因养殖等造成空气恶化、水质下降,对周围群众的生命财产和身体健康带来严重威胁和损害。还有村庄附近正在规划建设采石场,一旦实施将极大破坏生态。
3.4 村民盲目建设亟须引导 美丽乡村建设是一项系统的长期工程,从规划到试点,再到全面推广,需要一个很长的周期。[2]有的村庄的规划已经通过公开招投标方式,根据本村特色进行图纸的修改和完善。当地有些居民知晓村庄改造消息后,依照个人想法,转让农田,改造房屋。这样不仅花费大量钱财,还给后期整村规划建设带来不小的麻烦。
3.5 基础设施维护缺乏投入
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存在着重建轻管的现象,投入了大量资金用于农村集中连片环境整治、污水处理、绿化、美化等基础设施建设,并为各村制作了乡风文明的宣传画,配备了保洁人员。但是由于管护机制不健全,且缺乏有效的监督考核,有的村庄杂草、垃圾较多,露天污水沟未及时处理,宣传画破损、掉漆严重,乱搭乱建现象十分普遍。
4 思考和建议
调研针对以上发现的问题,相应提出下面的几点建议。
4.1 提高村民参与建设整体意识
为了实现生态宜居村庄美,打造内外兼修的美丽乡村,建议加大开展农村环境卫生整治的宣传力度,号召全民参与庭院美化和清洁家园工程,抓“一池三改造”(改廁、改卫、改厨和建沼气池)、“四清理”(清理危房破屋、清理垃圾粪便、清理无序排污、清理乱堆乱放)、“五无”(房前屋后无乱倒垃圾、无乱堆粪土、无乱放柴草、无乱排污水、无敞养禽畜)。要改变农民长期形成的不良生产、生活习惯,还需要长期的宣传、教育、引导和管理,可以通过广播、电视等媒体在早、中晚时间反复宣传,并开展健康教育活动,着力培养农民良好的卫生习惯,提高自觉动手美化生活环境的能力。[3]
4.2 提升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水平
不断完善管理体制,需要各相关部门协作交流,共同确定当地农村的污水污染状况,并制定有效处理措施。解决资金缺乏问题,加大财政投入,鼓励社会资本投入,从单纯靠财政性资金向多元投资、融资还贷、多方合作方式转变,共同建设先进科学有效的污水处理系统工程。[4]发展污水处理技术,积极推广生活污水湿地处理模式,充分利用农村水田等的自净能力,开展清淤清洁的生态系统建设。[5]对化粪池建设比较完善的村庄,可以增添污水净化设施,根据具体状况进行集中或分散处理。同时,应在确保不污染饮用水源的前提下进行简单的垃圾集中填埋以及污水的汇集排放。
4.3 加强农村污染源综合治理
在远离村居集中区选择合适场地,提供大、中规模养殖、废品回收、建筑原材料供应等。要求养殖户布置合理养殖舍区,建立严格的消毒隔离设施,实现畜禽工厂化、体系化、规模化养殖。推进养殖产生的废渣、粪便等的综合利用,鼓励利用废渣、粪便生产沼气等清洁能源,既达到对已有的废渣、粪便等污染物的无害化处理,防止细菌病毒传播,又可避免化肥、农药可能造成的污染。
4.4 加大规划建设宣传引导力度
生态宜居村庄美的美丽乡村建设,一定要有一个高水平的、能够兼顾发展的科学总体规划,并严格按照总体规划,努力实现各项规划的落实落地。[6]通过讲建设美丽乡村的目的和意义,讲村民在创建美丽乡村中的主体责任和义务,做到人人知晓建设的步骤、进度和时间节点,户户参与村庄家园改造工程,从而实现专业规划,全民参与。
4.5 坚持整合一揽子资金保障
生态宜居村庄美的美丽乡村建设需要海量的资金投入,必须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用在关键处,必须集中发力,一年建成几个,持之以恒实现全覆盖。要积极探索农民筹资筹劳、财政奖补、部门投入整合、集体经济补充、社会捐赠赞助的多元化投入和运营机制。以财政奖补资金为引导,鼓励吸引工商资本、银行信贷、民间资本和社会力量参与美丽乡村建设,解决投入与需求的矛盾。建立有效的引导激励机制,鼓励社会力量通过结对帮扶、捐资捐助和技术支持等多种方式参与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和美丽乡村旅游开发建设。
参考文献:
[1] 陈静伟.美丽乡村建设评价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6.
[2] 晁天彩,张号.革命老区定远县美丽乡村建设成效及问题研究——基于F高校G专业学生实践团队的调研[J].四川省干部函授学院学报,2018(02):114-116.
[3] 林茹钰,梁子群,安鸽.美丽乡村建设研究——以大荔县安仁镇为例[J].现代交际,2018(13):243+242.
[4] 张诗剑.永嘉县巽宅镇美丽乡村治理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7.
[5] 陈润羊.美丽乡村建设中环境经济协同发展研究[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19(04):21-27.
[6] 张贤. G省H市“美丽乡村”建设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7.
作者简介:王立亚(1997—),女,湖北襄阳人,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本科在读。
通讯作者:钱可敦(1992—),男,江苏常州人,研究生,毕业于南京林业大学,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3231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