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三种唱法”的风格体系及其关联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在歌唱艺术中,存在三种不同的表现形式。其中,“美声唱法”关注的是演唱的技巧与规范,“民族唱法”更关注字正腔圆,要求声情并茂,而“通俗唱法”则讲究“口语化”与“多样性”并存。要能够正确地看待“三种唱法”之间的关系,对声乐艺术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就“三种唱法”的风格体系及其关联进行了简要分析。
关键词:“三种唱法”;风格体系;关联
由于各个国家的历史发展状况、语言风俗等方面不同,在歌唱艺术中出现了多种唱法。其中,美声唱法、民族唱法以及通俗唱法这“三种唱法”具备不同的表现形式。唱法的属于独特的延长模式,因为演唱风格、发声原理以及音色造型等方面存在的差异,这“三种唱法”在歌坛中争相斗艳,一度呈现出三足鼎立的态势。
1 “三种唱法”的风格体系分析
1.1 美声唱法的风格体系分析
在16世纪的意大利出现了美声唱法,兴起于佛罗伦萨,随着意大利歌剧的兴起,美声唱法逐步成型是在17世纪,已经有了四百多年的历史,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洋唱法”。到20世纪,美声唱法开始传入我国,经过几代歌唱家的共同努力,从80年代初期,美声唱法在我国走向辉煌时期,逐步走向世界。从某种意义上,美声唱法属于演唱风格的一种,严格来说是一种声乐学派。在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加上音乐方面的专家与学者的共同研究,其唱法理论与训练方式变得相对完整,也相对系统。[1]借助美声唱法届的依据格言就是“懂得呼吸和吐字才能懂得歌唱”,从这句话可以看出,美声唱法的主要特点就是综合运用和训练唱法,而且有一套相对比较完整的训练方式,让人体的发音器官能够充分调动起来。通过科学的发声训练,突破了歌唱者更换声区可能产生的障碍,主要强调胸、腹部的呼吸,要保持喉头的稳定,让声带保持在最佳状态,具备头腔共鸣的穿透力。在处理声音高位的时候,要把歌唱状态保持在高音、中音以及低音三个区统一起来,让头腔共鸣活动完美保持,这样能够更加自如的运用发音的技巧,掌握声音的强弱、力度等,让人体发生器官产生共鸣。其利用自身的嗓音條件,加上鼻腔、头腔等的共鸣,减弱了声音的共鸣性与疲劳感,变得更加的清晰、纯正、圆润、有力,体现音色流畅的美。
跟其他唱法相比,美声唱法的最大特点就是混合区唱法。对声音位置的要求比较,主要强调高位置安放声音,起唱也需要高位置。要注意运用和调整气息,运用声音的强弱变化来控制气息。因此,美声唱法在用气的时候,会产生上下腹的对抗,要让隔膜气息对声带产生相对的压力。在美声唱法中,主要关注的就是“共鸣”,还有“关闭”,要求很强的“头腔穿透力”,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声音集中”。在风格表现方面,美声唱法各具特色,其演唱技巧、音色韵味等都其独特魅力。比如,美声唱法的大师级人物帕瓦罗蒂在演唱高音的时候,就会露出其上齿,横向张开嘴呈现“O”形;竖唱法的典型代表是卡拉雷斯,他在高盛唱法表现的时候,会把嘴巴拉得很长,呈现“O”形。而多明戈就属于折中一些,在这两者中间,更偏向于竖向唱法。[2]
1.2 民族唱法的风格体系分析
这种唱法建立在中国文化的背景之下,建立在中国语言的基础上,在发展中借鉴了传统的民歌与戏曲等唱法,结合发声唱法中的一些优点形成了民族唱法,是跟西洋唱法相对。每个地区都有不同的风土人情,也有不同的生活习惯,在表达思想情感的时候也有会不同的方式,导致其演唱方式不同,音乐风格也不同。民族唱法包含了四种唱法,有戏曲唱法、民间歌曲唱法、说唱唱法以及民族新唱法。民族唱歌是民族声乐优秀传统的继承和发扬,其演唱形式比较多样化,风格比较鲜明,民族特色明显,而且语言也比较生动,表达出质朴的情感,具备浓郁的地方特色,跟当地的方言土语等结合在一起,不同的民族唱出不同的风味。代表作有山西的《走西口》,还有山东的《沂蒙小调》等,即便是同一首《茉莉花》,江苏唱法跟河北唱法就截然不同。在我国,最早出现的民歌也可以叫作“土嗓子”唱法,演唱的比较真实,带给人很强的亲切感。比如,陕北的“信天游”唱法在高声演唱的时候就采用了假声唱法。这种演唱方式就是我们经常提到的原生态演唱方法,跟当地的语言结合在一起,地方特色明显。有的还有说唱,声音明亮,位置也比较靠前,但是呼吸不深,产生的共鸣不强,就会显得不是那么的柔和、圆润。[3]总之,民族唱法的声音相对比较明亮、也比较甜美,通过声音和吐字传情,呈现出声情并茂的效果。历来民族唱法都讲究字正腔圆、字清腔纯,主要是因为汉语发声的特殊性。运用丹田呼吸,以气发声、以气发力,以声传情。民族唱法在继承与发扬中求得创新和发展,形成了科学化的发声方式,其独特的魅力与民族风格让其屹立于世界声乐之林。
1.3 通俗唱法的风格体系分析
跟其他唱法相比,通俗唱法的主要特点就是简单易唱,由于普及性强导致其发展也比较快。其音乐形式简单、运用直白的语言来表达生活的情感内容,是日常生活中喜怒哀乐等内心情感的反映,特别容易让人产生共鸣。通俗唱法比较讲究随意性、强调个性化、特色化,是情感的自然流露,也可以即兴发挥,甚至可以说人皆可唱。在通俗唱法中,“口语化”的创作主要是建立在说话的基础上,发音比较靠前,也比较集中,带给人亲切的感觉,好像在跟观众进行亲切的交谈。这种唱法讲究的是自然,就是没有经过修饰与训练,有重声、轻声以及直声等。在演唱的时候演唱者可以根据自身的嗓音条件,发挥自身的优势。这种唱法对话筒的要求比较高,演唱者可以自主调节话筒音量,尤其轻声与气声,是内心独白的语言表现,假如不靠话筒就很难准确表达歌曲的内涵。在演唱方面,通俗歌曲讲究的是个性,演唱者自身声音存在差异,演唱风格也存在差异,就让通俗唱法产生了可能性,也赋予了通俗唱法的多样性。事实上,通俗唱法要保持气息畅通,还要求在吐字方面达到“说话”式的自然的感觉,不需要考虑共鸣问题,因为共鸣完全可以通过电声扩音来解决。通俗唱法明白如话更贴近收听者的心灵,先气后声、气多于声、气声融合。在运用共鸣体的时候有很大的随意性,有的演唱人员为了追求嗓音的特色就会下意识的进行胸腔共鸣。还有的演唱的声音接近于耳语,一旦离开话筒就导致其原生缺乏共鸣。总之,通俗唱法讲究的是个性化的声音,还讲究乐感,一般来说,通俗歌曲都在自然声区以内,所以从唱法上看更像是说唱,不需要考虑共鸣方面的问题,也不用过分强调声韵问题。通俗唱法咬字基本是在口腔、唇舌等部位,注重语言的个性化。 2 “三种唱法”的关联
有一种说法,美声唱法唱的是“声”,民族唱法唱的是“字”,通俗唱法唱的是“情”。這“三种唱法”都有自己的风格特点,也具有不同的市场,三种唱法长期共存。随着公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文化素养也在逐步提高,对于演唱者的水平和要求也在增强。对于美声艺术来说,其发展要走民族化的道路,演唱风格也要朝着民族化的方向发展。要逐步摆正“洋为中用”的关系,可以运用美声唱法的科学化原理,结合民族传统声乐意识的风格,演唱创作之后的歌曲,这样才更加符合民众的审美心理,引导观众的审美趋向,在很大程度上提升民众的审美品位,融入时代元素,体现中国人朴素的情感。[4]对于民族唱法来说,要想在飞速发展中呈现自己的特色,主要是因为其继承中华文化的精髓,也吸取了国外歌唱艺术的精华,其独特的发生技术与音色都让其中国人最喜欢的艺术,也是迎合了社会大众的审美需求。而通俗唱法跟其他两种唱法相比,在技能技巧上并不是特别规范,讲究的是感觉。就当前情况来看,很多通俗歌手并没有深刻理解通俗唱法的声音概念。在真假声结合与切换的时候,并没有精确的把握到位,加上发声方式不科学,导致声带出现问题。无数实践证明,中国通俗唱法的发展方向就是具备美声唱法的基础,还有演唱流行歌曲的感觉,要两者有机结合在一起。正如著名音乐教育学家杨仲子所说:要能够引进西洋音乐的学理与技术,来增强我们国家之所未有,实现国乐的创新,让大众知晓音乐存在的价值,实现美感教育的普及。
3 结语
声乐艺术是人们唱出来的带有语言的音乐,也是人类的本能化创造的艺术,是思想情感的表达。“美声”“民族”以及“通俗”三种唱法在唱法方面的立足点相同,目的也具有一致性,只是其表现手段与形式存在差异。要弄清楚“三种唱法”各自的特点与关联,从而实现我国声乐艺术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齐易,张文川.音乐艺术教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5-46.
[2] 中国音乐舞蹈大百科全书.人与歌唱艺术部分[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9:102-103.
[3] 吴晓丽.美声、民族、通俗唱法的特点及风格[J].晋中学院学报,2017(10):15-16.
[4] 张连葵.论“三种唱法”的风格体系及其关联[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10):25-26.
作者简介:汪梅娟(1973—),女,硕士,副高职称,研究方向:声乐。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3232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