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析颐和园空间布局特点与东侧游线景观组织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颐和园作为中国皇家园林的代表作品,其景观组织以及空间布局都具有自身的特色。通过对颐和园的调研、分析能够更好地帮助人们理解皇家园林的特点与设计思想,感受皇家的气势磅礴。并以此为基础,清晰地体会东侧游线景观组织过程中的思路。
  关键词:颐和园;空间布局;景观组织
  0 引言
  颐和园的前身是清漪园,位于北京西郊,占地面积290余公顷,西侧与玉泉山、西山等山脉相联系,以杭州西湖为蓝本,在原有瓮山和西湖基础上建造为大型皇家山水园,也是我国保存最为完整的皇家园林之一。其对江南园林写仿之高明也是皇家园林中的典范,被誉为“皇家园林博物馆”。
  1 空间布局特点
  颐和园的整体布局可以分为前山前湖和后山后湖,其中以前山前湖为主体,占总面积的88%,全园最高点是万寿山,高58.59米。借西山群峰之景与园内建筑群落、山水风貌相融合,形成变换无穷的景色。从布局特点上来看,颐和园是皇家园林的典型代表,其特点如下:
  1.1 一池三山
  一池三山作为中国园林最为传统的布局形式,北方园林主要体现在皇家园林之中。从最开始西苑三海“一海一山,南北一线”的形式到颐和园“一池包含大小三山”(大三山:南湖岛、藻鉴堂、冶镜阁;小三山:凤凰墩、知春亭、小西冷),其格局也发生着不同形式的演变,来适应不同时期的园林。
  1.2 轴线对称
  从总体分布上来看,颐和园中轴线从凤凰墩起,经南湖岛穿过排云殿、佛香阁、须弥灵境、石拱桥最后到北大门。主要建筑均坐落在中轴线上,既强调了中心轴线,又减少对自然景观的影响范围,使自然与人工完美的结合,突出颐和园是一座天然山水园。
  前山区作为颐和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布局严谨,运用多种建筑实体相互组合的方式,创造出完整又多变的空间序列;此外,在中軸线的两侧又布置两条次轴线,分别坐落着宝云阁、清华轩和湖山碑、介寿堂,在这两条次轴线之外还有着由云松亭和寄澜亭、写秋轩和秋水亭两组对称的建筑的组成的辅轴线。整个前山区通过这五条轴线使得建筑从南向北依次减少,从中部向两侧也逐渐减少,不但突出轴线、强化建筑,体现皇家权利的至高无上,而且使整个建筑群形象活泼,在严整中不至于呆板,利用这种疏密有致,轴线对称的方式真正地将各元素统一,形成完整的有机体,增加了颐和园的严整性和趣味性。
  1.3 主次分明
  颐和园整体布局为了显示出皇家的气势,经过精心设计,全园景观层次分明。按照功能来分为:行政办公区,生活起居区和游览观光区。
  前两者主要集中在东宫门一带,并不是全园的核心。而全园最为精华的游览观光区,则是以万寿山为核心,将景点布置在前山后山,前湖后湖之中。从前向后,南湖岛、西堤、十七孔桥、知春亭、文昌阁等景点分布其中,它们在结合自然原有山水地貌的同时,认真考虑布局之道,从视线交汇到主次相称,将众多景点融汇其中,显得和谐统一;之后万寿山所在前山区域便是游览观光的重中之重。在这里排云殿、佛香阁、宝云阁、画中游、清晏舫等布置其中,是全园的精华所在,其中佛香阁是全园最为高大宏伟的建筑,也起到控制全园的作用,作为整个园子的视觉中心,它体现皇家的尊贵与气势;而在后山后湖区域,更多的展现出一片江南美景,从多宝塔、景福阁到谐趣园、苏州街等景点。其中最引人注目是写仿而来的谐趣园,它既拥有着江南园林的精致特色,又体现出皇家园林的华丽。
  这个由众多景观与建筑所构成的游园重点突出,不仅弥补了原有山形水势中的缺陷, 还体现出皇家园林大气磅礴的气势和仙山琼阁的意境,可谓是中国古典园林中的惊鸿一笔。
  2 东侧游线的景观组织分析
  此次调研从新建宫门进入,映入眼帘的便是十七孔桥和廓如亭,作为视觉中心与背后的湖面以及对岸之景形成良好的虚实呼应,站在十七孔桥向两侧看去,便可以感受到湖面的开阔以及看到远处万寿山上层层叠叠的景观。
  绕南湖岛一周之后,沿着东堤向北,经过铜牛、文昌阁、人寿殿等来到长廊。这一条连贯东西的长廊沿湖而建,整体气势雄伟,也拉长了湖面的宽度。在长廊的中间便是佛香阁的入口排云门,沿阶而上便到达景区的高点——佛香阁,由此向外看去,如同君临天下,真正将皇家气势推向高潮。
  从这结束,沿长廊向西,经过石舫,从前山的西侧进入后山后湖的区域,穿行于山间小路,能感受到树木茂盛,再点缀上红叶与金叶宛如步入神话仙境。到达谐趣园,在这座名园之中,能感受到江南园林的精致秀美,更不失皇家的气势与华丽。行至最后,当穿过苏州街,这个帝王为了感受民间烟火气而建造出来的街市,并没有感受到繁华,反而是深宫中那阵阵凄凉。
  3 结语
  颐和园是皇家造园的一个成功典范,它将大量的建筑布置于优美的景色之中, 宫殿区恢宏气势突出,建筑、景观、水体在中国传统造园手法的统筹之下融汇与一园之中,并通过合理的游线组织给有客带来良好的游赏体验,不愧是中国造园史上的璀璨篇章。
  参考文献:
  [1] 张姣影.中国皇家园林空间中的轴线浅析[J].中外建筑,2008(6):66-67.
  [2] 雷菁.颐和园的景园特色赏析[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3,12(21):100-101.
  [3] 彭凤.颐和园的造园艺术赏析[J].湖北农学院学报,2003,23(2):99-102.
  作者简介:刘鸿儒(1998—),男,山东临沂人,本科在读。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3237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