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没有正确的爱就没有正确的教育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前苏联教育家马可连柯有句名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句话也是前苏联最有名望的教育家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格言,也是中国当代教育家霍懋征老师的教育思想,更是中国当代教育家顾明远先生的教育理念。当然,顾先生的教育理念共有四句话:“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教书育人在细微处,学生学习在活动中”。
  关键词:正确的爱 正确的教育 学校教育 家庭教育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育工作者身上所体现出的爱,是对国家民族未来的希望。如何对每一个学生付出教育上的爱,是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要认真思考的问题。首先,爱要建立在付出的基础上,而不应该建立在任何愿望或夙求之上。我们从马可连柯的“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的深层含义可以看出,爱的教育本质,是让人首先懂得爱和接受爱。凡是一味的不求正确付出的爱,结果有可能会是不懂得爱或者不接受这种爱。“没有爱就没有的教育”,主要是对于教育者而言的。
  一、广泛意义上的教育,可分为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三个方面
  1.社会教育,一般与国家政策导向密切相关。
  (1)无论哪个时代,何种背景下,国家制定和出台的教育法规和政策都要适合于培养下一代;关爱每一个受教育者的健康发展。比如:普及九年义务制教育、乃至2020年即将普及十二年义务制教育等政策,都是适应当代教育发展的需要。国家教育政策的修改与补充也同样是为了适应当代教育发展的需要。为什么教育教学的法律法规在不同的时期与不同的背景下要进行修正呢?这是因为教育政策具有时效性、适应性和及时性,及时修正就是适应性与正确性的体现。再比如,现阶段基础教育优质资源的均衡发展,使为了让每个受教育的适龄儿童都能享受到国家的优质教育资源,这也适合当前教育发展的需要,所以是正确的。[1]
  (2)另一方面,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带来了许多新鲜事物;尤其是现在的信息技术对孩子的影响。我们要在努力适应的同时不断的消化、吸收、选择,而青少年在其成长过程中对这些新生事物并不能有效地分辨对与错、善与恶、美与丑,因为好奇而容易全面吸收。因此,无论社会、家庭、学校,都要正确地引导青少年摒弃不良事物,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2]
  2.家庭教育,更应该有正确的教育观。
  由于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以及家长个人夙求的关系,对该子付出的爱具有定式性、迫切性、自私性与比较性,多数家长难易做到因人而异,正确付出。爱是付出不是索取,这是不容质疑的。但是家长付出的爱就一定是正确的付出吗?未必!就像愿望不一定能够实现一样。但是父母对孩子的付出必须建立在正确的爱的基础上。
  3.学校教育是整个教育的主阵地。
  (1)“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在校园当中,这是一种没有血源关系的愛,是一种无私的、不求回报的爱。教师如何才能做到真正对学生的爱?首先,要相信学生,相信每个学生都能成才;其次,要理解学生,理解学生的学习需要、休息需要、玩需要、交友需要,特别是人格尊严的需要等等。
  (2)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许多错误的观念,潜移默化的影响了大多数教师。许多教师习惯自居为“权威”,自然的,也就要求学生无条件地服从他;学生只要不听话,就会不由自主的对学生采取强制手段,难免产生一些过极的行为。主要原因,就在于老师没有站在正确的爱的基础上对待学生,更没有考虑到如何真正的爱学生,只认为顺从老师就是对学生的严格要求,只是单方面的考虑自已的需求,没有考虑到学生的需要。
  二、在教育中贯彻正确的爱,践行正确的教育
  1.现代心理学公认溺爱不是爱,更不是正确的爱。
  (1)在独生子女家庭里,绝大多数父母不能胜任家长的角色,总是不由自主的把溺爱当做对孩子的真爱。结果,成长起来的这一代独生子女,普遍具有自私和虚荣的心理特点,不懂得付出,只会一味的索取。
  (2)案例:小明是一个留守儿童,从小就一直跟爷爷奶奶生活,读小学时才回到父母身边。由于父母都在千里之外的城市务工,一年才回家一次,母亲总觉的对不起孩子,欠孩子的太多,因此就产生了一种错识的心态,对孩子百依百顺。这也是天下父母一个共同的特点,在家里对孩子的任何要求,都必定是有求必应;尤其在物质与金钱方面,尽量满足。读到小学中段,原来很听话的小明渐渐变成了家中的“小王子”,孩子需要什么,就必定要得到什么。长大后父母满足不了他的需求时,也不会理解父母,只会大发脾气。由于父母的过度溺爱,小明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学习了无兴趣,最后开始频繁逃学。很显然,父母对小明的爱出了问题。更为严峻的是,留守儿童中,普遍存在着和小明一样的状况。
  (3)父母对孩子的溺爱,使得家庭教育产生了严重的不良后果。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和我国的快速发展,社会已经进入了信息化和价值多元化的时代。目前,我国有3亿末成年人;在这其中,很多家庭都存在着关系失衡、子女教育不当、家庭事件频发、个体成长缺失的现象。同时,我国的相关制度还不完善,理论研究弱、专业人才少,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机构虽多,但鱼龙混杂、良莠不齐,急需进行规范,制定相关标准势在必行。[3]
  2.优越家庭中独生子女普遍存在的问题:过度培养和投资。
  (1)由于家长们自私性和比较性的爱,导致整个家庭把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生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落后于他人。于是盲目地请家教补课,完全不从自已孩子的实际情况出发。看到周围领居们都在给孩子报培训班,家长首先焦急的象热锅上的蚂蚁,于是不管孩子需不需要补课,各科成绩如何,孩子的学习兴趣如何,一股脑儿的报满了各种辅导班、培训班。这样过度的培养和投资,会导致孩疲于应付,失去学习的兴趣;甚至产生逆反心理,导致厌学、逃学。因此,家长们正确的爱,对于孩子来说,最为重要。要在正确的基础上,根据孩子的学习兴趣进行培养,这才是符合教育规律的爱。
  (2)应当切记,溺爱不是爱。不能用天然的亲情和富有家庭个人的夙愿替代不正确的教育方法和内容,家长应该放弃责难别人的心理,承担起教育子女的责任,让全社会都能重视家庭教育并掌握正确的家庭教育方法”。独生子女中,一些共有的特征是:过分骄纵,过分包办,在家从不做家务,甚至不具备简单的自理能力;什么都被父母代劳了,渐渐养成了极大的依赖性、惰性、自私性。这其实是家长剥夺了孩子成长的权利。   3.学校教育中教师的偏爱问题。
  (1)大多数教师都偏爱学习好的学生,喜欢各方面优秀的学生,对于后进生,很难用爱去关怀。诚然,后进生确实使人难以按受,学习成绩差,拖班级的后腿,行为习惯不好,又常常惹事生非,影响教学秩序,各科教师都不喜欢。在全体学生中,总有一些成绩优秀、才华出众的学生;对这些学生,教师的的爱心要特别表现在锤炼其意志、帮助其心理健康成长方面。但对待差生,教师应该先找出他们学习差的原因,不能只看到他们不好的一面,忽略了他们身上所具有的闪光点。教师往往没有足够的耐心对问题学生进行细致的教育和引导。正确的爱一个问题学生是对教师的最大考验;我们如果有一个正确的心态对待这样的学生,静下心来仔细分析后进生形成的原因,或许是由于我们的教育方法不正确,教育手段不恰当造成的。因此,教师要努力克服偏见,把情感投入给那些缺少关爱的孩子,给他们应有的尊重和鼓励,给他们更多的关爱,给他们进步的空间。或许,他们会变得快乐、自信,从而克服自身的不良心态,对学习产生兴趣,有了兴趣,还怕没有好成绩吗!我们作为一名肩负着教书育人重任的人民教师,应该具有正確爱孩子的素养,用爱让他们重新点燃希望之火。
  (2)目前的学校教育,普遍秉承着传统的办学理念。从小学到中学,没有真正的关心人才培养,都是以学生成绩来衡量学校的办学质量;甚至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的考核也只是从升学率、考入名校人数的多少等方面来进行评价,整个社会对于学校教育功能的认知更是这样。特别是中学和大学,看重的只是学生成绩,经常会不择手段的争夺优质生源;许多学校,打着教育改革的幌子,整一些奇奇怪怪的东西,从而达到自己的目的。许多打着创新发展旗帜的学校,实际上看重的依然是班级总评成绩、各科成绩、毕业班级名校的考入率、各层级的状元争夺,种种因素,使得教师无法用正确的爱去对待每一个学生。
  (3)传统教育理念下的学校教育,学生的考试成绩,决定这班级的总成绩、各科老师的绩效考核和职称晋升,这导致了教师们浓厚的功利心。现实中,无论社会怎样批评,学校教育依然凭着习惯在原轨道上行驶;明知不符合教育规律,却不得不继续围绕着成绩而无法改变。总之,要正确的去关爱学生,采取学生能够理解、接受的方式对待学生。对学生的爱要有理智,不能盲目的、冲动的去爱他;任何盲目、冲动的爱都是不正确的爱,甚至是错误的爱;这不但不能引导孩子向好的方向发展,反而有可能对孩子造成伤害,不利于消除学生自身的消极因素。因权势而爱,因门第而爱,因金钱而爱,因成绩而爱,诸如此类不正确的爱,都将影响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结语
  多年的校长工作经历中,见到过许多教师对爱的错误理解与偏见。比如教师体罚与变相体罚学生,甚至打骂学生(只要不出问题),理由是教师对学生的严格要求就是最大的关爱,对此,家长也不会反对;大量布置的作业;要求家校配合的课外辅导;对学生的过度严格要求等等。上述例子中,谁都不难看出哪些是正确的爱,哪些是不正确的爱;但在实际教育教学过程中,又难以把控与分辨。这是因为,当我们身处其中时,总是不能正确理智的进行分辨。比如,某个学生从小就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你对他严格点,或多布置一些课外题,也许是好事;但对一个不爱学习(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学生来说,这种方法只会起到反作用,大量的作业成了负担,促使他们更加厌学。因此,在多年的基础教育教学过程中,我所倡导的教育理念是: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要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因材施教;重视爱的教育,没有正确的爱也就没有正确的教育;教育的问题,其根本是教育中的关爱出了问题。
  参考文献
  [1]刘凤生.教师要正确的“爱”学生.高考漫谈,2017(11).
  [2]刘春微.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百度文库,2018.7.
  [3]周南.人民网评: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人民网,2018.9.
  作者简介
  狄永泉(1962.11.18—),男,汉族,大学本科,职称:中学高级教师(教育管理),从事中小学教育35年。研究方向:中小学教育发展理念与方向。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3578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