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护理操作中针刺伤的危险因素及防护方法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目的:分析护理操作中针刺伤的危险因素及防护方法。方法:选择2017年8月-2018年7月我院46例护理人员作为案例,随机分为的是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实施常规防护指导和针对性的防护指导,防护后对结果分析。结果:对照组的发生例数3例,发生几率是13.1%,观察者不存在针刺伤的案例,发生几率0%。为了分析护理的效果,本次研究中以患者的满意率作为指标,观察组满意率91.3%,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在护理操作中针对针刺损伤的具体情况,实施针对性的防护指导后,本身有重要的作用,能确保护理人员安全,提升满意率。
  【关键词】护理操作;针刺伤;危险因素;防护方法
  【中图分类号】R821.4+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9)07-187-02
  针刺伤是当前常见的一种现状,针刺伤医院医护人员发生血源性感染后,容易存在其他不良反应。护理人员在日常工作中可能存在很多侵入性操作,出现针刺的几率比较高,如果操作不到位,容易感染艾滋病。乙肝和丙肝病等血源性疾病发生几率比较高。根据现有数据报道可知,针刺损伤后存在严重的心理压力,甚至影响到正常的生活。在临床护理指导中需要注意的是进行自我保护处理,严格执行各项操作,减少针刺损伤。为了分析护理操作中针刺伤的危险因素及防护方法,选择我院46例护理人员作为案例,随机分为的是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实施常规防护指导和针对性的防护指导,防护后对结果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46例护理人员作为案例,随机分为的是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实施常规防护指导和针对性的防护指导,防护后对结果分析。两组分别是23例人员,对照组的男女分别是2例和21例,年龄在20-40岁,平均年龄(30.5±0.5)岁。观察组的男女分别是4例和19例,年龄在20-41岁,平均年龄(32.2±0.8)岁,数据对比得知差异不明显。
  1.2 方法
  在本次报道中对照组的案例实施的是常规性防护方式,按照流程进行。观察组的患者实施的是针对性的防护措施,如下:
  (1)合理配置急诊科室人员
  在当前实际护理指导中需要注意的是急诊科室的工作人员明确实际防护要求。在执行过程中严格按照流程要求,如果存在执行不规范或者其他反应等,在第一时间进行处理。
  (2)采取标准化举措
  在急诊科室的护理指导中,标准化的防护指导是重点和关键,依据护理防护的流程和要求等,在整个教育和指导中,重点强化对患者的管理,确保穿刺操作的安全性。
  (3)做好针刺后工作
  针刺损伤本身是个重要的过程,在执行过程中明确针刺的流程和内容。采用流动水或者肥皂水等进行冲洗操作。损伤处的护理很重要,伤口采用碘伏进行消毒处理。针对严重损伤的案例,需要接受规范化的处理。
  1.3 指标分析
  在本次研究中对两组案例的针刺伤几率以及满意率分析。
  1.4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计数资料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x2检验,计量资料比较应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检验水准=0.05。
  2 结果
  2.1 两组对象护理后的针刺发生几率分析
  对照组的发生例数3例,发生几率是13.1%,观察者不存在针刺伤的案例,发生几率0%,对比得知,观察组的优势明显。
  2.2 两组案例的护理满意率分析
  为了分析护理的效果,本次研究中以研究对象的满意率作为指标,观察组满意率91.3%,明显高于对照组,91.3%>69.5%,综上观察组的效果明显(p=0.05,X2=6.3)详细数据对比情况如表一:
  3 讨论
  针刺伤的影响因素多在整个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明确具体的因素。本次研究中对出现防护损伤的结果分析,对照组23例患者中,认知不足的案例6例,个人操作不当的案例10例,针刺废弃物处理不到位4例,环境因素3例,发生几率分别是26.1%,43.7%、17.3%和12.9%。观察组23例患者中,认知不足的案例8例,个人操作不当的案例10例,针刺废弃物处理不到位2例,环境因素3例,发生几率分别是34.7%,43.4%、和8.7%、13.1%[1]。
  在当前实际护理中针对存在的各种影响因素,需要在当前管理基础上确定实际防护流程和要求[2]。在各项护理中,变量因素比较多,根据实际防护的需求和要求等,在实施中必须注意的是明确流程和要求。在医院防护中确保的是以人为本的原则。在安全化指导中,明确安全指导的流程,在定期养护管理中,组织工作人员学习各种制度。通过适当的培训后,认识到职业化管理的危害[3]。在分级控制的过程中,合理设计注射器针头,合适的应用后可以降低针刺伤事件的发生几率。后续防护管理中,确定具体的管理制度,依据当前处理要求和内容等,需要秉承现有的防护需求,有效进行处理。如果防护处理不到位,必然滋生安全隐患[4]。
  对照组的发生例数3例,发生几率是13.1%,观察者不存在针刺伤的案例,发生几率0%。为了分析护理的效果,本次研究中以患者的满意率作为指标,观察组满意率91.3%,明显高于对照组,91.3%>69.5%,综上观察组的效果明显。说明在临床研究中针对实际情况给予针对性的防护指导,本身有重要的作用[5]。
  综上所述,针对性的防护指导模式可行性高,在整个阶段,有效应用后,能符合需求,促进进步。
  参考文献:
  [1] 秦春华,王友利.护理人员针刺伤的危险因素及防范措施[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8,3(02):10+26.
  [2] 张至英,程珂.护理人员职业暴露原因分析及防控策略探讨[J].中西医结合护理(中英文),2017,3(12):158-159.
  [3] 熊成霞,张兴芬,张命平,余晓燕,饶小燕.县级医院临床护士针刺伤现状调查分析[J].护士进修杂志,2017,32(23):2205-2207.
  [4] 安娜.綜合教育对预防护理实习生针刺伤的临床研究[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7,4(96):18997.
  [5] 赵磊,洪黎,马静.品管圈活动在降低NICU护理人员针刺伤中的应用[J].中西医结合护理(中英文),2017,3(11):43-4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3970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