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祀转变为祭礼的原因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祭祀作为日本代表性的文化为人们所熟知。最初的祭祀指的是神官、祭司向神佛供奉五谷猎物、表达感谢、祈求庇佑的仪式。而如今祭祀形式丰富多样,也不再拘泥于以神佛为中心,逐渐发展为祭礼。本文通过分析祭祀与经济、宗教、社会之间联系的变化,考察了祭祀向祭礼转变的原因。最终,得出如下结论:由于祭祀和经济的紧密联系,祭祀逐渐变成了观光活动。由于人与神佛关系的淡薄,祭祀逐渐平民化。为了满足被时间空间拆散的现代人接近彼此的需要,出现了以开放性和灵活性为特征的祭祀。本文将从多个方面分析,明确祭祀向祭礼变化的原因。
关键词:祭祀;祭礼;观光;宗教;开放性
中图分类号:I20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177
民俗学者柳田国男把“祭”分为祭祀和祭礼。柳田认为,祭祀是由做佛事的人和掌管祭祀的神官等進行的宗教行为,而与祭祀没有直接关系的普通人也可以参与的是祭礼。今日的“祭”主要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以神社供奉的神灵为中心的、具有宗教性质、融合传统文化元素的、最原始形式的祭祀,另一种是与神社无关的、可以进行各种世俗活动的、娱乐性观赏性极强的祭礼。柳田认为,“祭礼”是“可以看见的祭”。如今,城市里的“祭”以集体游行、热闹非凡的祭礼为主。大城市里的传统祭祀,也在保留传统的同时,不断增添新的时代元素。今天听到“祭”这个字,脑海中浮现的一定是五彩缤纷的神轿、各式各样的屋台,或许耳畔还会响起笛、鼓、太鼓、三味线的伴奏和高亢嘹亮的号子声。今日的“祭”表现形式多样,作为观光活动和商业街的PR举办的情况也很多。“祭”逐渐脱离了原始的祭祀模式。
关于这个变化,柳田等人作出了先驱性的研究分析,但遗憾的是,柳田等人并没有解释发生这样的变化的原因。因此,本文就日本的“祭祀”,将从经济、宗教和社会等方面分析其变迁的原因。首先,为了通过祭祀来吸引观光客,从而扩大地区消费,推动经济增长,人们设置了豪华的屋台,整备游行队伍以丰富祭祀形式。其次,由于现代人与神的关系逐渐淡薄,祭祀逐渐世俗化,面向一般市民开展活动。最后,为了满足被时间空间拆散的现代人接近彼此的需要,出现了以“YOSAKOI祭”为代表的现代性与开放性并存的新的祭祀形式。
1 与经济的联系
首先,因为祭祀和经济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为了使祭祀能够吸引更多的观光客,人们花了很多功夫去研究如何增添祭祀的趣味性与观赏性,这赋予了祭祀观光活动的性质。最初祭祀的主要行程是,神官等相关人员闭居在神社、寺院里勤行或祈祷。高潮部分也只不过是当地一部分男性以酒食供奉神佛,侍坐于御前而已。可以说当时的祭祀主要与宗教信仰有关,不具有经济性质。之后,由于祭祀参与人员条件的放宽,当地的女子孩童也被允许参加祭祀供奉神灵,祭祀的单一形式已经不能满足不断增加的参观者的需要了。这在某种程度上推动了祭祀形式的更改。到了江户时代,已经出现了神轿、山车的队伍、狮子舞、烟花大会等现在为人熟知的祭礼活动。参加祭祀的人们也会购买商品以增加乐趣。而随着祭祀的开展,以及越来越多的人的参与,人们发现祭祀之日时商店的收入比往常多得多,人们意识到了祭祀的经济价值。
第二次世界大战败战后,以经济复兴、地区振兴为目的,日本各地举行了庆祝“新生”的新兴活动,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便是以吸引游客,抚慰市民心灵为目的的平冢市七夕节等新兴祭礼。此外,以京都的祇园祭为代表的传统的祭祀,也明显可以看出其运营政策的改变:更加重视观光客。据山田浩之介绍,祇园祭从这个时期(昭和20年开始约10年间),将山车的巡游路从之前狭窄的街道改为大马路,设有收费的观览席。将每隔7天进行的2个队伍统一,为游客谋求便利。而这种以游客为中心的祭祀,正如柳田国男所说的那样,祭礼化程度增强了。
以给地区带来较高经济收益为目标,人们创立了将祭祀活动与饮食、住宿、其他体验型观光联系起来的新的经济战略。现在,还制定了租借服装、组织舞蹈练习、与当地居民一起跳舞的新企划。这使得祭祀更加具有活动性与参与性。如今如果没有曳山、行灯、稚童舞、化装队伍、民谣民舞、大盘持者、奉纳相扑等多姿多彩的表演,便很难感受到祭祀的氛围,参加人数也会减少。人们通过增添祭祀的观赏性和娱乐性,以发挥祭祀的经济价值,而祭祀也因此脱离本来模式,逐步转变为祭礼。
2 与宗教的联系
由于人与神佛的关系逐渐淡薄,基于神佛举行的祭祀活动越来越少,祭祀活动趋于平民化。祭祀和祭礼的根本区别是神的有无。祭祀的基本形式是迎接神、款待神、送走神。祭祀者的意识中心有神,神是主角。与此相对,在祭礼上,主办者意识到的不是神,而是聚集在此活动中的客人。主办者关心的是有多少客人聚集在这里,以及客户对活动是否感到满意等问题。
在古代以神为对象的祭祀中,神官们必须向神灵献上贡品,奏上祝词,让神高兴,其中最重要的便是获得神德(神赋予人力量)。6世纪以后,佛教传入日本,在经历神佛习合(神佛文化的折中调和)后,神社不仅供奉神灵,还供奉佛祖。但是,到了明治时期,明治天皇颁布了“神佛分离令”,长期以来根据神佛习合举行的祭祀活动,随着法令的颁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政府高举“国家神道”旗帜,割裂佛教和神道。佛教仪式自不必说,就连供奉神佛两者的祭祀活动都因这个政策而消亡了。到了昭和时代,日本以“国家神道”的名义,鼓励日本将士将生死置之度外,积极发动对外战争。基于战争的反省,战后,神道和国家的联系也被切断了。宪法规定政教分离,“国家及其机关部门不得支持任何宗教教育,不得开展任何宗教活动”。由此宗教和日本人的联系更加薄弱了。可以说,在现代的生活中,一部分人与神佛的联系,已经断绝了。
祭祀活动的对象,也由神佛扩大到了“当事者”和观众。松平诚指出,神明逐渐从现代祭祀的内容中脱落,祭祀逐渐发展为以人类为对象的祭礼。在市民们的委托下进行的祭祀活动不断增加,便是最好的证明。入学、毕业、就职等与人生重要阶段相关的报告节、祈求妻子安全、生意兴隆、安产、病愈、消灾相关的祈愿祭等新由来的祭祀也出现了。而当祭祀以人为对象进行时就不必拘泥于固定的形式了。例如,一直不被允许抬神轿的女性和孩子,最近也被允许参与抬神轿活动,出现了女神轿和孩子神轿两个新名词。现代的祭祀已经不仅仅是供奉神佛的仪式了,民俗的信仰活动和祈祷也被考虑进来。 3 与人际关系的联系
为了满足被时间空间分离的现代人接近彼此的需要,出现了以开放性和灵活性为特征的新的祭祀。从地缘社会开始祭祀就被作为某个地区共同生活的象征。而到了二十世纪,地缘关系近乎断绝了。松平诚指出,现代的城市生活失去的是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也是通过地缘关系连接的彼此。但是人们的内心依然希望能彼此亲近融洽相处。松平诚认为,想要与他人合力、团结一致的共同思想并没有被遗忘。而被分割为零散集体的孤独的现代人,追求共同思想的情感会更加强烈。于是,人们想起了被认为是过去共同生活象征的祭祀。
第一次石油危机后,日本经济处于过渡期,这也是抑制经济过快增长,改正日本企业各种不良现象,重新审视人际关系,从物质金钱至上社会向心灵人格至上社会转变的时期。在这种风潮下,祭祀也迎来了革新。而代表性的祭祀便是“YOSAKOI祭”。以高知的“YOSAKOI祭”为起点,“YOSAKOI祭”之热波及全国,成为日本代表性的活动之一。只要遵守几条基本规则,就可以组织队伍参与祭祀活动: 参加人数(每队150人以下)、编舞(持鸣器前进)、编曲(“YOSAKOI”风的短句)、屋台(一台)。此外,不论男女老少,游客还是当地居民,都可以加入队伍,愉快地参与游行。
平日里即使是邻里之间,也会因为没有共同话题而保持一定距离。而祭祀之日,祭祀活动可以为人们提供共同的话题。此外,祭祀活动还可以为人们提供一起准备祭祀、一起进行祭祀的相处机会和一起努力使祭祀成功的共同目的。祭祀增加了市民之间对话的机会,也推动了共同的价值观的形成。总之,通过丰富祭祀形式,可以增强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与最初形式单一的祭祀相比,祭礼更能改善人际关系。作为人际关系润滑剂的祭礼,已经成为日本现代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因素。
4 结语
本文所述内容总结如下:“祭”分为两种,一种是祭祀,一种是祭礼。从古至今,祭祀形式不断变更,逐渐演变成祭礼,本文考察了从祭祀向祭礼转变的原因。由于祭祀与经济、宗教、社会的关联性的变化,祭祀逐渐脱离原本形式,成为了祭礼。通过多方面分析,可以清楚地了解到祭祀变化的原因。但是,本文所提及的主要是城市祭祀的演變,没有涉及到农村的祭祀活动。今后还要调查农村祭祀的现状和历史,探讨其变化的原因。
参考文献
[1]日本祭祀节日的变迁与日本人[D].山东大学,2017.
[2]令狐祥云.刍议日本的祭祀文化[J].环球人文地理,2014(12):137-138.
[3]王培,白川.日本的祭祀[J].大众文艺,2011(21):287.
[4]张丽花.日本传统祭祀活动的现代社会功能[J].东方论坛,2015(4):105-108.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4116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