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小麦播种期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小麦种植过程中,因气候、土质、肥料和耕种制度的变化,会出现多种病虫害,如赤霉病、全蚀病、纹枯病、蚜虫等,严重影响小麦的产量和质量。基于此,本文从小麦播种期间几种主要病虫害着手,针对如何有效防治病虫害提出几点建议,以供参考。
  关键词:小麦;播种期;病虫害;防治
  影响小麦稳产的因素有很多,其中病虫害是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小麦播种期是防治病虫害的关键时期,需要从选种、土壤管理、平衡施肥等方面采取科学的方法,提升小麦的抗病性,实现小麦优质高产。
  一、小麦播种期的主要病虫害
  (一)小麦根腐病
  小麦生长后期发病,病株易拔起,但不见根系腐烂,会引起小麦倒伏和形成“白穗”。感病种子胚局部或全部变褐色形成“黑胚粒”,种子表面产生梭形或不规则形褐斑。过早或过晚播种、田间杂草多、旱茬、瘠薄田或遭受不良环境影响均会诱发该病。小麦根腐病易防难治,发现病株后应及时用药防治。
  (二)小麦纹枯病
  感染纹枯病后,小麦基部拔节后会出现中间灰白色、边缘褐色的云纹状斑,病斑向內侵入茎秆,引起枯白穗,生长后期叶鞘表面生出白色菌核,后变深为褐色、黑褐色。小麦全生育期均可受害,一旦感病,会出现烂芽、病苗枯死、花秆烂茎、枯株白穗等症状。播种过早、施氮肥偏多、田间湿度较大、遭受“冻害”以及相邻地块或上一年发病地块都会成为小麦纹枯病的发病条件。
  (三)小麦全蚀病
  小麦全蚀病又称立枯病、黑脚病,幼苗发病后,植株矮化,下部多黄叶,种子根和地中茎变为黑褐色,严重时可造成全株连片死亡。小麦全蚀病是土传病害,种子带病菌是感染的主要途径。该病防治难度大,缺乏特效药剂,已成为当前小麦安全生产的潜在威胁。
  (四)赤霉病
  小麦赤霉病俗称“烂麦头”,是一种真菌性病害,也是典型的气候型病害。小麦扬花灌浆期遇到阴雨天气或空气中存在大量病菌时,会发生病害。发病时小穗呈枯黄色,小穗基部长出红色霉物,结实籽粒呆白、秕瘦,发芽率下降,穗轴或穗梗受侵染形成枯白穗,病粒枯白、皱缩,胚部现紫红色。
  (五)小麦蚜虫
  蚜虫又称腻虫,在肥水条件较好、生长旺盛的田块危害较为严重,易造成麦苗麦叶发黄,麦粒不饱满,严重时麦穗枯白不能结实,甚至整株枯死。
  (六)地下虫
  小麦地下虫是指小麦地下与近地面部分的害虫,包括金针虫、蝼蛄、蛴螬等,主要咬食种子和幼苗根部,秋季会造成小麦断垄,春季易出现枯心苗。
  二、小麦播种期病虫害防治技术
  (一)选取抗病虫麦种,进行种子处理
  种子的选择是能否获得丰收的前提条件。当种子抗病性较弱、不适合当地土壤墒情以及与当地气候条件不符合时,会导致出现出苗不均匀、植株生长乏力、低质低产等情况。因此,应选择分蘖力强、成穗率高、抗病和抗倒伏能力强的麦种,并可适当增加其播种量,以获得高产。通常,10月上中旬播种可选择半冬性品种,10月下旬播种可选择弱春性品种[1]。此外,对于病虫害较为严重的混发区,可以按照操作流程进行拌种,同时要防止人畜中毒的现象发生。小麦播种前
  10 d左右即可拌种,选择杀菌防虫的拌种剂进行拌种,能有效预防土传病害,控制蝼蛄等地下害虫对小麦的危害,对种子的发芽、出苗以及幼苗生长和根系发育都能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二)处理土壤,创造抗病虫生态环境
  土壤条件会对小麦的生长造成一定影响,因此农耕人员需对种植地块进行筛选与处理,创造能防治病虫害的土壤生态环境,提高小麦产量。整地时应尽量清除田间的杂草或病残体,同时应施加一些腐熟的农家肥。处理土壤时,可以每667 m2使用50%辛硫磷溶液或50%二嗪磷(二嗪农)乳油0.5~1.0 kg,对水2~3 kg,拌细沙土,制成毒土后均匀撒在地下害虫或者小麦吸浆虫的重发地区,然后使用土犁压进土壤中。对于小麦全蚀病发生较严重的地块,可使用50%多菌灵或50%甲基托布津粉剂2.0~2.5 kg,拌细土15~20 kg后翻入土中。
  目前,小麦种植不断向机械化方向发展,针对土壤处理,农耕作业时可以采用机械耕地,播种时查看深浅度,不宜太深也不宜太浅。播种完毕后,用播种机的镇压器进行镇压,使小麦与土壤充分接触,以便于小麦吸水,后期也不容易倒伏,可以保证土地平整、上虚下实、结构良好。此外,还要保证土壤的有机质与养分含量充足,农耕作业时可以根据当地实际情况施富含氮、磷、钾等元素的有机肥,并根据小麦生长规律分阶段追肥。
  (三)专项预防预治
  在防治小麦播种期的主要病虫害时,可以进行提前预防,并按照政策规定对不同小麦病虫害进行专项统防统治。
  1.赤霉病防治
  防治赤霉病,应以小麦抽穗扬花期前后预防穗腐发生为主。如果遇到降雨、阴天时,雨前要及时喷洒氰烯菌酯、咪鲜胺、戊唑醇及其复配制剂以及耐雨水冲刷剂型农药,注重交替轮换用药,避免或延缓抗药性产生。
  2.根腐病防治
  防治根腐病,需加强田间管理,控制苗期病害,适时播种,施基肥,及时追肥。若实施药剂拌种,则应严格掌握用药剂量,防止发生药害。一般在发病初期或者小麦返青至拔节期,667 m2使用苯醚甲环唑、烯唑醇等高效杀菌剂
  50 mL对水40 kg喷雾,喷匀、喷透,使药液充分浸透根、茎,隔7~10 d喷一次,连续喷洒两三次。小麦开花初期,选用丙环唑或甲基硫菌灵、多菌灵加烯唑醇半量复配喷雾防治,控制叶部病害发展或防止黑胚粒形成。
  3.纹枯病防治
  防治纹枯病,应选用抗病、耐病品种,适期播种,避免早播,同时适当降低播种量。同时,采用配方施肥技术,配合施用氮、磷、钾肥,增强植株的抗病力。
  4.全蚀病防治
  防治全蚀病时,农民需要采取轮作倒茬方式,与棉花、蔬菜等经济作物轮作;选用硅噻菌胺拌麦种,搅拌均匀堆闷3 h;小麦播种后20~30 d和起身期,选用15%三唑酮500倍液或12.5%全蚀净悬浮剂灌根,并顺垄喷浇根部,病虫严重的地块间隔7~10 d再灌一次。
  5.蚜虫防治
  防治蚜虫时,根据蚜虫的危害特点,从2月开始进行田间检查,苗期出现蚜虫30~60只/m2时要进行防治。每667 m2
  用20%菊马乳油80 mL对水50 kg,在露水干后或下午均匀喷洒;较为严重的病区,再加入10%吡虫啉混合喷雾。
  6.地下虫防治
  在地下害虫严重发生区,每667 m2用5%辛硫磷颗粒剂1.5~2.0 kg于耕地前均匀撒施地面,随耕地翻入土中[2]。
  此外,还可以采用物理防治手段,根据害虫习性如趋黄性、趋味性、趋光性等进行人为捕捉,或设置障碍防止害虫蔓延,并对害虫进行诱杀。
  三、结语
  及时防治小麦播种期的病虫害可以为小麦营造一个良好的生长环境,有效提高小麦质量,增加小麦总产量,从而加快我国农业的发展进程。
  参考文献:
  [1]王战胜.兰考县小麦播种期病虫害防治技术[J].农业与技术,2017,37(8):124.
  [2]关亚萍.小麦播种期病虫害防治方法[J].乡村科技,2017(23):52-5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5292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