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小学生语文口语交际能力培养探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口语交际教学近几年已经成为基础教育的重要课程,与传统“听说”教学不同,它强调的是“交际”双方的口语互动行为。然而目前小学口语交际教学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着重视不足、目标意识不强、考评体系不健全等问题。本文根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具体说明,通过分析小学生口语交际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第一学段(1—2年级)为例,探讨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进而提升其语文核心素养。
  【关键词】言语行为;小学口语交际能力;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口语交际是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特别关注的一个方面,是学生适应实际生活需要,成为现代公民的一项必备能力。小学生仍处于儿童阶段(《Convention on the Rights of the
  Child》,1990)①。从认知心理上,第一学段学生的儿童在人际关系上仍保留着自我中心的特征。在语言表达方面,儿童的口语表达主要来源于对其视听范围内的人群进行的模仿,因此儿童的成长环境是其口语建构的主要因素,故在儿童言语行为特点中,方言俗语、语句不规范等问题比较突出。
  语文既是一种工具,也是人文素养的体现。人的口语交际,是人与人互动的主要方式,尊重他人,文明交流,学会在不同环境下倾听与表达,利用好语言工具,增强了学生的人文素养。
  中国的教育管理机构很早就重视儿童的口语教学,早在《小学校教则及课程表》(1912)开始,历代的语文教学大纲或者课程标准都对儿童听说能力做出了要求。然而,直到《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才将以往的“听话说话”转变为具有层级色彩的“口语交际”,因为前者只是强调听与说的基本技能,而后者则要在听说基础上更注重“交际”,以适应当今社会的需要。我国语文教育改革从2000年开始至今,在口语交际方面,相关的教材、课程、教学方法都有很大的发展。随着2016年“部编本”语文教材的正式投入使用,口语交际作为重要内容独立出现在教材之中。
  尽管学校、教师以及社会各界逐渐意识到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重要性,也做出了不少有益尝试。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小学生语文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仍出现教师对口语交际教学重视不足、目标意识不强、教学设计忽视针对性、考评体系不健全等问题。因此小学生语文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还需进一步研究探讨。
  二、小学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一)适应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当今时代,社会各行业对人才有了更高的需求,不仅需要专业技能、专业知识,更强调人的综合素质。我国提出的人才强国战略,对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人才选拔过程中,口语交际能力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口语交际能力,体现一个人的思维逻辑能力、应变能力、知识水平等综合素质。在商业、政务等重要洽谈场合,口语交际能力更是关键因素,其影响小到个人利益,大到国家荣誉。因此口语交际能力在现代社会显得愈发重要。
  (二)顺应语文教材改革发展新趋勢
  从2016年开始,“部编本”语文教材开始投入使用。2018年在全国范围内投入使用。与旧的人教版教材相比,语文口语交际板块内容有了明显的变化,这是国家教育管理部门对小学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的重视程度的信号和体现。
  与人教版教材相比,“部编本”语文教材有三个变化。第一,难度降低,但更贴近生活。比如,人教版课文《有趣的游戏》中有三幅插图,对应着三种不同的游戏和三个小问题。这对于刚刚入学、仍在学习拼音识字的小学生来说,不宜于深入理解。而“部编本”一年级的《我说你做》,文字内容减少,只有一幅插图,难度降低。且涉及的是贴近生活的对话练习。第二,新增提示,注重交际性培养。比如,在《我们做朋友》中明确“说话的时候,看着对方的眼睛”,着力培养小学生口语交际的态度和意识。因此,学校应及时针对新教材的变化特点,组织教师对新教材进行教研,比较异同,分析教学方向,转变重点难点。
  (三)抓住儿童语言习得关键期
  语言习得关键期的研究由来已久。Penfield和Roberts认为,学习语言的最佳年龄是10岁以前。美国心理学家Lenneberg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关键期假说”(The Critical Period Hypothesis),认为儿童语言发展的关键期是在2—12岁。小学第一学段为6—8岁左右,此时儿童语言发展尚未成熟,习惯于模仿家长和其他成年人的言语习惯,口语表达存在着言语方言化、语句使用不规范等现象,在交际上没有交际规则意识、自我意识强、童言无忌等情况。教师在此时进行规范性教育和引导,创设口语交际环境和日常训练,重视能力培养,将对学生在口语交际方面的未来发展成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小学口语交际教学存在的问题
  从当前语文教育改革趋势来看,小学阶段语文学习应当注重听说读写并重,而口语交际方面一直是教学短板。口语交际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受到传统教育习惯和应试教育限制影响,仍没有较大改观,归纳起来,主要存在着以下几点问题:
  (一)口语交际教学重要性认识不足
  语文“部编本”教材将口语交际部分单独设置,并且减少了大段文字解说,配图更加简明生动,辅之以提示性关键词句。这样大的改动,可见教育管理部门对小学口语交际教学的重视性。但是,各地学校和一线教师仍保留传统教育观念,对于口语交际教学停留在“听说”训练上,形成了口语交际不受重视、可有可无的观念。据调查,第一学段实施口语交际教学难度因素中,教师不够重视这一项占61.4%。部分老师认为高年级口语交际教学比第一学段要更重要一些。
  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  标》)中,第一学段“识字与写字”“阅读”“写话”“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以并列板块的形式出现的。然而,口语交际的地位,并未实现真正的重视地位。读写课程仍然是学校的重点课程,有固定的专门的课时。而部分学校往往将口语交际课程列于综合练习项目中,没有固定的课时和明确的考核目标。当与读写等考试项目冲突时,口语交际内容往往被“牺牲”而忽略。   (二)教师目标意识不强
  从小学生语文口语交际能力的培育过程可以看出,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培养要达到什么目标、怎样达到这个目标是否有必要设置目标,部分教师并不明确,也缺乏足够清晰的认识。据调查,对《课标》中“第一学段口语交际”领域目标内容了解不完全的人数占参与调查老师的47.2%;还有4.5%的老师并不清楚。在另一份访谈调研中,只有17%的教师能够正确理解口语交际的培养目标,准确施教。其余教师仍仅认为是听说能力或口语表达能力。很多教师对于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缺乏具体明确的目标意识,他们认为学生开口说话即是在训练口语交际,忽视了学生的倾听和互动交流这两个方面。
  (三)教学设计忽视针对性
  虽然《课标》中设置了以课程总目标为引领、以学科特点以及以学生年龄特征而划分的学段目标,但这种学段目标是面向全体该学龄学生的,对于某一地区、某一学校、某个班级的某一学生,并不具有针对性。在教育学中,学生个体间的发展差异,每个学生的不平衡性表明,教师要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来设计不同的教学目标。学段目标没有考虑个体学情和本班现状,不能直接运用。然而实际上,教师仍然将学段目标运用到教学设计中。这样,就造成了教学目标过于概况,无法落地的现象。没有特定针对性的目标,这样的教学设计实施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四)小学口语交际评价不够完善
  目前各类学校缺乏统一的专门对口语交际能力的科学有效的评价体系。也没有具体的测试和考核。考试是教学指挥棒,没有考试压力,口语交际学习难以得到教师、学校等各方面的重视,尽管老师们知道很重要,但是在考试压力面前,非考试科目只能靠边站。主要原因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评价指标难以确定。《课标》中分学段来评价口语交际,如第一学段主要评价学生的态度和习惯,重在鼓励。这样的评价标准同样是面向全国整体该学段学生的,其标准一定是较为笼统的,定性的判断依赖于教师的经验和水平,很难精确把握。由于口语交际涉及倾听和言语两个方面,态度、情意、场合、反应等多种因素左右着实际交际效果,考核又难以模拟真实交际场合。因此,评价指标体系难以确定。
  二是教学结果难以量化。目前最有效的评价仍然是纸笔测验,但是口语交际具有实践性、开放性、临机性等特点。纸笔测验无法体现真实的交际过程,也无法全面评价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水平。目前的评价方式,大多基于学生在口语交际课中的表现,主要是教師的口头评价。这种过程性评价,具有很强的主观性,缺乏客观评价。
  四、小学口语交际教学思考及建议
  (一)提高口语交际教学重视程度
  语文“部编本”教材的变化体现了教育管理部门对口语交际能力的重视。然而,传统教育理念、观念仍是制约小学口语交际能力培养重视程度重要因素,要采取一些措施逐渐改变,才能提升一线教师、家长和社会的关注和重视程度。
  一是要进一步加强口语交际课程理论建设。《课标》是面向全国中小学生制定的,阐述比较笼统。因此要结合国内外有关口语交际理论,研究出台《课标》配套文本,完善细化《课标》内容,使之成为具有可操作性的教学指南。
  二是开发口语交际教学辅助材料。由于教师教学时间、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资源都比较有限,开发富有趣味的教学材料,包括视频音频材料等,便于教师进行交际情境设计,提高备课效率,改善教学质量,从而提高小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二)注重口语交际理论知识学习
  教师要首先加强自身口语交际能力的提升。第一,口语是传递知识,日常教学中最主要、使用最频繁的行为工具。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曾指出:“教师高度的语言修养是合理地利用时间的重要条件,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第二,第一学段的儿童在认知心理上仍然依赖于向老师模仿学习,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教师的语言规范性和语言素养也影响着学生的口语表达和对知识的接收消化。因此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口语交际能力,做到简洁准确、生动形象,正确把握语调变化,富有感染力,吸引学生注意力,调动学生积极性。
  教师进行口语交际理论学习的途径。第一,可以利用互联网、图书馆等资源,研读国内外最新的口语交际研究成果,提升自己的理论水平。第二,深入钻研《课标》等纲要性文件,正确的、全面的认识教学目标。第三,教师可以通过积极参加相关教学培训交流研讨活动等方式补充口语交际理论知识,通过观摩优秀口语交际公开课的方式汲取经验,并运用到自身课堂教学中。
  (三)深入优化口语交际教学设计
  仔细研读《课标》中关于“口语交际”部分的阐述,为制定教学目标把握整体方向,尤其是“学段目标和内容”“教学建议”“评价建议”“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部分,明确第一学段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的具体目标要求和侧重点。教师还要对口语交际在本册教材中的内容分布进行分析整合,明确每一单元口语交际主题,研读单元导读,从而对口语交际主旨思想进行把握。此外,在充分了解教学主旨的基础上,教学目标的制定还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
  (四)构建口语交际能力评价体系
  对学生口语交际能力进行评价,有利于教师、学生、家长都能直观地了解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水平,有利于补齐短板、发扬长处、家校联动克服困难。评价模式要涵盖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方式多样化、评价目标细致化三个方面。
  评价主体多元化是在整体评价学生口语交际状态,由于口语交际不像纸笔测试容易测量学生学习水平,很难量化测评。因此,家长、学生、教师等多重评价可以避免评价的主观性和片面性。在评价方式上,将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编制家长调查问卷、学生自评互评、教师小组研讨、家长寄语等不同形式综合评价方式。在评价目标上,要力求全面细致,充分考虑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要素。根据第一学段学生发展特点,制定细致的口语交际评价目标。
  五、结语
  语文口语交际教学是为适应21世纪日益密切的人际交往的社会需要而提出的。这也是对语文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因此,传统的听说教学就不再那么适应新时代的需要了。语文学科作为一门语言学科,承担着口语交际教学的主要任务,我国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起步较晚,发展迅速,在很多方面仍需反复完善和实践。通过寻找理论突破点并指导于实践,切实提高小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注释
  ①《Convention on the Rights of the Child》第一条:儿童系指18岁以下的任何人。联合国1989年11月20日第44届联合国大会第25号决议通过。1990年9月2日在世界生效。中国于1991年12月29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23次会议批准。
  参考文献
  [1]白金声.我国小学口语教育的历史回顾[J].语文教学通讯,2016(9).
  [2]董蓓菲.以新视角关注口语交际评价[J].语文教学通讯,2004(13).
  [3]课程教材研究所.语文二年级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
  [4]李佳贞.小学生语文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7.
  [5]李莉莉.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案选粹[M].北京:语文出版社,2011..
  [6]刘君栓.母语与第二语言习得[J].山东外语教学,2005(4).
  [7]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
  [8]张瀛.小学第一学段语文口语交际教学现状调查[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19(1).
  [9]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作者简介:贺柏霖,1991年生,吉林人,中央民族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语文学科教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6456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