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勋伯格《六首钢琴小品》Op.19 No.5的音乐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奥地利作曲家、理论家阿诺德勋伯格(1874-1951)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以他为代表创立的十二音作曲技法,打破了传统调性体系,摆脱了大小调功能运动,最终构建起无调性音乐的新秩序。本文以勋伯格《六首钢琴小品》Op.19 No.5为例进行音乐分析,加深对作曲家“自由无调性创作时期”(1909-1923)创作理念和构思的理解。
  【关键词】勋伯格;《六首钢琴小品》Op.19 No.5;音乐分析
  【中图分类号】J624.1                          【文献标识码】A
  勋伯格于1911年创作的《六首钢琴小品》Op.19,是其“自由无调性创作时期”的代表作之一。在本部作品中,没有出现完整的十二音列,而是由十二音序列中的某些集合构成,这些集合犹如传统作品中的动机贯穿原则。这种“细胞式”因素的展开手法,虽然作品规模极其短小,但是其中充满对微音程动机进行发展的逻辑,使作品具有完整统一性。
  《六首钢琴小品》Op.19 No.5一共十五小节,3/8拍,分为3+5+3+4四個乐句,三声部,主调织体。其中,I(1-8)为乐思的呈示;M(9-11)展开;T(12-15)收束。接下来从音高结构、音程进行,以及节奏节拍几个角度对作品进行音乐分析。
  一、音高结构及其特征
  本作品是勋伯格用集合写作手法创作的,核心音级集合的贯穿是整个作品最重要的音高结构逻辑。
  (一)核心音级集合的贯穿
  从音级集合分析结果中可以看出,作品作品要由三音集合3-2(0,1,3)和四音集合4-7(0,1,4,5)构成(见谱例1、2)。
  这两个集合就像整个作品的动机,集合3-2贯穿全曲,并伴随3-2的变形3-1、3-3、4-1、4-2,具有统一的性质;从第三乐句对比乐句开始,出现集合4-7,由于4-7与3-2的音程含量不具有包含关系且表现各异,所以这两个核心集合为对比关系,集合4-7在第三乐句的出现更作为全曲结构的划分点;随后的第四句是对4-7的发展和变形,集合4-3、4-10、4-13、4-29都是集合4-7变形的结果(见谱例3)。
  (二)整体音高运动的结构功能
  从全曲母集合的运用中可以看出(见表4),集合9-4和9-3这组具有最大相似性的集合是全曲的最大集合,并且在最后三小节作为全曲的结束和高潮部分才出现。在第一乐句中,集合8-7作为第一个出现的集合(8-7是9-4和9-3的子集),具有明显统一全曲的作用:集合8-z15是8-7的相似集合,而8-19、8-20分别是集合8-7的最大相似性集合(分别为R2、R1);集合7-4、7-13都是8-7的子集,全曲在母集合运用上体现出完整统一性。
  值得一提的是,在全曲集合分布上,集合8-z15出现了3次,具有明显的结构力的作用,让作品在集合的运用上以7-8小节为中心呈对称形态,更形成乐句上的对称感(见谱例5)。
  二、其他结构元素的结构功能
  在作品节奏上,主要以十六分音符进行为主,节奏型较传统。在作品的节拍上,虽然总体节拍为3/8无变化,但每个声部出现的重音点不同,高声部严格以3/8为节奏拍点,重音在每小节第一拍;而中低声部多以弱起的形式出现在第二拍上,大量运用休止符(见谱例7)。这些片段呈不规律的间断式进行,常常是突然出现,对高声部旋律进行短暂的装饰与点缀后又突然消失,从而打破了高声部旋律的平稳均衡进行,在节拍上增强了不稳定性。
  三、小结
  《六首钢琴小品》Op.19 No.5是勋伯格按照集合的方式进行写作的。作品通过核心音级集合的贯穿,以及母集合的对称性作用,体现出集合在作品中积极的贯穿和结构力作用。作品中横向旋律上高度半化进行、内声部旋律大多数的弱起出现等,营造出不稳定性和极具表现主义色彩的倾向;但是,节奏型的稳定,几处具有传统性质的和弦出现,又可以看出作品创作中与传统写作方式的关联,可以看出作曲家从调性音乐向无调性方向的不断努力。作品中极具特征性的核心音级集合,更是勋伯格“格言风格”最明确的体现。
  注释:
  [1]袁利军.勋伯格早期无调性音乐创作分析——兼论其受勃拉姆斯的影响.上海音乐学院硕士论文,2009(5).
  [2]冯璐璐.勋伯格自由无调性音乐的作曲技法与创作特点分析——以<钢琴小品六首>作品op.19为例.西安音乐学院硕士论文,2011(5).
  参考文献
  [1]王中余.阿伦福特音级集合理论研究[D].上海音乐学院博士论文,2008.
  [2]袁利军.勋伯格早期无调性音乐创作分析[D].上海音乐学院,2009.
  [3]明虹.论威伯恩《六首管弦乐小品》Op.6之六中所蕴含的“结构对位”[J].黄钟,2010(2):34-43.
  [4]冯璐璐.勋伯格自由无调性音乐的作曲技法与创作特点分析——以《钢琴小品六首》作品Op19为例[D].西安音乐学院,2011.
  [5]李如春.《勋伯格<钢琴小品六首>Op.19的图表分析》齐鲁艺苑,2008(2).
  [6]张尧.新音乐中的传统继承性——试析勋伯格《钢琴小品六首》[J].吉林艺术学院学报,2007,79(4):35-36.
  [7]冶鸿德.自由无调性作品的创作观念与结构途径——勋伯格《六首钢琴小品》的技法分析[J].天津音乐学院学报, 2007(4):54-62.
  [8]胡超.浅析勋伯格十二音平均作曲技法——《钢琴小品六首》[J].黄河之声,2017(10):67.
  [9]陈俪月.浅析勋伯格《钢琴小品六首》(op.19)及《钢琴曲五首》(op.23)的织体特点[J].乐府新声,2009(1):197-203.
  [10]刘舒.论一致性原则在勋伯格《钢琴小品六首》(Op.19)中的体现[D].中央音乐学院,2010.
  [11]刘文平.告别调性——勋伯格《钢琴小品六首》op19分析札记[J].音乐探索,2004(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7148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