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励视角下当代大学生参与冷漠的治理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高校中有部分学生对校园集体活动不关心不参与,表现出明显的参与冷漠,这给个人、家庭、学校乃至社会都带来不良影响。产生参与冷漠的原因主要是社會缺力,参与冷漠有基础;学校缺台,参与冷漠难避免;家庭缺位,参与冷漠难改善;个人缺能,参与冷漠畅其道。如何解决大学生的参与冷漠问题,激励是一剂最好的良药。可以激发心理账户,推动自我激励;畅通家校互动,落实家庭激励;启发个人亮点,完善学校激励;营造积极环境,浸染社会激励。
关键词:大学生;激励;参与冷漠
doi:10.16083/j.cnki.1671-1580.2019.07.004
中图分类号:G4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9)07-0015-04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受过高等教育的当代大学生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希望所在。青年应朝气蓬勃,对参与集体活动充满热情。但是2016年北京大学心理健康与咨询中心副主任徐凯文博士提出社会“空心病”的问题,他指出北京大学有30%的新生厌学,他们缺乏支撑其意义感和存在感的价值观。笔者以为这种“空心病”在其他高校无疑也普遍存在。当代的大学生,被称为网络时代的原住民,不同以往的成长环境,无处不在的网络世界,日益加剧的竞争压力,使他们中一部分人无所适从,便沉浸于网络,对集体事务表现出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即表现出参与冷漠。它已经成为高校开展校园文化活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难题。如何破解此难题,有必要进行深入地探讨。
一、当代大学生参与冷漠及其表现
何谓参与冷漠,根据态度一行为论的界定,是指一种对活动缺乏参与热情,不愿参加活动的态度或行为。它包括有目的的参与冷漠和无目的的参与冷漠。有目的的参与冷漠指个人知道参与活动的目的与意义,但是为了个人其他目的而有意识不参与活动的行为。无目的的参与冷漠是指个人没有特定的目的不愿参与活动的行为。按内容分可有以下几类表现:
(一)文体活动参与冷漠
文体活动是指由学校、学院或班级开展的有关文明养成、体育卫生、娱乐休闲等方面的活动。一般刚进大学的新生既有对大学生活的新鲜感,也有对学校规章制度的敬畏,他们对集体活动比较热情,会响应集体号召,积极参加集体活动。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参加集体活动的热情逐渐下降。据笔者一项调查显示,各年级参加文体活动的意愿率,大一87.23%,大二56.17%,大三31.42%,大四20.28%。这仅是一种意愿,实际参与率要比意愿率低得多,不仅体现出明显的递减趋势,更显示参与冷漠逐步递增。
(二)社团活动参与冷漠
高校的社团是基于共同的兴趣、爱好结合成的互益组织。它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是学生拓展兴趣爱好、锻炼提升能力的重要平台,每个高校都有数以百计的社团在活动。但是,社团真正按章程定期开展活动,成员积极主动参与活动的状况并不理想。据笔者2017年11月在某高校问卷调查,在抽样调查的1485名参加社团同学中,就一学期社团开展活动次数选项,选择开展活动超过3次的社团仅为52.02%,在“你眼中的社团”选项中,认为“存在大量‘僵尸’社团”的选项占46.14%,就“社团存在的最大问题”选项中,选择“社团成员流动性大,个人不积极”的占53.23%。现实也表明,参加社团同学多数是大一学生,他们抱着无限的憧憬和期待加入社团,但两次活动以后,许多同学就偃旗息鼓。至于参加社团活动的二年级以上同学除了个别骨干,普通同学很少。
(三)政治活动参与冷漠
亚里士多德说,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大学生作为青年中的佼佼者,“是标志时代最灵敏的晴雨表”。他们应该对政治活动充满着激情。但是,当代大学生政治参与冷漠,主要表现在对常规的政治参与缺位,对激情政治参与越位。譬如,对学院、班级开展的一些例行的政治理论学习,或一些庆典活动不愿参与;对地方政府开展的一些政策性征求意见或一些听证会不愿参与;对一些代表选举的投票活动不愿参与,甚至排斥。但是,对一些非常重大如涉及国家主权或利益的事件又可能在短时间迸发出强大的激情,甚至失去理智,为坏人所利用。此外,当代大学生在网络上匿名对某一政治事件或某些热点问题发表意见热情很高。但是,到现实中实名对有关问题发表意见或看法却很少,表现出明显的现实政治参与冷漠。
二、当代大学生参与冷漠的原因
英国哲学家休谟曾说,任何事物只要存在,就有它所以存在的原因。当代大学生出现参与冷漠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社会缺力,参与冷漠有基础
人是社会的产物,就其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们所处社会的时空环境、价值观念、法律制度等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观念与行为。中国传统社会是乡土社会,乡土社会是以熟人为基础,以礼治为手段,按照差序格局的原则,层层推开个人与他人的联系,人与人之间充满着伦理与温情。今天是城市化占主导的社会,截止到2017年1月我国城镇化率达到57.35%,城镇常住人口达到7.93亿。德国著名社会学家齐美尔指出,城市社会是以冷漠为相处之道。在城市长大的大学生从小就接受不和陌生人说话教育,来自农村的大学生由于经济条件、个人才艺一般比城市同学有差距产生自卑感,两者都为部分同学参与冷漠提供了基础。另外,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市场经济的竞争环境和市场主体的逐利行为使得当代大学生更多地关注自身的发展和自我价值的实现”。他们把个人作为考虑问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否参与活动主要看能否给自己带来好处,如果不能给自己带来想要的好处就表现出参与冷漠。可见,在城市化和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私有观念的冲击,使大学生参与冷漠有了一定现实土壤。
(二)学校缺台,参与冷漠难避免
高等教育的基本职能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高校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但是,为了不同层面高水平大学的创建要求,一些高校把科学研究放到至高无上的地位,而对人才培养仅是挂在嘴上的重视,缺乏像抓科学研究那样的资金投入和人力保障。对学生参与学校的管理实践和校园文化活动重视尤显不足。主要表现在:一是缺乏参与机制,学生不知道通过何种途径和程序可以参与学校的管理实践,即使有个别学生有机会参与到学校的管理实践中,也多是点缀,没有话语权,使参与者产生失望心理。一项对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11所高校1258名大学生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1)参加过学校发展规划的讨论和建议的学生仅占5.54%。(2)参加过学校管理制度的讨论和建议的学生仅占5.39%。二是缺乏足够的参与平台。自1999年高等教育持续多年扩招以来,现在有些高校达到万人或数万人的规模。虽然规模上去了,但是普遍硬件设施没有跟上,学生活动场地不足,活动开展受限,学校层面活动追求精品化,能有机会参加学校层面文化活动的多是少量精英同学,大部分同学被挡在了活动之外,直接加剧了部分同学对参与活动的自卑感和参与冷漠。 (三)家庭缺位,参与冷漠难改善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对一个人的思想观念、道德品行、性格特征等方面的形成和发展都产生深远的影响。由于时代的原因,当代大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在中小学阶段家长更多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和才艺发展,对孩子良好人格的养成没投入更多精力。为了让孩子有足够的精力学习,家长几乎让孩子享受熊猫级的待遇,孩子在家庭中养尊处优,不自觉地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唯我独尊的个性。进入大学后,家长认为大功告成,终于解放了,不再过多关注孩子的学习与成长,不再重视和孩子进行思想沟通与交流,对孩子在校的表现不多过问,只满足于给孩子提供物质保障,有的甚至与孩子产生思想隔阂。家庭的缺位,让孩子先天存在不足,后天错失改善良机,任参与冷漠发展。
(四)个人缺能,参与冷漠畅其道
当代大学生出现的参与冷漠问题,说到底还是个人参与能力不强,参与心理存在偏差。不论是参与文体活动、社团活动还是政治活动都需要一定的参与能力,如良好的表达能力、沟通能力、积极进取的心态。但是,在中学阶段受高考指挥棒的限制,唯成绩至上,导致好多学生高分低能,进人大学不能适应陌生环境,个别出现人际关系紧张现象,根本无从谈起参与公共事务。不仅如此,还存在手机依赖现象。据陈大鹏、范晶晶对南京七所高校的调查显示,在上课期间,有33.5%的学生频繁玩手机,仅有8.5%的大学生上课从不玩手机;有78.48%的学生在睡觉前经常玩手机,仅有2.89%的学生睡觉前从不玩手机;在参加团体活动时,有近60%的学生总会或经常玩手机,只有5.06%的学生在团体活动时从不玩手机。由此可见,大学生手机依赖已成为普遍现象。有研究表明,手机依赖现象会导致个体产生对人冷漠,缺乏爱心等现象。
三、激励视角下当代大学生参与冷漠的治理
人要尊重,更要激励。大学生尽管从年龄上已经成人,但是从心智和自我认识上还是未完成的人。厦门大学李琦教授认为,当代大学生要求他人把自己当成大人看,自己却把自己当成孩子宠。因此,针对自认为是孩子的大学生存在参与冷漠问题,激励是一剂最好的良药。
(一)激发心理账户,推动自我激励
美国经济学家理查德·塞勒(Richard Thaler)认为,每个人都有一个“心理账户”,这个“心理账户”是个人在心理上对结果(尤其是经济活动)的分类记账、编码、估价和预算等过程。根据心理账户理论,就大学生而言,个人参加活动取决于个人对心理账户的预算,也就是参加这项活动的付出与收益,如何激起心理账户的预算在于激发起个人心理账户上某个项目的设立,心理账户某个项目的设立就是个人某个目标的设立,有了目标才会有预算,才会激发个人去实现目标的动力。笔者以为,激励的核心是实现被激励者自我激励。具体来说要引导学生明确人生目标,制定学业规划,并对照目标和规划来制定个人每一学期的时间表和路线图,要引导学生认识到大学期间不仅要学习专业知识,更要锻炼实践能力和提升综合素质。知识的学习、能力的锻炼、素质的提升都需要积极的心态、主动的参与为基础。要让学生认识到参与是机会,不参与可能被边缘化,参与的人生就是幸福的人生。参与一次比赛可能改变个人一生,参与一次活动可能邂逅甜蜜爱情。大学四年的生活就是要在参与中成长,在参与中升华。只要每次参与都能有点滴进步,个人成功就多一分希望。
(二)畅通家校互动,落实家庭激励
家庭是人生的加油站。对于中国的大学生来说,读书期间的一切费用绝大部分来自于家庭,家庭对个人的影响无疑是至关重要的。但是,孩子读大学以后很多家长不再像中小学那样关注孩子的学习与成长,认为孩子怎么发展主要是孩子本人和学校的事情,这显然是一种误区。屡见报端的大学生因与家庭沟通不畅导致的不良后果,表明良好的家庭沟通的重要性。就解决大学生参与冷漠问题而言,家庭的恰当激励尤显重要。学校要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在沟通中交换信息,形成共识,帮助家长对孩子落实激励措施。家庭激励包括正向激励和负向激励两种。正向激励是指家长在与孩子沟通的基础上明确孩子在知识学习、能力锻炼、综合素质提升等方面要实现的目标,孩子为实现这些正向目标所需要的费用,家庭在条件许可的范围内不仅要尽量满足,还要更多地精神激励。每当孩子向家庭索要费用时要了解费用的用途与效益,督促孩子积极进取,不辜负家长的期望。每当孩子取得点滴进步时都可以给予鼓励,助力孩子取得更大进步。负向激励是指家长要时刻关注孩子的在校表现,对孩子偏离双方约定目标的行为,家长要及时提醒及时劝阻,对孩子偏离方向的花销要及时批评及时拒绝。家长对孩子的时刻关注与旗帜鲜明的正负激励,不仅会让孩子走出参与冷漠,走向积极主动,更有可能实现“皮革马利翁效应”,把老师和家长的期待化成自我升华的动力。
(三)启发个人亮点,完善学校激励
天生我材必有用。每一位能考上大学的学生一定都有自己的闪光点,只是这种闪光点突出程度如何有待发现。但是,为什么现实中有的老师认为自己的学生不够突出呢,笔者以为关键是人才评价的标尺问题和现实中能给学生提供施展亮点的舞台问题。受客观条件的限制,现实中我们能给学生提供施展亮点的舞台太少,不能够满足个体多元发展的需要。按照同一把尺子衡量所有的学生必然有长有短,长者充满自信,短者可能变得自卑并被排斥在主流活动之外。但事实上当代大学生几乎没有人甘愿“平庸”,喜欢“孤独”,而是希望有一个舞台展示自己,赢得喝彩。作为承担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责任的高校应该满足学生这种需要,从而为学生成长助力。学校层面在一如既往地举办有影响上档次的大型活动外,也要支持基层学院甚至从事具体工作的辅导员多开展面向普通同学的活动,譬如通过多开展社团活动,把每一个同学都吸纳到一个或两个社团中,在社团中给每一位同学明确角色,分配任务,提供展示的平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加强与每一位同学的思想交流,挖掘每一位同学身上的闪光点,这样才可以激励同学不断进步。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爱和归属的需要,都有成功与自我实现的需要,只要我们通过精心设计,给学生一个合适的舞台,他们就能还给我们一份精彩。
(四)营造积极环境,浸染社会激励
人是社会的人,社会为我们成长提供了时空条件,也不同程度地影响甚至决定人们的行为。大学生作為成长中的人,更是容易受社会价值取向、政策环境的影响。今天的中国经过四十年的改革开放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并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政治清明,经济繁荣,社会稳定,这为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提供了良好的宏观环境,也呼唤着当代大学生奋发有为,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堪当重任。时代是出卷入,我们是答卷人。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我们要用新时代的精神教育大学生积极进取,主动融入时代发展的洪流中,我们要用改革开放四十年的伟大业绩教育学生,成绩是干出来的,幸福是奋斗出来的。要把中国梦与个人梦结合起来,成长从参与开始,进步在参与中提升。个人只有积极主动参与集体事务,才会在集体中发光发热。就社会层面,政府要出台政策进一步激励人们参与社会建设,多为社会发展献计献策,特别是激励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投身社会建设,让大学生感受到参与可能改变人生,进取才能成就未来。大学生浸染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一定会积极主动,奋发图强。
四、结语
参与冷漠对当代大学生成长来说既是一种认知态度,也是一种行为表现,这种态度和行为不论对个人家庭学校还是社会都是有害的,尽管造成这种态度和行为有多方面的原因,但是全方位的激励措施是治愈参与冷漠的一剂良药,它可以让参与冷漠的大学生变得更加积极进取,更加主动作为。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8406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