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考语境下的文学性写作教学初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在高中学生学习写作的过程中,如果能够以文学性写作的要求来对待自己的写作活动,并且文学性写作的特点渗透到写作中,将能够促进自己的文章更加地具有“温度”和内涵,是给文章增加亮点的重要途径。同时,我们又不能忽略高考压力下作文教学的目标,因此,本文主要围绕高考语境下文学性写作教学进行探讨。
  【关键词】文学性写作 高考语境 教学初探
  【中图分类号】G633.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32-0097-02
  囿于客观原因,长期以来,在高中语文作文教学过程中,应试性过多地取代了文学性,教师在教学中习惯用片段分析替代文章的整体感知,重视写作基础知识和组段成句技巧的教学,往往容易忽视作文中应当具备的情感和美感,这些现象一直是语文教学中的痼疾。而这种教学局面下学生写出来的文章,不仅难以体现出应有的精彩,而且往往容易出现千篇一律,千人一面情况,感性的作文训练变成了“作文加工厂”,要改变这种局面,教师就要在不脱离高考语境的前提下,加强文学性写作的辅导和训练。
  一、高考语境下的文学性写作概述
  所谓文学性写作,简而言之就是“我手写我心”,是写作者在对自己的感悟、体验、经历进行深入挖掘的基础上,借助自己所掌握的文学写作基础知识和技巧,进行的一种发自内心、渗透情感又兼具文学美感的文字创作过程。文学性写作有三个特点,首先是文学性写作源于写作者的心灵在特定时空里的遨游和倘佯与其精神在特定情境中的呼吸和腾升,是灵感的作用结果;其次是具有一定的艺术性,是以语言文字为工具形象化地反映客观现实的艺术,包括戏剧、诗歌、小说、散文等;第三,文学性写作是以塑造文学形象为目的,是一种具有形象性、审美性和创造性的写作实践活动,偏于思想感情与文化意蕴等,其表达具有朦胧与形象的想象效果。
  但是高中学生在进行作文写作的过程中,必然不可能随心随欲地进行内容的编排,在素材和体裁选择上也会受到一定的制约,主要还是要围绕“高考高分”的目标进行。而所谓的高考语境下的文学性写作,就是学生在作文写作的过程中,即不脱离高考作文的要求框架和命题规律,同时又能够在写作过程中尽可能地追求文学性创作的特色和美感,使得在高考语境和文学性写作中找到一种适合高中学生的平衡点,在能够适应高考作文要求的前提下,也能够从文学写作中寻找到一种乐趣。而对于教师来说,高考语境下的文学性写作教学,也正是围绕这个目标进行。
  二、如何做好高考语境下的文学性写作教学
  (一)突出写作中的“三度”教学
  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认为要能够培养起学生在高考语境下的文学性写作能力,首先就是要建立起对作文写作的“三度”教学,即温度、深度和气度。具体而言,一是温度,就是要引導学生写作能够渗透一定的情感,无论是选材还是语言,都要摆脱过去的机械感,要善于选择能够引起共鸣的素材,并且要以更加富有情感渲染力的语句来进行表达。二是深度,就是要帮助学生在写作过程中能够通过深入的思考,去挖掘素材中更深层次的含义,并在字里行间将其表达出来,比如平时在训练写作的时候,教师就可以给学生提供一则新闻或者热点事件,让学生自由思考,去挖掘其中深刻的社会意义、人性意义,来锻炼学生深度思考的能力。三是气度,就是教师要辅导学生在写作的谋篇布局上要能够尽量做到层次合理、衔接自然、言语饱满,整体上让人读起来有种一气呵成之感。
  (二)锻炼学生“勾连”与“拓展”的能力
  对于素材的文学性再造能力,是学生能否把握好文学性写作关键环节,而要强化学生的素材加工再造能力,就要重视锻炼学生“勾连”和“拓展”能力。所谓勾连,就是学生把寻找到的素材与作文命题加以联系,寻找到一个合适的连接点,就通过灵活组织和巧妙架构,在素材和作文之间架起一座巧妙的“桥”,使素材与命题的要求能够完美、自然地勾连起来,让命题框架下的作文有制造文学性美感的可能。而所谓拓展,就是在选择了素材以后,把素材与作文命题有共同点或相似点的内容归纳整合在一起,并延伸和提炼出一个新的意义点。这对于学生更好地运用素材,以及提升整体写作质量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是要引导学生要将命题中的要求进行准确攫取,同时将素材中的内涵进行挖掘,找到二者的共通点。二是从能够在运用素材过程中,教会学生如何从本质延伸到其他方面的思考,可以从大处着眼,小处入手,使素材能够实现循序渐进、环环相扣。
  上述是笔者对高考语境下的文学性写作教学的一些思考,希望可以为广大语文教学工作者者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和借鉴。
  参考文献:
  [1]乔慧君.浅谈中学语文作文教学[J].学周刊,2013年29期
  [2]吴红云.中学写作教学方法的探索与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8656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