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地理专业考察》实践课程教改探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自然地理专业考察》是自然地理学最为重要的实践教学形式,点线式野外实践在实际教学中易出现准备不足,形式简单,考核方式不科学等问题,达不到课程设置的目标,本文剖析了点线野外实践存在问题的机制原因,提出了降低实践报告成绩占比、增加实践前、实践中定量评价等课程考核方式改革,以及结合学校层面的教师考核机制和学生培养机制改革等教改建议,以期为提高地理学野外实践课程培养质量提供参考。
【关键词】自然地理 野外实践 考核机制改革
【中图分类号】P9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32-0032-02
1.引言
《自然地理专业考察》是高等院校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的必修课,旨在通过野外考察实习,使学生能将前期课堂讲授的抽象的地质学、气象与气候学、地貌学、水文、土壤地理、植物地理等理论知识与实际现象相结合,能充分认识自然地理环境和自然地理各种要素,真正理解书本上所学知识,掌握野外调查与研究的方法,培养学生运用专业知识发现和解释实际地理现象和问题的能力。該野外实践教学课程一直以来都是自然地理学最为重要的实践教学形式,国内各高校地理学相关专业分别针对点线式和基地式两种教学模式进行了深入的探索[1-2]。其中,点线式教学在涉及的自然地理类型和现象的丰富程度,及学生探索能力的提高、识别地理现象技能的掌握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
2.点线式《自然地理专业考察》教学存在的问题
目前点线式《自然地理专业考察》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准备不足。首先教师准备不足,点线式实践一般涵盖区域广,对教师的野外调研和知识储备要求较高,如果行程较新,教师在实习地基本情况、哪些地理现象需要着重讲解等方面往往准备不足。其次学生准备不足,学生仅通过课堂上理论知识的学习,还不具备将其联系到实际问题分析中的能力,加之学生在意识上很容易把专业考察视为旅游,考试又只考查形式,因此心思都放在收拾心情而没有放在课业的准备上。二是,行程紧促。点线式野外考察学时一般2~3周,实习路线多跨越4~5个省,行程可达上万公里,涵盖的实习地点更加丰富,因此要求行程上非常紧促,基本上一个地点只待几个小时,同时受行车和安全因素限制,考察过程吃住行上消耗的时间必然占大部分。
3.问题原因剖析
点线式《自然地理专业考察》在教学上存在上述问题,与课程的考核方式、当前高校的教师考核机制,以及学生的培养机制密切相关。首先,课程的考核方式不系统。野外考察课程多以提交实习报告的形式考核,对学生的考察前期准备程度、考察过程中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的评价占比很小且以教师主观评价为主,缺乏客观系统的评价方法,相对于理论课程的考试考核方式,野外考察课程的考核方式并不能激发全体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深一层次看,高校教师的考核机制不尽科学也是原因之一。另外,高校的教学相长的培养机制也不尽健全。学生经过高考后,学习的紧迫性似乎变小,学习钻研的劲头心态也发生了改变,特别是对学生要求相对不高的学校,比学赶超的氛围更加不足,学生不热爱学,“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的难度比较大,教师感觉自己瞎操心,挫败感严重,以致教师学生的状态均与教学相长背离。学生归根结底是学习的主题,缺乏教学相长的培养机制,任何课程的教学效果都会受到影响。
4.《自然地理专业考察》课程的教改建议
针对《自然地理专业考察》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深层原因,该课程的教改可首先从课程的考核方式改革入手,降低课程实践报告在成绩中的占比,在野外考察前增加开卷考试的环节,重点考核学生对野外考察地点自然地理现象认知的预习程度,在野外考察进行中,建立实习态度和专业能力双重定量评价指标体系。同时依托学校层面的教师考核评价机制改革及学生培养模式改革,一方面,学校构建系统高效科学的教师评价机制,让教师真正的热爱教学,认真教学,积极地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备课和提高野外调研技能,在野外考察出发前,做到野外考察技能成熟并熟知实习区域自然地理现象;另一方面,学校改革学生的培养模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在野外考察前期准备、考察过程中都能够克服困难,一直保持活跃的思维和积极的态度。
参考文献:
[1]周云凯,白秀玲,宁立新.新形势下高校自然地理学野外实践教学改革[J].安徽农业科学, 2016(30):245-246.
[2]郑艳明,廖富强,白玲.自然地理四维野外实习基地体系构建探讨——以江西师范大学为例[J].教学研究,2013(04):99-101.
作者简介:
冯腾(1987.12.09-),女,山东菏泽人,博士,汉族,湖南科技大学,讲师,研究方向:水土保持。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8668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