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职院校语言文字教学中推进立德树人教育方法初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本文以党的十八大及十九大提出的“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为出发点,结合教学实践,从学生、学校、语言文字课程等方面阐述在高职院校中推进立德树人教育的必要性及可行性,并探讨在高职院校語言文字系列课程中推进立德树人教育的方法。
  【关键词】高职院校 语言文字 立德树人
  【课题项目】河源职业技术学院教研教改一般课题项目,课题名称:基于“立德树人”教育理论的高职院校语言文字教学模式研究(课题编号:2017-jy19)。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34-0242-02
  一、“立德树人”的历史由来
  德,是我国传统核心价值观之一,是人们共同生活及行为的准则和规范。人们往往用“德高望重”、“德艺双馨”、“德才兼备”等词语来形容一个人在专业和生活中的地位。古同“德”,指直视“所行之路”的方向,意为遵循本性、本心,顺应自然、社会的需要去做事,不要为自己的私欲违背自然规律。《论语》中多次提及“德”,如“德不孤,必有邻”、“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等等,人为人处事、从政等方面论述德的重要性。
  “立德树人”,“德”字在先,成人在后。《左传》记载: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为不朽。“立德”是三不朽之一,是人生的最高境界,由此说明“立德”的重要性。
  二、“立德树人”的当代内涵
  如今社会经济飞速发展,但“德”仍然是我国的立人之本,立国之基。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党的十九大在此基础上也提出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由此可见党中央发展教育的决心及对学校德育工作的高度重视。
  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是培养具有高技术高素质的技能人才,只有“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先有“德”才能成为“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而“德”的培养不仅是思政课教师、辅导员的事,还是所有从事教育教学工作者的事,每一位教师都能依托自己的课程开展德育。语文学科因其人文性与工具性相统一的特点,一直以来都承载着立德树人的重任。教师立师德,学生立学德,如何在新时代职业教育中培养学生技能的同时,加强学生人文素养,渗透德育教育,是我们每一位从事语言文字工作者的使命。
  三、在高职院校语言文字教学中推进“立德树人”教育的可行性
  在当今高等教育中,语文作为从小学一直接触的基础学科,并不受到所有学生的欢迎。在笔者工作过程中,对所教授的包括语文教育、英语教育等文科类班级和建筑智能、工业设计等工科类班级近500名学生的调查中发现,近73%的学生对语文学习抱着一种完成任务的态度,他们认为更重要的是学习自己的专业技术以为将来就业做打算,只有11%的学生觉得在大学期间语言文字课程的学习有必要。但是在教学中推进立德树人,让学生在学习高技能的同时培养职业、人文高素质无疑是必要且可行的。
  首先,基于当代社会的发展和大学生所处的环境。自打开国门、洋务运动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国崇尚西方文化,对自己本国的文化和语言缺乏足够的自信。虽然现在国力的增强让这种现象有所缓解,但传统的文化价值观念仍得不到充分的理解。而社会经济越来越快的发展让当今大学生处在一个更加复杂的环境中,政治多极化、经济一体化、文化多元化,中山大学郑永廷认为,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全新的挑战,如开放的社会环境、市场经济的发展、高等教育大众化,网络文化的兴起和扩张等,都对学生有很多的负面影响。因此,立德树人教育迫在眉睫。
  其次,基于学校德育须通过多种方式辅助的需求。当我们看到“德”或“德育”这些字眼时,很自然都会想到思想政治系列课程序。在高等院校,这些工作通常都由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班主任来承担。但事实上,每一门课程都应该找到相应的方式来推进立德树人教育。以我校为例,在作为公共课的《大学语文》在全校各专业开设,但在理工科专业的培养计划中,这门课程只在大一开设一个学期,这并不能满足大学期间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念和人文素养的要求;同样,作为文秘专业基础课的《语法与修辞》在大一开设,使用的教材是《现代汉语》。从笔者与学生的交谈中了解到,部分老师在这门课程中讲的是如何说好普通话,属于现代汉语语音的部分,对语法和修辞比较难的内容并没有涉及,考试题目也有相应的不同。因此,职业院校不仅需要多样化一体化教授学生实践技能,更需要通过改进课程体系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教育。
  再次,基于语言文字类课程与立德树人紧密关系。普通话和汉字是经过几千年历史沉淀形成的表意语音文字系统,不论是语音还是词汇无不蕴含着丰富的立德树人教学资源。在职业院校教学中,教师能够充分了解学生特点,包括学生的就业导向、职业要求和思想品德基本情况,在此基础上备课时合理把握教材、有针对性地钻研教材,就能恰如其分地在教学过程中加入德育内容。除此之外,教师还能在了解学生德育课程教学情况基础上,用自己的方式在课堂上将德育知识进行巩固。
  最后,基于立德树人任务的长期性、艰巨性特点。“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百年之计,莫如树人”,品德教育并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实现。现在德育的任务都放在大一或大二的思想政治课程中,但这些德育课程通常都只开设一年,想要通过这一门课程和辅导员的工作就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显然是不可能的。语言文字类的课程范围广,内容丰富,对学生的影响更长久。比如笔者在建筑智能化工程专业《大学语文》的教学内容选择上,会根据学期和学生男女比例来选择他们感兴趣的内容,选择《长恨歌》《垓下之围》等文章来让他们了解古时英雄豪杰的价值观、爱情观,为他们在今后的生活中提供一些参考。
  四、在高职院校语言文字教学中推进“立德树人”教育的方法
  经过语文教研室几位专任教师一年时间里在自己的各种课程中融入立德树人教育的尝试,总结出一些实践方法。
  一是开门见山法。即在课堂教学中直接把有关立德树人的事例内容讲解给学生,这种方法适用于语文教育专业的各种专业课程,比如《现代汉语》《古代汉语》《普通话》《教师口语》等,直接把文章中涉及到德育道理讲解给学生,让他们明白树立良好道德的传统及继续学习的重要性。
  二是示例讲解法。即在教学过程中选择相关实例,为学生讲解示例内在的思想教育意义,这种方法适用于各种语言课程中,如《大学语文》《现当代文学》《古代文学》等,在这些教材的选篇中都包含着语音、汉字、词汇等,也包含着各种哲理和伦理道德、价值取向等,从各个角度表现着“德”的存在。教师对这些文章的主题、道理进行筛选和引导,让学生对原本以为枯燥的知识产生兴趣,也了解发人深省的人生道理。
  三是习题渗透法。除了课堂教学以外,教师可以在布置课下作业时精心选择和设计作业题目,在完成题目的过程中完成品德教育,一举两得;亦可让学生在课下了解与课堂内容相关的德育知识,课上进行讨论,翻转教学模式。这些方法同样适用于各门语言课程中,比如在我校《普通话》课程中可以让学生针对普通话与自己家乡方言进行比较,由此了解家乡方言的使用现状、问题,由此形成自己对保护和发展家乡语言习俗等政策的看法。
  五、结语
  语言和品德相互促进、相互依存,在语言课程中饱含我国丰富的立德树人的教育契机,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品德需要我们持之以恒的努力。在高职院校语言文字教学中推进“立德树人”教育,把立德树人的任务落实到思想政治德育课程之外的语言文字系列课程,能让学生在这样一个大环境中耳濡目染,渗透到他们的大学乃至以后的工作生涯中。
  参考文献:
  [1]郑永廷.以深厚的人文关怀塑造大学生心灵——从《立德树人》看上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探索与发展[N].中国教育报,2009-08-06(00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8678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