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媒介融合背景下跨界主持现象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主持人发展也需要不断适应社会化的需求,跨界主持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现如今,越来越多的非专业主持人加入到主持的队伍中,播音主持专业经历着新的转型和发展。人们在享受跨界主持带来的红利和新鲜感的同时,更应该对其潜在的问题及发展契机进行客观的审视,正确把握其未来发展方向。
  关键词:跨界主持;媒介融合;受众需求
  乔·海瑞狄斯在《威斯特敏的树林》中说过,变化是生命的根本所在。很多事情是随着大趋势的变化而变化的,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跨界主持应运而生,这与媒介时代的发展密不可分。受众对多元化的需求、对新鲜事物的猎奇心理、对视觉表现及语言刺激的快感,都促进了跨界主持现象的不断升温。反观其带来的诸多问题,如语言表达不规范、随心所欲的情绪宣泄等,更需要客观冷静地思考和把控。
  一、跨界主持现象的成因
  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跨界主持的出现改变了单一的传统主持模式,受到大众的追捧。这种主持形式迎合了社会发展需求,多元化的特点与媒介融合的特征不谋而合。
  (一)时代发展的需求,节目优化发展的结果
  在当下媒介融合的时代,主持人在社会群体的立足点,不仅仅只是简单的念字发声,更多的则是对主持人综合能力的全面考察。跨界主持现象的出现恰恰符合“综合”的要求,因此,传统的播音主持专业受到跨界主持现象的强烈冲击。随着时代的发展,新形式的电视综艺节目不断涌现,在《奔跑吧兄弟》《爸爸去哪儿》《极限挑战》《我是歌手》等系列真人秀节目中,传统的主持人形象悄然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些跨界人员:演员邓超、黄磊,歌手胡海泉、古巨基……他们的出现使节目更具亮点,满足了受众对新形式的强烈期许,带动了跨界主持的快速升温。
  (二)受众需求的改变
  主持人是一档节目成功与否的关键点,受众在关注节目本身的同时,也被节目主持人所吸引,而传统的主持模式早已被受众所熟知。如今在互联网普及的背景下,媒体融合蓬勃发展,主持人和受众之间的互动率越来越高,对于具有猎奇心理、窥视欲和求知欲的受众来讲,跨界主持的出现满足了他们强烈的需求欲望。近期热播的一档综艺节目《偶像练习生》,节目主持人是当红流量小生张艺兴,一名专业歌手来主持一档电视综艺节目,这不仅对他个人甚至对整个节目来说都是巨大的挑战。但效果却非同凡响,张艺兴用他对歌舞的见解,以及本身所带有的独特魅力为节目带来了诸多看点,虽然没有专业主持人的播音功力,却以其超高的人气带高了节目的收视率,也使张艺兴有了一个新的头衔——呆萌主持人。由此可见,受众的喜爱不仅可以提高节目的收视率,还可以使跨界主持人有更多的机遇。
  二、跨界主持的特点
  新事物的出现总会产生不同的社会效应,跨界主持则是承担着双重身份、双重职业的特定人员所引发的新现象。其中,有令人称赞的地方,也有抨击批判的声音,客观地认知和分析才能使其发展得更加久远。
  (一)优势所在
  一是增强节目的影响力和亲和度。跨界主持人,多为某一领域的知名人士,他们自身就具有强大的影响力,再加上特定的主持人身份,可以让他们在节目中尽情展现自己的专业优势,摆脱传统主持套路的约束,使节目更加贴近受众,更具有亲和力。《最强大脑》的主持人蒋昌建,是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博士、副教授,他50岁跨界主持《最强大脑》,一鸣惊人,也因此被称为中国“最儒雅的主持人”。众所周知,《最强大脑》中的选手能力出众,节目请来的嘉宾更是智慧过人,但是网友却纷纷被50岁的主持人蒋昌建所吸引,节目中的蒋昌建以其独特的个人魅力获得了受众的一致认可,究其原因是他本身的文化素养以及质朴的主持风格让人感到亲切自然。专业主持人在主持节目过程中习惯利用自己的播音腔调,正是这种腔调拉开了节目与受众之间的距离,遭到受众反感。而蒋昌建作为一名跨界主持人,没有接受过专业播音主持训练,没有专业的约束更显得亲切自然,加之自身的专业优势和可信度,很快就得到了受众的认可。
  二是契合节目内容的定位,满足受众多元的审美需求。与其说跨界主持人是非播音主持专业人士选择了主持,不如说是他們在发挥自己的优势迎接挑战。这些跨界主持人跨界的领域往往与他们本身所从事的行业有一定的相通性。影视演员张国立主持的《国家宝藏》,相声演员郭德纲主持的《欢乐喜剧人》,歌手胡海泉主持的《我是歌手》等,这些知名人士跨界转为主持人是因为他们所跨的领域符合自身专业特长,他们在自己所从事的领域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储备,这些是专业主持人难以达到的特殊领域和知识深度,所以让该领域的专家担任主持人,为观众讲述、传达他们的专业优势所在,更具有可看性和说服力。而满足受众多元的审美需求,更多地体现在综艺娱乐节目中,以浙江卫视《极限挑战》节目为例,节目中没有主持人串联节目进程,每一名参与者都是节目的主持人,他们的相互配合把控着整个节目的走向,而这些参与者中有演员、歌手,他们都有自己鲜明的个性特征、独特的风格表现,内容设置中的游戏互动和交流合作增强了节目的趣味性,嘉宾设置迎合了不同年龄段、不同兴趣爱好的受众的需求,增加了节目受众的广泛性。
  (二)存在弊端
  一是跨界主持人身份定位不明确,主持经验不足。一名专业的主持人不仅要具备专业的播音知识,还要有敏锐的政治敏感性,现场突发状况的处理、应变能力,以及独特的人格魅力。主持人要经过长时间的专业学习和实践积累,才能成长为一名专业主持人。而跨界主持人本身没有受过系统的训练,而且主持经验欠缺,很难找到作为一名主持人的准确定位,面对节目过程中的突发情况,难以应对自如,使得节目流畅度不佳,节奏感不强,更有一些人的语言规范程度亟待提高。湖南卫视推出的娱乐节目《创造101》由歌手黄子韬主持,在节目主持过程中,黄子韬的青岛口音十分严重,再加上他自身主持经验不足,导致节目效果大打折扣,遭到网友大力吐槽。主持人在节目中说话的语气、状态,与其本身性格特点有一定关系,专业的主持人能够进行合理调整,将最适合节目需求的状态展示给受众,而并非是随性而为,这也是主持人基本素养的体现。   二是节目注重形式,缺乏内容。一些节目选择演员、歌手等一线明星来做主持,利用明星光环和效应扩大节目影响力,在节目内容设置上故意选取一些吸睛的角度,无限放大看点,博取受众眼球。无下限地降低节目标准,功利性地追求高收益,违背了媒体人的职业操守。一些跨界主持人,因自身特有的形象标签,在节目主持过程中过度夸张渲染,不注重思想沉淀,只倾向于外化的表演。其实,名人的噱头只是短暂的,再新奇的表演也不能掩盖漏洞百出的事实,虚设的形式之下,还是需要注重节目的内涵。
  三、跨界主持的未来发展
  (一)合理运用,找准方向
  任何事情的发展都具有两面性,跨界主持也不例外,它在特定的领域中发挥着自身的优势,但若“滥用”则会误入歧途。每位主持人都需要保持自身独特的魅力,这就要求跨界主持人找准自身擅长的领域去深究,这样才能保证“功不可破,一击必中”。这一点在《欢乐喜剧人》的舞台上就得到了很好的展现。著名相声演员郭德纲,原本就是一位“喜剧人”,由他来担任主持,定位鲜明准确,身份运用合乎节目需求。特殊的语言表演技巧和展现方式,让观众在观看节目本身的同时就是在看一场喜剧表演,完全与节目的内容、风格相统一。
  (二)发挥自身优势
  跨界主持人一般为话剧演员、相声演员或歌手转型而来,他们本身在一定领域内拥有自己的粉丝,当他们成功转型为主持人时会增加节目的知名度,同时,这些跨界人士因其感性的语言表达直入人心,因而深受观众喜爱。《奔跑吧兄弟》中,能唱会跳又善于表演的邓超在团内担当队长一职,也是整个节目的串讲人,他在节目中的主持收放自如,很容易被受众接受,他发挥自身优势与团内其他嘉宾配合默契,大大提高了节目收视率。
  四、播音主持专业人员的应对策略
  (一)增强专业能力
  跨界主持人的人气越来越高,在一定程度上给了传统电视节目主持人以冲击,这就对科班出身的专业主持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更大的挑战。作为一名专业的主持人,专业性必须要过硬,不能因为跨界主持的出现而丧失信心,要在节目中收獲观众的喜爱和认可,明星效应的作用只是暂时的,而节目质量和内容才是重中之重,专业的主持人应以自己的专业优势来凸显实力、收获好评。无论时代怎样发展前行,优秀主持人的基本技能和通识素养都是必备的。
  (二)夯实内在文化
  受众对跨界主持的喜爱度源于他们所具有的独特风格和专业技能。传统主持人常常被评价为过于木讷、古板,不可否认这种现象的确出现在一部分文化素养不高的主持人身上,只有“空架子”,没有灵魂地卖弄自己的播音腔。而董卿作为一名优秀的主持人,多年来在央视主持各种节目,加上《朗诵者》的策划推出,使其成功转型为一名制作人,她的主持地位丝毫没有受到跨界主持形势的影响,反而越走越精彩,越走越成功。所以说想要不受跨界主持人的影响,就要不断锤炼自己的内功,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电视节目中跨界主持的盛行,既体现了中国电视节目形式的创新,也满足了观众的喜好,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求,但即使在如今媒介融合的背景下,跨界主持还是要不忘初心、抓住机会、夯实内功、提升专业、了解和把握电视节目主持人的主持技巧,这样才能被称得上是成功的转型。而传统专业主持人也不要因此失去信心,要紧跟时代发展需求,努力提升专业实力,学习跨界主持人的主持风格,把握自身独特优势,从而赢得受众的认可和喜爱。正如波多维斯所说:“立志没有所谓的过迟。”世界是不断发展的,学习是无止境的,要想以不变应万变,就必须在变化中不断提升自己。
  参考文献:
  [1]裴哲.电视节目“跨界主持人”现象研究[J].新闻爱好者,2011(1).
  [2]周笑,黄泽蓉.传统电视战略转型的优势基点:真人秀[J].电视研究,2014(7).
  [3]侯伟华.浅析明星跨界主持现象[J].新闻研究导刊,2015(22).
  作者单位:
   新乡学院新闻传播学院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8965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