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互联网+”背景下消费与金融产业的跨界融合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内容摘要:“互联网+”背景下,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科技水平的不断进步,产业边界变得模糊,出现了多产业跨界融合发展的局面,在此环境下传统消费产业与金融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跨界融合成为二者发展的共同选择。消费与金融产业跨界既符合我国消费升级的发展趋势,又对推动我国产业结构升级有着积极的意义。然而,从目前消费与金融产业跨界发展来看,虽然跨界规模不断扩大,并形成了多种跨界发展模式,但在融合过程中仍存在一定的阻碍,影响了消费与金融产业的深度融合和发展。因此,本文在分析当前互联网+背景下消费与金融产业跨界融合的现状及发展模式的基础上,找出目前跨界模式在融合过程中面临的阻碍,并对此尝试提出应对策略,以实现消费与金融更好的跨界发展。
关键词:“互联网+” 消费 金融 跨界发展
当前,在“互联网+”背景下,消费对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愈加明显。商务部数据显示,2015年以来,消费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均保持在50%左右,2018年1月至6月,贡献率甚至达到了78%,同比提升14个百分点。在如此高的消费需求下,消费与金融的跨界融合也在不断加深。商务部数据显示,截止2018年5月我国消费贷款数额33.9亿元,比2015年1月的15.7亿元增加了18.2亿元,增幅达到116%,成为居民贷款增加的重要部分。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在消费与金融产业融合的过程中也面临着诸多的阻碍,因此突破阻礙寻求更深层次的融合发展是目前消费与金融跨界发展的重点之一(薛君等,2017)。
“互联网+”背景下消费与金融产业跨界融合现状及模式
(一)消费与金融产业跨界融合现状
一是消费与金融跨界规模不断扩大。从消费贷款规模来看,商务部数据显示,至2018年5月我国消费贷款达到33.9亿元。到2020年,我国消费贷款余额预计达到2万亿美元左右,行业年均复合增长率将达20%-24%。从互联网消费金融市场交易规模来看,2017年我国互联网消费金融市场规模达到9983.4亿元,而2013年规模仅为60.0亿元,2013-2017年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317.5%。
二是消费与金融跨界产品多样化。目前,由消费与金融产业跨界所衍生的产品越来越丰富,变得更加多样化。例如,个人信用卡消费、旅游消费贷款、助学贷款、个人住房贷款等,产品涵盖了众多领域,为我国消费者的各项生活支出提供了便利。
三是跨界范围不断扩大,场景日益丰富。目前,我国消费场景有线上场景、线下场景和开放式场景三类。线上场景主要以电商网络购物赊销为主,据商务部数据显示2017年我国网络购物者超过6.3亿人,是2010年总数的近三倍。线下场景则以服务人们“住、行、学”为主,覆盖旅游、安居、教育、婚庆等多个场景。开放式场景是固定场景的延伸,即向用户提供诸多基于开放场景式的小额信用贷款产品。
(二)消费与金融产业跨界融合模式
互联网+消费+商业银行。这种模式主要是商业银行基于互联网技术条件,依靠自身良好的服务和精准的定位优势开展,向消费者推出信用卡和消费贷款两大产品,从而为后者提供消费金融服务(王华、张毅,2016)。信用卡拥有分期和预借现金两个功能,主要满足用户日常消费支出,具有快速便捷等特点;消费贷款的金额较大、还款期限长,用户会有更多的选择,其大致流程为用户申请消费贷款,需向银行提交个人资料,并申请此类业务,银行审核通过后则会发放贷款,消费者便可进行购物消费(见图1)。此种模式的优势在于:第一,线下网点优势。网点凭借线上线下平台资源,为消费者提供更可靠的金融服务,即线上导入流量,线下配合落地。第二,资金成本优势。通过吸收存款,商业银行能够获取较低的资金成本。第三,产品覆盖广度优势。商业银行消费金融产品及功能丰富多样,可以满足各类客户的个性化需求。第四,技术投入优势。不断加大对科技的重视程度和投入力量,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技术的优势。
互联网+消费+持牌金融公司。此种模式的运作流程主要为,持牌消费金融公司通过以下两种方式进行:一是与商户进行合作,即把消费金融的申请、使用环节放到合作商户的消费环境中,然后直接向合作商户支付贷款资金;二是由个人向公司申请贷款,在通过审核后,直接给消费者发放贷款资金(见图2)(王会钧,2016)。其主要特点是小额高频、灵活快捷。实际消费金融平均每笔金额远低于监管上限的20万元,最小的可能只有几百元,普惠大众,与银行相比具有更宽泛的风险容忍度,可以面向更广的客户群,为更多的消费者提供金融服务,持牌类金融公司由于业务线的单一性,加上本身的专业性,使其无论在业务流程上的优化,还是在服务效率和便利性方面都具有比较优势。例如,苏宁消费金融推出的易购线上任性付和苏宁消费金融APP等产品,前者以易购线上商城为消费场景推出产品,为用户提供延期支付或消费分期的服务;后者通过手机移动端推出的在线申请、快速审批、立即使用的全流程消费贷款平台,7×24小时服务,一次授信,长期有效,同时支持受托支付和自主支付。
电商平台+金融。以电商系平台为基础搭建的这种消费金融跨界模式,主要是依靠消费场景及背后获客渠道取得优势,电商平台通过场景搭建,即凭借平台现有的销售渠道,让小额借贷在操作中具有更快的便捷性和更高效率的交易匹配度(见图3)。主要优势有:极低的获客成本;用户规模大,可快速扩大贷款规模;支付闭环,可设置竞争壁垒;电商集团资金较充足,巨头资金成本优势;数据来源广,算法模型有效性高等(陈珊珊,2017)。以电商系平台蚂蚁金服为例,2017年蚂蚁花呗规模超过了6000亿元,其模式主要为交易分期和账单分期。从消费金融关键能力看,花呗主要从淘宝、天猫、闲鱼等阿里系电商平台“0成本”获客,资金来源较为受限,基于芝麻信用和海量的交易数据积累以及深厚的技术积累,风控能力较强;从客户体验和场景渗透上来看,具有支付通道连接交易的优势,既能扩展场景,又能获得良好的客户体验。 互联网分期平台+消费。这种模式实际是在不同场景下,由细分出更专注于消费金融垂直领域的分期平台进行主导,主要是针对大学生或年轻群体以及传统金融难以覆盖到的人群,比如分期乐、趣分期、美分期、农分期等。此类平台最初只提供在线分期购物与小额现金借款服务,后面逐渐由线上延伸至线下场景(见图4),如3C分期-捷信、旅游分期-首付游、信用卡代偿分期-萨摩耶金服等。模式特点:第一,客群特点鲜明。每一类平台都以特定场景为依托,能够快速地获得垂直场景的客群,扩大该场景市场规模。第二,线上线下融合。分期平台多以线上发展进而延伸线下获得客户专注某领域,或线下积累足够客户后线上运营以扩大发展、节省成本。
“互联网+”背景下消费与金融产业跨界模式融合阻碍
产品趋于同质化,用户体验有待提升。随着消费金融近些年来的快速发展和成长,同质化问题也逐渐显现。目前我国消费金融产品多以直接贷款和消费分期两种为主,在产品细节上普遍大同小异。比如,你有“20-0-8”(即首付20%,0费用,分8期),我就有“008”(即0首付、0费用、分8期)。虽然各消费金融产品看起来总量繁多,但在利率定价、产品种类等方面并无太大差别,普遍缺乏创新,且未形成具有自身品牌特色、差异化的产品和服务,难以给消费者留下独特的印象。究其原因在于:一方面,消费金融在许多领域的挖掘程度仍然不够深入。以电商系消费金融为例,目前还是以巨头公司利用自己原有平台延伸出的消费金融场景,加上一些公司就某一领域进行场景深耕为主,虽然消费金融已经深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是一般的平台还是会选择比较热门的领域,3C、医美、教育、旅游分期,虽然也有很多平台开始涉及,但是深耕程度还是远远比不上住房和汽车贷款的规模,而且缺乏传统机构的加入,这些领域的消费金融发展一直不够规范,易生乱象。另一方面,简单来说消费金融就是向用户提供贷款的服务,只是这一笔贷款有可能直接是现金,有可能被用于购买产品或服务,但本质上是一样的,所以现在的消费金融市场主要由两大部分组成:现金贷和消费分期。对于消费者来说,拿到钱的过程可能有差异,但是结果是一样的,所以在这个过程中用户体验感的差异也不会很大。套路一旦固定,也就没有了新鲜感(刘利红灯,2017)。
资金来源市场趋紧,经营成本上涨。资金来源方面,资金市场趋紧,资金来源受到限制。2017年末,“现金贷”政策颁布,使得消费金融公司的资金来源受到更严格的管制。成本方面,一是企业资金成本上升。由于筹资渠道少,市场资金面吃紧,消费金融公司在筹资时的议价能力十分薄弱,导致资金成本居高不下。二是税务负担重,普惠金融运行成本高。例如现行税务政策对贷款逾期90天以上发生应收未收的利息暂不缴纳增值税,但未减免其在90天内产生利息的增值税,与银行相比,消费金融公司提供的贷款金额比较小,不良贷款的诉讼等清收成效不高,一旦贷款逾期能够收回的概率往往不大,如果不能减免贷款期内利息收入的增值税,企业则会承担更重的税务负担。三是日益上涨的研发成本。当前,消费金融行业发展正在一步步迈向成熟,增加研发成本也成了互金企业心照不宣的共识。例如,马上消费金融在2018年上半年投入的研发成本就高达2亿元之多,而成立3年以来其在研发上的投入累计也才超过4亿元。
合作共享机制缺乏,融合程度有待加强。目前,随着金融和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不断融合,互联网金融企业与传统金融机构也纷纷选择合作发展,逐渐从竞争转向合作,例如工行、农行、中行、建行四家大型银行先后宣布与互联网巨头开展合作。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以来,互联网公司,尤其电商巨头(如淘宝、京东等)与传统商业银行的合作明显增多,蚂蚁金服牵手建设银行;京东与工商银行、百度与农业银行也纷纷展开战略合作。尽管分期电商与金融机构的合作成了当下的大势所趋,但是从整体跨界上看,消费金融跨界合作共享机制还是较为缺乏,融合程度也有待进一步加强。例如,平台与平台之间信息不透明,对于消费金融来说,数据不透明现象的存在,就可能出现用户同时在多个平台重复借贷等不良现象,进而阻碍消费金融的发展。
跨界融合风险众多,数据风控能力不足。当前,消费金融跨界融合都普遍面临着信用风险以及欺诈风险,同时一些成立时间较短、内部体制不完善的消费金融公司还面临着合规风险。首先,征信风险。统计显示我国的人口中,人行有征信记录的一共3.5亿人左右,5亿人只有简单的个人信息,相比14亿人口总量,征信记录的覆盖率只有不到30%。其次,欺诈风险。《消费金融风控创新白皮书》指出,目前由网络黑客主导的消费金融欺诈已经渗透到消费金融的各个环节,数据显示欺诈造成的行业损失占比50%,金融欺诈已经成为制约消费金融发展的阻碍之一。最后,合规风险。一些消费金融公司在初期发展阶段盲目追求规模,没有建立完善的内部合规制度和合规流程,风控部门独立性差、能力水平不足等,使其存在着合规的风险。
“互联网+”背景下消费与金融产业跨界模式发展策略
注重差异化发展,提升用户体验。一是加强金融品牌意识。在消费金融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而利率也不断趋于一致的时候品牌就尤为重要,目前很多消费金融公司对这一点的重视程度还不够,因此在未来消费金融品牌建设上应得到各方的更高关注。二是形成自身鲜明特色,注重客户体验。当前,提供特色化服务、满足用户多样化需求无疑成为企业制胜的重要因素,因此无论是传统机构还是新兴互联网,都应该挖掘自身的优势,发展带有鲜明特色的业务。以海尔消费金融的教育分期场景为例,市场最为常见的教育场景金融产品比较单一,主要以低价抢流量策略抢入,而海尔消费金融则通过价值交互做社群,在產品设计阶段通过微信群和直播平台与用户交互,了解用户需求,从而设计出更具个性化、满足需求的产品,真正解决用户的痛点。此外,在教育场景的用户当中,80%以上都是家庭客户,有其他家庭场景的消费需求,而合作的教育机构目前只能提供单一教育产品,客户附着度不高。海尔消费金融搭建的嗨付一站式家庭金融服务平台覆盖八大消费场景,可以为用户提供更丰富多元的消费金融产品。也就是说,通过合作的教育机构办理教育分期的用户,还可以在嗨付平台下单购买海尔家电产品或者旅游等其他场景的产品,实现跨产业营销,实现了多方共赢。 进行增资活动,给予政策优惠。针对消费金融资金趋紧、成本上涨的问题,可以尝试通过以下方式进行缓解:一是通过增资提高资本充足率。实际上,自2017年末以来,许多消费金融机构已经开启了增资行动,如2017年12月华融消费金融注册资本从6亿元增至16亿、2018年1月份招联消费金融将注册资本從20亿元增至28.6亿元,同样中邮消费金融也提出注册资本由10亿元提升至30亿,马上消费金融刚获得了新增战略融资20亿,注册资本也从22.1亿元提升到了40亿元人民币。增资不仅可以满足监管要求,控制杠杆,还为从业机构增加放贷规模做好充足的资金储备,缓解资金压力,提升从业机构的行业竞争力。二是加大税收政策优惠范围。针对消费金融公司目前普遍存在的税务负担重的问题,有关部门可以通过进一步优化减税政策的手段,为消费金融公司降低相应的成本费用,为消费与金融产业的跨界提供更为宽松的发展环境。例如,免征贷款相关收入的增值税,将免征范围涵盖消费金融公司,将机构向个人发放的小额贷款利息收入也纳入增值税免税范围;对消费金融公司逾期90天以上的欠息,在会计核算冲减利息收入的同时,减免其在90天内产生利息的销项税。
加强消费金融跨界合作,促进共赢发展局面。实际上,跨界合作的目的在于强化客户资源共享,拓展消费金融。换言之,一是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深入挖掘消费者的金融需求;二是借助互联网科技公司的第三方支付或社交平台所积累的客户以及数据资源,从余额理财和社交金融切入,拓展消费者在金融服务方面的应用;三是促成消费金融业务的线上化、移动化以及数据化等。因此,不断加强消费金融合作的深度,对实现共赢发展有重要的意义。以传统金融机构与互联网金融机构合作为例,互联网金融以足不出户就享受到金融服务,更符合现代人对流程处理效率高、随时可用的金融服务要求,但传统机构在安全性和规范性上的优势也十分明显,所以两者的进一步融合,能起到一个互相取长补短的作用。传统金融能融入更多的互联网因素,吸取互联网金融的创新基因,在更多的领域发展更多的业务,同时还可以利用互联网技术加强数据体系和风险防控;而互联网金融在和传统机构的合作中,能够加强自身的规范管理,在合规的条件下更好发展,从而达到双赢的局面。
完善社会征信体系,强化数据风控能力。一方面,完善社会征信体系。建立消费者个人信息数据库,推进个人商业信用数据、个人“五险一金”数据、个人消费数据等多维数据的整合,逐步形成信息全面、真实准确的征信数据库;打破“数据孤岛”,实现信息共享,我国的个人征信市场有别于国外的发展,目前存在数据源多、数据维度不一的问题,同时收集数据的各主体基于自身利益无法做到数据的共享;建立统一的数据采集标准和评分标准,各商业主体由于需求不同,数据采集的标准不一,而目前市场中存在芝麻分、京东小白信用分、沃信用分等多种评分,相互之间无法进行比较;实现多层次的征信供给主体,国际上主要有政府主导、会员制、混合制、市场主导等类型,应基于我国国情探索适合国内市场的模式;建立健全法律体系,目前我国只有《征信业管理条例》,效力较低,法律层面的制度有待出台。另一方面,应用大数据等技术,强化风控能力。总体来看,基于数据和技术驱动的方式管理个人消费贷款业务中的各种风险,是消费金融风控领域未来发展的一个不可逆转的大方向,人工智能、大数据和云计算三项技术未来将呈现出相辅相成、融合发展的新趋势。通过大数据处理采集过的用户数据,云计算为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提供算法和模型基础,人工智能通过模型识别处理过的用户画像,进行精准的客户营销,通过结果性的反馈进一步优化人工智能的算法模型。
综上所述,互联网+背景下,消费与金融产业的跨界发展已成为二者发展的必然趋势,目前,虽然消费与金融产业的跨界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规模不断扩大、产品更加多元化、场景愈加丰富,形成多种模式共同发展,但与此同时,跨界过程中也存在着产品同质化、成本上涨、融合程度不深、风控能力不强等问题,因此,有必要针对这些问题加以解决以促进其更好发展。
参考文献:
1.薛君,李一玮,赵青.基于创新扩散理论的互联网金融产品消费影响因素研究[J].商业经济研究,2017(1)
2.王华,张毅.“互联网+”对物流金融创新模式的影响机理研究[J].管理现代化,2016,36(6)
3.王会钧.新常态下商业银行“互联网+”业务经营模式探析[J].时代金融,2016 (8)
4.陈珊珊.“互联网+”跨界视角下消费者创新的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商论,2017(2)
5.刘利红,陈红宇,陈羲等.商业银行与互联网金融企业跨界合作的发展现状及风险分析[J].区域金融研究,2017(8)
刘晓艳(1972.5-),女,汉族,吉林省长春市人,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产业经济。
于延良 (1988.10-),男,汉族 ,辽宁省大连市人, 讲师,博士,研究方向:电子商务。
栾双军(1970.4-),男,汉族,吉林省伊通市,副编审,硕士,研究方向:产业经济。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3727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