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基于智慧美术馆理念的美术馆展览元数据规范思路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美术馆加入建设智慧美术馆的行列,而展览活动正是实现智慧美术馆建设的重要环节。文章首先借助符号语言学理论分析,理解建构元数据规范(或编码体系)能够更准确描述资源;其次,结合传播学中“元传播”理论,分析基于大数据技术对展览元数据进行挖掘与分析的合理性;最后,结合关山月美术馆实际业务和数字资源管理现状,初步设计展览元数据规范,并强调应该在具体项目中来检验、调整和完善元数据。
  关键词:智慧美术馆;展览元数据;规范思路
  目前,國内外美术馆经历了“传统实体美术馆-数字美术馆-智慧美术馆”的不断发展沿革。数字美术馆的出现,打破时空限制,借助虚拟现实、3D技术的应用,建设馆藏数字展厅,或依托互联网平台搭建在线美术馆,一方面极大地丰富美术馆展陈形式,另一方面却过分炫技,使得数字美术馆仅流于藏品的静态“数字化”,只是将实体馆生硬搬上网,忽视藏品信息的动态流动以及美术馆内“人”与“物”的动态关系。在云计算、大数据和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中,逐渐强调数据的收集、存储、管理、应用,“智慧美术馆”发展理念应运而生。
  一、智慧美术馆展览的意义
  “智,知也,事无不知谓之智。慧,解也,洞察万物谓之慧”。智慧的概念通常强调两层意思:一是及时准确地获取事物全面信息、获取知识的能力;二是依据事物现象进行分析、推理、理解、判断和决策的能力。智慧美术馆强调以人为中心,使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等各要素之间形成系统化的双向感知、互联互通,为美术馆各类数据的采集、管理、展示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美术馆展览是以各种实物艺术展品的集合作为与观众对话的载体,并通过艺术展品的排列组合与辅助手段(如虚拟现实技术、3D效果等展示设备、宣传物料或展厅布置等)的匹配,形成智慧美术馆中“物与物”的沟通信道。此外,展览需要综合考虑观众需求与展览内容两个维度的关系,即展览内容是否能够符合观众需要。一方面,如何将美术馆中大量形象生动又蕴含特定社会历史文化意义的艺术作品推送至观众眼前,必须通过展览的方式,以此带领观众穿越时间与空间,进入特定社会文化情境,体味展品有意味的形式;另一方面,美术馆工作人员需要充分认识到展览的文化价值及意义,构建出与之对应的展览形式,以体验与参与相结合的方式,激发观众的求知欲,实现美育目的,形成智慧美术馆中“人与人”的沟通信道。
  二、美术馆的展览元数据规范思路
  (一)借助符号语言准确描述资源
  数据是符号,是物理性的,它是信息的载体,而信息是数据的内涵,数据与信息是形与质的关系。元数据就是“关于数据的数据”。元数据是描述流程、信息和对象的数据。“如果我们将元数据定义为陈述,那么就可以借助语言来一目了然地进行比喻。一种语言的规则,无论多么简单,都能适用于可以传情达意的符号集上。”根据语言学家索绪尔在《普通语言学教程》中提出的语言结构主义模式,他首先区别了“言语”与“语言”两个概念,其中言语行为是个人的表达方式,而语言系统是社会性的符号系统。同时进一步指出应当区分“能指”与“所指”,能指是符号的表示成分,所指是符号的被表示成分,符号的意义产生于能指与所指的结合。以关山月先生代表作品《山村跃进图》为例,作为语言符号的《山村跃进图》是作为具体事物的绘画作品《山村跃进图》这个语言符号的所指,也是这个语言符号的意义。“元数据模式支配着可以做出的各类陈述。元数据编码体系则支配着在可构建的陈述中运用‘能指’的方法。”由此可见,建构元数据规范(或编码体系)能够更准确描述资源,有助于信息的检索、存储、管理工作,更有助于扩展学术研究思路的深度与广度。
  元数据正是智慧美术馆建设中数字资源管理、开发与利用的基础,涉及智慧保护、智慧管理、智慧服务领域,需要对元数据建立统一规范的元数据方案,即元数据标准。美术馆的藏品、展览信息、科研成果、资料照片、影音等资源种类繁多且日趋丰富,加之资源特点各异,决定了在智慧美术馆中不可能采用一个元数据标准来满足所有资源描述的需求。因此,必须基于美术馆自身特点,以其核心元数据为基础,结合可扩展的多级元数据规范体系。目前,关山月美术馆在藏品、科研成果等元数据规范中已获得了初步成果,如藏品管理系统、OA办公管理系统等。2017年6月“关山月知识库”系统上线,该系统基于对关山月先生的所有画作、史料、科研成果的数据汇总,运用“基于wiki的名家数据库系统”“文献与画作链接”“艺术家数字年表”等创新技术,将分布在名家馆中的各类文献内容和艺术作品整合成一个整体,将分散于名家馆内的碎片化的资源点串联成线,以线汇面,以辐射性影响覆盖最为广泛的用户,自动建立联系的一个智能化学术研究系统,是国内首家名家馆知识库系统。这是关山月美术馆首次对藏品、科研成果、艺术家资料照片等方面进行的元数据规范。
  (二)展览元数据的合理设计
  将纷繁复杂的展览元数据进行合理规范对美术馆的可持续发展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具体工作步骤包括信息采集、元数据架构与展览描述元数据。首先,信息采集工作包括展览文本信息的录入和影像信息的采集、数据录入、审核、汇总。其次,元数据架构就是将展览资源数字化后,实现展览资源的保护、管理和服务为一体,采用统一接口与馆内藏品数据库、名家知识库、OA办公管理系统等多个数据库相关联,使各个单独的数据库之间真正结成一个虚拟的、有组织的、相互操作的、可伸缩的整体艺术资源网络信息,实现跨资源、跨系统的无缝连接和检索。最后,展览描述元数据的工作,即元数据编码体系规范,就是指描述一个完整展览对象时所需要的全部元素项的集合,核心元素、类型核心元素及个别元素的语义定义等,涉及展览名称、展览时间、展览场地、展陈设计等方面内容。这里将涉及元数据深度的问题。“所谓元数据深度,指元数据对对象数据的描述程度。其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元素的多少,二是不同元素对象数据属性的不同揭示程度。通过其定义,有两点可以明确,一是元素著录越多,其对对象数据的描述越详细;二是不同元素对对象数据属性的揭示程度不同。”   合理把握展览元数据深度,美术馆的展览描述性元数据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即核心元素、类型核心元素、个别元素。核心元素是指各类资源对象的描述中通用的元素,类型核心元素是指根据展览资源的特点,设计出资源共同所需的元素和修饰词,尽可能保证数据之间的相互转换;个别元素是指以某一特定展覽的属性、特点为基本对象,仅适用于某一特定展览,不用于数据交换,在这里,可以遵循国际性元数据解决方案——都柏林核心元素集(Dublin Core Element Set,以下简称DC);核心元素是指可用于互联网上所有资源的有效描述与检索的元素,即可以复用DC中指定的15个基本元素,同时借鉴科技部与CALIS管理中心建立元数据标准的方法,可以自定义美术馆的展览元数据标准。
  (三)结合 “元传播”理论对展览元数据进行挖掘
  “元传播”一词由美国社会科学家格雷戈里·贝特森( Gregory Bateson) 于1951 年首次使用,用来指称人际互动中“关于传播的传播”现象,即“所有被交换的涉及编码及传播者之间相互关系的线索和命题”。元传播在本质上是一种关系传播,传播内容不再起到决定作用,更重要的是强调传播者与受众之间的关系,它是基于新时期互联网与移动终端为一体的传播平台进行探讨的理论成果。“丹麦传播学学者延森所指出的,通过搜集和分析‘元数据’而建设的平台、以整合多形态的传播而打造的媒介,将元传播的展开和创新推向了前台,拓展了大众传播、网络传播研究的想象力”。展览元数据规范就是元数据编码体系建设,即基于计算机技术搭建展览元数据点的编码结构,系统应用层强调通过搜索引擎对展览各项资源进行检索、调度、获取、传递,使得美术馆工作人员或者观众以特定信息访问这些数据点。在此语境下的重要一点是工作人员与观众通过使用搜索引擎的搜索行为对传播系统作出贡献,无论其行为的影响多么细微,结果均重构了传播系统。从这个意义上讲,工作人员或观众都参与到一个共同的信息池编码之中,面对现有的信息,他们表达了自己的身份与态度。因而,通过大数据分析技术,可以对行为数据进行深度计算分析,以期预测的各种变化得以成为现实。
  三、结语
  随着计算机技术与网格技术的蓬勃发展,元数据将会有更广泛的应用前景。由于元数据对展览信息结构化的描述、标准化的组织和永久的存储,使得展览信息资源共享得以实现。特别是在数字化的背景下,元数据在信息资源共享中将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晓琳.元数据研究与应用[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2.
  [2]杰弗里·波梅兰茨.元数据:用数据的数据管理你的世界[M].李梁,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7.
  [3]赵星植.元媒介与元传播:新环境下传播符号学的学理建构[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8(2).
  [4]龚花萍,胡春健,刘春年.数字文物博物馆信息资源分类与元数据设计研究[J].情报杂志,2014(1).
  [5]宋新潮.关于智慧博物馆体系建设的思考[J].中国博物馆,2015(2).
  [6]袁小一,苏智星.元数据深度与元数据标准[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6(4).
  作者单位:
   深圳市关山月美术馆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8969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