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中职学校研究性教学方法初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随着我国大学及高职院校的进一步扩招,初中毕业进入普通高中的比例连年提高,中等职业教育在招生和教学上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特别是中西部地区中等职业教育在生源素质下滑,招生难、分配难的情况下,在教学上如何真正适应目前的学生素质,尽可能培养出高质量的技能型人才,是目前很多中职学校面临的一大课题。本文主要从教学方法的转变入手,探讨了研究性教学方法的一些问题。并从中得到一些教学法方法发展的方向的启示。
  【关键词】教学方法;研究性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16-0249-01
  在全民将高考视为教育的重要指挥棒当下,中等职业教育所面对的学生综合素质连年下降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加之中西部很多中等职业学校教学方法陈旧,办学体制僵化,更加难以适应目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鉴于目前的经济环境及现状,如果我们还在坚持原有的教学模式和理念,再加上社会对职业教育的偏见,中等职业教育必将陷入一个死胡同。
  在国家经济高速向高质量转变发展方式转变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引进技术、人才,但不可能大规模引进的产业技术工人。在很多媒体和专家在大声疾呼“中国造,谁来造”的影响下,很多发达地区的中职学校已经在大胆探索如何高效的培养一个现代化的产业工人的全新模式,并且也收到了很多好的效果。比较常见的模式有引进发达国家的职业培训模式,如:德国的双元制培训模式、英国的BTEC教学模式等。
  笔者在中等职业教育从事一线教学工作二十多年,想谈谈“研究性教学方法”,之所以这样叫,是我觉得在学习过程中应该多让学生参与教学的全过程,与任课教师共同完成教学任务,是一种类似于“研究、探索”中的学习过程。
  研究性教学方法是一个教学理念的转换,将学生变为学习的主体,而教师是引导学生解决困难和问题过程的客体。拥有百科全书那样丰富知识的人才现如今可以百度取代,而想成为“高附加值”的人才必须掌握创造“附加值”的关键能力,当今中等职业教育正肩负着培育“高附加值人才胚胎”的重担。要求从业人员能把理、工、文、贸方面的知识结合起来,灵活运用,以适应技术复合化的要求。技术教育除了应培养学生掌握应用技能和知识的能力外,应致力于培养学生掌握跨专业的应用知识的方法和社会能力,这种综合能力就是关键能力。方法能力是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抽象与概括、决策、判断、评估、学习和再学习、科学方法的应用等能力。社会能力是指在一个开放的社会中能与同事和上下级协调合作,集体工作,强烈的责任感,在艰苦环境中的坚毅性和忍受力,乐于助人以及环境意识。能源意识、质量意识、安全意识等方面的能力。关键能力与专业没有太多的直接联系,但却大大增加个人在职业生涯中的竞争力及抵御风险的能力,更是降低生存成本创造高效益的必备能力。
  结合实际任务实施研究性学习是提高关键能力的有效途径。实践的过程中学生要通过自己的思考,独立操作并力求达到预期目标,学会主动与有关人员接触,建立联系;要敢于提出问题,且能击中要害;要对可能出现“死胡同”和突发故障及时辨识并加以修正。最后,他们还必须准确地表述自己对整个任务的理解,熟练地运用新概念和新颖的表达方式向指导教师介绍自己的结果。
  我和教研室的老师在校内电工与电子技术专业的技能竞赛中大胆的进行研究性学习方法的尝试,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在这个过程中想得到“研究性教学方法”的一个初步实施过程和体会。
  根据学校安排,在学期末组织全校性质的期末技能竞赛。这次竞赛采纳了众多教师的意见,不要求全部同学参加,而是要求成绩全部及格的参加。这样在一定程度上题体现了只有好的同学才能参加竞赛的原则。为此针对实际情况,经过电工与电子技术专业教师的探讨并了解学生的一些思想情况后提出以下构想并付诸实施:
  1.为了能提高学生学知识和技能的兴趣,同时也让好的同学能在竞赛中体会较大的成就感,必须在竞赛中引入“工程训练”理念,尝试以团队形式参加本次竞赛。这种形式的比赛在以往的比赛中还未曾尝试过,由于形式完全有别于以往的考试和比赛,可以提高同学们参与的热情。开展这样较为新颖的竞赛模式,能使参赛选手之间的团队精神、协作能力、创新精神、非智力因素能力得到质的提高。
  2.参照“挑战杯”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及国际职业技术奥林匹克竞赛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在信心、勇气以及克服困难的毅力等非理性思维及素质。在竞赛中取得好成绩的参赛团队,往往不是一帆风顺的,队员之间配合默契及团队协作精神将直接影响到最终成绩的好坏,面对难题千方百计共同寻求解決问题是本次竞赛力争达到的最主要目标,这为学生毕业后能跟他人协同合作奠定了基础,也能调动学生产生解决问题的浓厚兴趣和独辟蹊径的欲望。当然这些基本素质不是一时一事刻意表现的而是逐渐培养的。凡是参加过竞赛的学生,无论是否获奖,他们都认为竞赛对他们是一个非常好的锻炼,学到了很多书上没有的东西,而这些东西在后续的教学过程中也体现了它的实际作用。在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理性思维训练的同时,也注重加强对学生非理性思维的训练是非常必要的。这一问题,也是竞赛给我们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启示。在日常教学中如何去做也是今后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
  3.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由于内容陈旧和方法的单一,着重是达到某一实验目标的共性训练,而没有时间、空间和条件来加强对学生的个性培养。创新需要个性,特别是在实验教学中在共性训练的同时,加强个性培养,就需要在实验的内容,方法和形式上进行改革,提供的实验平台就要具备分层次可操作的特点,在空间和时间上就不能是封闭的,而应是开放的。尤其在知识更新愈来愈快的今天,培养学生猎取知识的能力,显得更加重要。因此,此次准备提出难度适中,工作量较大的小课题,分团队完成,完全有别于以往的竞赛形式。   4.在竞赛开始前,将对所有参加赛学生集中起来布置竞赛课题。在学生拿到课题后由老师讲解课题开展的基本构成,完成方法,需要的知识点等。然后让学生分组,并会同任课老师进行适当调整。准备的课题一般估计团队合作2~3天才能完成。这需要每一个小组成员的共同努力,并加上共同学习和进步的精神才能完成!因为这样的形式是第一次,所以需要每天都安排指导老师。指导老师有双重作用:第一,对每个小组遇到的各种问题给以指导解决的途径;第二,對每个小组的工作及所提问题的水平给以评价,作为竞赛项目最终的重要参考,同时还兼有考察每一个小组中较为突出的成员。当然这就对指导老师的知识面和责任心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5.在规定时间内,终止竞赛。对顺利完成的竞赛项目给以统计评分,根据总得分评选出“最佳竞赛团队”、“最佳竞赛选手”、“最佳项目负责人”、以及“优胜团队”等。同时还要求“最佳团队”成员对整个项目的实施过程及技术心得在全体竞赛队员中进行陈述并接受全体竞赛队员和老师提问。这样可以充分锻炼学生的总结、归纳、语言表达和应变能力。同时也更加能体现了获胜队员的成就感,扩大了技能比赛的内涵。可以说是对学生综合素质的一次大比武。
  在我参加组织和实施过程中有很多学生的表现让我感到十分欣慰。当天指导老师到学生宿舍看到了很多同学在为课题的技术问题争论,看到老师来后主动请教了许多跟竞赛项目相关的问题,这样的现象已经很久没出现过了。在我指导的一批学生中,由于要完成题目有一定的难度,很多同学在终止时间未到时由于多次失败已经准备放弃,此时我主动将大家召集起来,对共同出现的问题和困难跟这些同学进行了讨论,并引导学生共同集思广益解决了遇到的困难。同学们很快就表现出了极高的热情。在竞赛终止后,有几位顺利完成的同学非常高兴,真正的体会了成功的快乐!而那些没有完成同学在成功同学的激励下,主动要求延长时间,许多同学一直在实验室攻关到深夜才在老师的督促下回去休息。这样的场面可以说是作为一名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师如今几乎很难看到了!
  项目成功的同学还写了竞赛个人体会,有的学生这样写到:我从来没想到还有这样竞赛方法,在我遇到不能解决的困难时居然能够依靠我们自己的力量把它解决了!通过千辛万苦获得的成功真的让自己体会了什么叫成功的快乐!
  在竞赛结束后,我认真的进行了反思,为什么这些学生在这样的研究性或者称为发现式的学习过程中为何会表现出如此高的学习热情呢?我们是不是能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逐步推广呢?我们采用的这种学习模式如何能使它更加完善,更加具备可行性呢?
  我觉得如果我们真能将上述问题回答圆满,那将又是一种全新教学方法的诞生。当然可能许多有识之士也在思考这样的问题,或者也在进行相关的研究和探索,但这样的模式毕竟是没有任何外来指导基础上尝试的,而且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我们应该大胆的把它继续坚持并加以推广,必将取得更多类似“研究性教学方法”的成果。
  参考文献
  [1]程啸飞,吴建昌主编.《教材教法概论》复旦大学出版社,1989年.
  [2]姜大源著.《职业教育要义》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年.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9887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