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学校德育中的学生积极生活态度培养——基于心理健康教育视角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随着学校德育工作的不断完善,如何充分发挥出积极心理学的应用理论,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是当前心理学关注的热点问题。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每天都能接收到大量的信息,由于学生自身的辨别意识不强,他们很容易受到一些负面思想的冲击从而采取不恰当的行为方式,进而对学生的生活态度产生影响。本文以心理健康教育作为研究的切入点,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对于学生积极生活态度培养的应用意义,分析了基于心理健康教育视角下学校德育工作开展过程中学生积极生活态度培養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阐述了心理健康教育与学校德育结合的应用策略,希望能够引导学生保持积极的生活追求,找到人生的目标,更好的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学生积极生活态度;学校德育;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16-0080-01
  所谓的学生积极生活态度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学生在日常的生活学习中所展现出来的态度,第二个方面是学生对于事情的看法以及基于所持看法所采取的行动。学校德育所培养的学生积极生活态度主要具备三个基本要素,第一个要素是从道德观和价值观的角度引导学生树立正确对待生活的思想感受,第二个要素是从厌恶或喜欢的角度引导学生正确的看待生活的情感,第三个要素是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且这三个要素应当具备协调一致性。通过引入心理健康教育元素,让学生能够感受到积极思想的魅力,懂得如何使用道德规范来约束自身的一言一行,能够正确认识生活的价值意义,从而学会追求人生价值。
  一、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对于学生积极生活态度培养的应用意义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是将相关心理学知识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结合在一起,从而更好的传授学生心理卫生知识和技能,在调整学生情绪的同时,采取干预性的手段解决学生的心理危机,从而帮助学生解决心理困惑,促进学生的心理成熟和全面健康发展。作为学校德育中的机组成部分之一,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性不仅直接影响到学校德育的实施成效,还会对学生的积极生活态度产生一定的影响。换而言之,当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较低时,学生无法理解学校德育工作开展的必要性,难以正确认识和接纳别人的善意劝导教育,更不用说树立积极生活态度了。“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与学校德育结合的核心应当以帮助学生树立积极生活态度为中心来展开,引入学校德育的元素让学生能够在潜移默化中认识到积极生活态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端正人生态度,正确对待生活中各种困难挫折。
  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学校德育结合在一起,有利于提升学校德育的成效,激发学生参与德育工作的积极性。在学校德育中引入心理健康教育,能够实现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的传播,引导学生正确的认识到什么才是积极的生活态度,怎样树立正确的生活态度。学校德育工作应当是源于生活、内在于生活的,但是由于现有的学校德育没有做到以实际生活为中心,使得大部分的学生抗拒参与到学校德育中,而心理健康教育主张“生活化”式的教育,通过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引能够提升学校德育工作的生活气息,从思想、行为上修正学生的不恰当的思想认知及行为方式,引导学生以奋发向上的积极态度参与到学生生活中。由此可见,学校德育的本质是为了实施道德教育,通过心理健康教育的介入,从而在德育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会建构属于他自己的生活态度以及方式,正确的认识到不良思想所带来的影响,自觉以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指引人生航向,培育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二、基于心理健康教育视角下学校德育工作开展过程中学生积极生活态度培养存在的问题
  1.“疾病模式”的理念难以有效激发学生的认同感。
  从心理健康教育的视角下看传统的学校德育工作,更多的是基于“疾病模式”的假设状态下开展工作。所谓的“疾病模式”指的是学生因为种种原因从而产生了焦虑、抑郁、愤怒、应激创伤、强迫等消极心理问题,这些消极心理问题的存在对学生日常的生活态度产生了负面影响,使得学生处于消极的状态。在这种导向的指引下,学校德育工作在开展过程中会让学生形成一种错觉:认为自己的问题全部源自于消极心理问题的影响,通过纠正消极的心理状态就能够恢复到健康心理。学校德育工作在开展过程中更多是聚焦学生的心理弱点,克服心理缺陷,以引导学生转换中性状态为基准。笔者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过程中发现,消极心理状态的消除并不意味着学生能够自然的获得健康快乐的状态,也不会因为忧愁的驱除而自动提升幸福感,进而树立积极向上生活态度。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再加上日益繁重的学习压力,根据《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报告》中指出38%的青少年正面临着心理障碍问题,且青少年心理障碍问题发生率逐年上升,传统的学校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过程中更多的是以解决学生的心理障碍和心理冲突等消极问题作为切入点,缺乏后续的引导,使得学生的心理发展和心理成长难以跟上学生的心理发展需求,更不用说帮助学生找到寻求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的动力了。
  2.“讲授式”的德育模式无法有效的培育学生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开展过程中侧重于灌输心理健康的方法类和标准类知识。然而由于心理健康教育理论较为复杂,再加上学生自身阅历以及理解水平的有限,使得他们无法理解这些枯燥乏味的心理健康教育理论,更不用说应用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了。与此同时,大部分的教师在应用心理健康教育理论时忽视了学生的实际需求,仅仅是将心理健康教育转变为知识的记忆,虽然有些教师引入了角色扮演等方式,使得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呈现出多元化的色彩,但是单向、静态的教学本质并未发生本质的改变,学生内化心理健康知识的水平并未得到有效提升。再加上部分教师在课堂以及课余时间与学生之间缺乏交流,教师无法准确的掌握学生的心理变化状态,学生无法倾诉自身的烦恼,使得学生的心理问题难以得到有效的解决,无法产生满足感。   三、心理健康教育与学校德育结合的应用策略
  1.打破学校德育工作中“疾病模式”的认知。
  首先,学校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过程中应当打破学校德育工作中“疾病模式”的认知,引入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基于“健康模式”的假设状态下开展工作。与“疾病模式”相比,“健康模式”更多关注幸福、满意、激动、快乐、高兴等积极心理品质和力量,认为学生现有的心理障碍和心理冲突等消极问题并非是学生个体性的问题,而且源自于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为此,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哪些是健康的东西,哪些是不健康的东西。通过分层次、分阶段设立学习中或者是兴趣方面的小目标,引导学生逐步完成目标,增强成就感和获得感,进而做到自我实现,感受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所带来的力量。其次,教师还应当借助于心理健康教育实现力量的聚焦,引导学生建立信心和胜任感。例如,教师可以采取举办篮球赛、接力跑等团队协作竞技运动让学生能够在其中寻求快乐,追求幸福,学会增强自身优势。与此同时,“健康模式”的应用的本质是引导学生自行构建强大的心理免疫系统,在团队生活中幸福和快乐,找到自身的归属感,实现积极肯定的自我意识,增强自尊心和自我效能感,进而培养积极健康的意志品质,进而实现积极品质的培养。最后,教师还应当强调预防性和发展性的目标,结合学生的心理发展需求实现心理发展和心理成长的引导,及时调节学生抑郁和焦虑的心理状态,引导学生改变对负性心理的错误认知,以积极的心态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和塑造积极心理品质。
  2.充分发挥“体验式”的德育模式作用。
  一方面,教师应当充分发挥“体验式”德育模式的作用,讓学生通过亲身体验的方式理解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知识和作用机理,从而懂得如何将心理健康教育理论实现真正内化,从而懂得如何将所学心理健康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指导生活实践。教师可以设置群体式体验活动,通过设定一定情境的情景,让学生体验到不同活动中所产生的各种心理状态,进而将感悟迁移到日常生活中去。例如,如果教师想要让学生感受到职业所带来的力量,教师可以在暑假等假期鼓励学生去当志愿者,参与到环卫工作中等方式,借助这些方式认可每个职业所带来的价值,从而激发向上的心情。另一方面,教师还可以通过行为养成的形式来让学生通过行为养成的方式增强学生对积极心理状态的体验,从而加强自觉主动性。例如,教师可以要求学生通过记录定格瞬间日记或者是感恩拜访等活动,感受到积极体验状态下心理的满足感,感受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所带来的力量。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基于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学校德育工作,要善于打破“疾病模式”的错误认知,改善传统“讲授式”的说教方法,充分发挥“体验式”教育模式,基于“健康模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不断提高德育工作实效,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正确面对生活中遭遇的各类挫折事件,以更饱满的热情和更健康的生活态度投入到学习生活中去,实现人生梦想,做社会有用的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更大的力量。
  参考文献
  [1]杜晨.基于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山西青年,2019,(5):91-92.
  [2]王晗,廖明希.学校德育中的学生积极生活态度培养——基于心理健康教育视角[J].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18,(7):61-63.
  [3]李志勇,李艳玲,徐瑞环等.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与实践[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17,19(3):51-54.
  [4]赖微.积极心理学视角下中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探索研究[D].湖北:华中师范大学,201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9946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