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创新能力培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国家领导人也曾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随着现代化教学改革的深入实施,高中物理课程面临着新一轮的改革,而创新就是高质量教学、激发学生活力、创设灵活课堂的关键之策。与其他学科不同,物理不仅涉及很广的知识面,还与实验操作息息相关,人们生活中也随处可见物理现象。高中物理教师必须树立新思想,将培养创新能力放在教学的重要位置,通过结合学生的实际保证更高效的教学。
关键词:高中物理教学;创新能力;培养
近年来,教育教学改革和素质教育理念深入实施,人才培养已经成为国家关注的焦点话题,对于祖国未来的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物理作为一门基础性自然学科,对于人们更好地认识世界、掌握客观规律具有积极的作用。受制于传统应试教学理念的束缚,高中物理教学还存在一系列问题,如课堂教学不够新颖,教学手段滞后,忽视学生兴趣的激发。基于新的教学背景,高中物理教师必须全面贯彻科学教育理念,将创新能力的培养放在课程学习的重要位置,通过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的完善推动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启迪他们的智慧。
一、现阶段高中物理教学的现状
不可否认,进入21世纪以来,尤其是新课改的全面推行,让高中物理教学取得了飞速发展,从整体上而言,教學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但是实际教学中暴露出的最大问题是“唯成绩论”依旧占主导,学生的创新能力得不到培养,课堂教学死板枯燥。
首先,教师的创新意识不强。在高考压力下,一些教师不得不采取题海战术,物理教学紧紧围绕考试大纲进行,一味让学生做题,对于学生物理思维缺乏深刻认识,创新意识落后。
其次,教师能力有待提高。作为教学的主导者,教师的教学能力以及思想认识直接决定教学的质量。然而当前有些物理教师缺乏创新意识,自身能力不强,无法在教学中渗透创新精神,不利于起到榜样示范作用,自然影响了教学的创新发展。
最后,以传统教学方式为主的物理教学方法,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手段单一、教学内容不够新颖,且课上教学多以教师为主,学生较为被动。长此以往,扼杀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思维,不利于他们有活力地融入学习。
二、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创新能力培养
(一)转变固有观念,树立创新思维
从上述论述中我们能够直观认识到高中物理教学离不开创新思维的培养,且素质教育新观念的落实也需要以创新能力的培养为手段。因此,无论是学校、教师,还是家长、学生,都要进一步明确创新能力的重要性,转变以往学习的单一方式,在注重成绩的基础上也要坚持创新。特别是物理教师,更要积极宣传物理的趣味性,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以便构建一个有活力的课堂。
(二)借助自主探究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的培养离不开物理实验的辅助教学,课堂上应该转变灌输学习的模式,通过学生亲自的实验和操作,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从中获得更多的感悟。
例如,在教学“速度与时间变化规律”的时候,可以组织学生自己动手参与“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这一实验。先为学生介绍实验器材,具体包括打点计时器、小车、长木板、滑轮、细绳、钩码、纸带,然后让学生根据速度与时间的关系自主编排实验。学生先将长木板放在桌上,并将打点计时器和滑轮安装在长木板两端,之后将小车放在打点计时器一端连接纸带,并用细绳穿过滑轮连接钩码,绑在小车的另一端。实验开始,学生打开打点计时器,放开小车,得出了实验数据。之后,学生根据实验数据进行计算,明确了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这次自主研究实验使学生利用自主设计实验的方式有效发展了创造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激发学生的兴趣来培养创新能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树立浓厚的学习兴趣是积极主动探究、培养创新能力的关键要素,也是实现高效教学的重要基础。高中物理教师要结合课程实际,以学生兴趣的激发为切入点,通过创新教学手段来创设有助于探究分析的情境。例如,在讲解“光的色散”时,教师可运用情景教学法,通过多媒体技术给出光色散的情景图片,并提出“如果具有7种光线的白色光线射到棱镜侧面时,光线如何射出”这一问题。学生被教师激发起了学习的热情,就会主动思考和分析问题,进而形成创新精神。
综上所述,高中物理教学是最重要的学科之一,也是对学生能力要求较高的课程。在新的教学背景下,教师要转变思想,克服教学的局限性,通过多样化手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建立灵活探究的新课堂。
参考文献:
[1]崔秀娟.浅谈高中物理教学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 华章,2009(19):39.
[2]王泽新.浅谈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 家教世界(创新阅读),2013(11X):152.
[3]苏清杰.浅谈高中物理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 学周刊,2016(3):207.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0049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