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校信息化建设顶层设计思路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喻琨

  [摘           要]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以信息技术为主的诸多前沿科技普遍被各行业所采用,改变了社会的生产模式,并提高了社会的总体生产力。然而,在我国家教育行业中,对信息技术的应用程度与普及范围都有所不足,这也是制约我国教育行业总体进一步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对此,以高校信息化建设顶层设计思路为切入点,深入探讨高等院校信息化建设的可行性与未来发展趋势。
  [关    键   词]  高等院校;信息化建设;顶层设计;未来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17-0310-02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完善,在我国教育行业中的中小学教学阶段中已经得到大范围的推广与普及,诸如多媒体教学模式等信息技术与教学工作相结合的新型教学模式也显著提升了教学质量与教学效率。然而,在我国部分高等院校中,在学校的日常管理、档案汇总、图书馆管理以及教学工作开展过程中,仍旧使用旧有管理与教学模式,这也使部分高校缺乏发展潜力。针对这一问题,笔者选以信息化建设为提高高校发展潜力与综合办学能力的主要实现途径,并对高校信息化建设顶层设计思路开展深入研究。
   一、高等院校信息化建设概述
   (一)高等院校的信息化建设含义
   高等院校的信息化建设主要指,高校在旧有的人事管理体系、图书管理体系、教育教学工作体系、学校后勤管理体系以及高校中枢监管体系等高校在运行管理过程中所涉及的管理类体系的旧有运行模式的基础上,构建配套的信息化教学、管理系统。以及通过借助云技术、大数据等信息化技术,优化高校运行管理系统的管理水平与运行效率,降低高等院校管理工作过程中所使用的人力成本,并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
   高等院校开展信息化建设工作的主要方向为三方面:首先,高校对信息化设备的采购与运维,如电脑、服务器、平板等智能终端设备;其次,高校对信息化教学与管理系统的应用与维护,如对业务平台的应用与维护以及对高校网络及信息管理平台的数据安全防护等;最后,高校对信息化建设高级专业人才的培养与聘用。在高校信息化管理系统搭建与运行过程中,聘用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加以构建与维护。
   (二)信息化建设在高等院校管理运行与发展过程中的必要性
   笔者将信息化建设在高等院校教学与管理的应用与发展过程中的必要性,通过对传统管理运行模式下高等院校所存在的问题加以对比阐述,具体阐述如下。
   1.传统管理运行模式下的高等院校各院系、部门之间缺乏必要的沟通交流
  首先,在传统管理运行模式下,高等院校的各专业院系与部门之间缺乏必要的交流沟通与有效的信息数据传递。例如,部分高等院校的学生管理、教务管理与图书管理等各业务子系统之间缺乏必要的数據传递与信息交流,从而在高等院校各院系专业课程开展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所衍生与相关的理论知识体系与数据信息无法从统一的数据平台直接查阅,反而需要到图书馆中借助图书管理系统查找相关书籍,极大地降低了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
   高等院校信息化建设工作的有序开展,可以将此问题妥善解决。例如,高等院校构建统一的信息平台,并将学生管理系统、教务管理系统以及图书管理系统等诸多旧有的信息系统纳入统一的信息平台中,以此实现各子系统之间的实时信息传递与利用。
   2.传统管理运行模式下,高等院校各管理系统缺乏数据的兼容性与统一性问题
  首先,在传统管理运行模式下,高等院校的各管理系统之间的数据缺乏兼容性与统一性,这一问题有以下两方面主要表现形式:一方面,在高等院校各管理系统的运行与构建过程中,管理系统之间的软硬件配置以及应用访问接口都存在较大差异性,而在各管理系统进行交叉管理时,往往导致重复管理、各管理系统之间管理职能模糊等问题的出现,进一步降低了高等院校的总体管理水平与管理效率;另一方面,在教育教学工作开展过程以及学生的学习过程中,由于需要查阅各类信息,从而频繁地访问高等院校诸多平台系统。然而不同平台系统登录账户密码不兼容,时常出现忘记登录信息等问题,为教学管理工作的有序开展增加了一定程度的难度。
   高等院校信息化建设工作的有序开展,可以提升高校教育教学及管理系统之间的兼容性与统一性,并通过整合各平台系统实现单点登录,从而达到访问各平台系统的目的。
   3.在传统管理运行模式下,高等院校对信息化建设高级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力度不足问题
  首先,在传统管理运行模式下,部分高等院校所构建的管理系统往往用途较窄、管理效率与管理水平低下,因此高校对信息化建设中高级专业人才队伍的建设的力度也逐渐降低,从而形成了信息化管理水平低—管理人员专业素养低—业务水平低的恶性循环。
   高等院校信息化建设的有序开展,可以提升信息系统的辐射范围,由此实现高等院校对信息系统平台的构建与高级专业人才的渴求度和院校自身的培养力度。
   4.在传统管理运行模式下,高等院校的信息平台数据安全问题与网络传输问题
  首先,笔者将高等院校的信息平台数据安全问题与网络传输问题拆分为两方面进行阐述:一方面,高校的数据安全问题。在传统运行管理模式下,由高校对于信息平台的数据安全防护工作的轻视、管理系统软硬件安全保障措施较低等问题因素的共同影响,导致部分高校的信息平台中需要进行保密的数据具有极高的潜在安全风险,并有可能出现信息泄露或被攻击等恶劣事故;另一方面,由于部分高校对信息化建设工作的重视程度与扶持力度都有所不足,校园网络架构配置相对较低,从而导致校园网等高校网络系统的运行传输速度较慢。    高校信息化建设的有序开展,不仅通过优化信息系统的资源配置、加强信息系统安全防护工作力度等途径实现了对数据信息有效的安全防护和利用,还使高校加大了对网络基础建设的投入力度,显著提升了校园网运行能力。
   二、在高等院校信息化建设开展过程中,顶层设计思路探讨
   (一)从高等院校信息化建设的总体设计层面而言,提升对高校旧有业务管理系统的整合力度
   高等院校信息化建设工作的主要发展方向应首先从高校信息化建设工作的全局角度着手,将高校信息化建设主要内容划分优先级。而笔者认为,高校信息化建设工作的首要发展方向为,在高校旧有的诸多业务管理系统基础上开展系统整合工作以从根本性提升高校运行管理体系的管理水平与管理效率和服务能力,而这一工作的主要内容如下:(1)高校信息化建设工作人员构建高校信息管理平台,并打通平台与高校业务管理系统之间的信息传递渠道。(2)通过信息管理平台进行系统整合。例如,信息化建设工作人员将不同业务管理系统与信息管理平台建立数据接口,并将登录信息进行统一。(3)通过信息管理平台将旧有的管理系统的运行数据进行采集、汇总与分析,从而形成整体的数据分析报告,为高等院校领导层的决策提供一手参考资料。
   (二)从高等院校信息化建设的实用设计层面而言,为学生提供一体化校园管理服务
   在传统的管理运行模式下,学生在校园内的学习与日常生活中具有较大的不便性,其中与高校管理工作相关问题的表现形式为:学生在校园内需要随身携带诸多身份信息证明与管理系统的认证。例如,在食堂吃饭需要携带饭卡、在图书馆借阅书籍需要携带借书证、在宿舍出入需要携带门禁卡等。而针对这一问题,从高等院校信息化建设的实用设计层面而言,应为学生提供一体化的校园管理服务。如,将学生的食堂饭卡、借书卡、水卡、门禁卡等不同功能的认证卡片进行统一化,学生仅持校园卡便可以在校园内学习与生活。而这一目的的实现,主要在于高校将旧有的管理系统之间进行兼容整和、交换管理数据等。
   (三)从高等院校信息化建设的安全设计层面而言,对信息化管理系统的软硬件配置的优化
   为保障高等院校保密性数据资料的安全防护性能,笔者从高校信息化建设的安全设计层面着手,并提出以下两方面应对措施建议:一方面,高校信息化建設的运行管理系统的资源配置优化。高校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应加大对相关信息化设备的资金扶持力度,采购性能更为卓越的硬件设备。此外,在高校信息化管理系统运行过程中,加强对信息化设备的监管力度与运维效率;另一方面,高校信息化建设的运行管理系统的软件配置优化。这一措施的主要内容为,高等院校提升对管理系统的维护工作效率与管理能力,提高管理策略的合理性以及系统防火墙的防护性能。
   (四)从高等院校信息化建设的长远发展设计层面而言,高校对信息化高级专业人才的培训与聘用
   在高校信息化管理系统软硬件配置齐全的基础上,只有具有较高专业素养的技术型人才在管理系统的日常运行过程中加强防护管理,才能有效提高高校的管理运行水平与管理效率,而针对这一问题,笔者提出以下两方面应对措施建议:一方面,高校对信息化高级人才的内部培养。高等院校应建立健全组织保障与机制建设,不断扩大高校信息化建设工作的人才储备;另一方面,高校提升对信息化建设高级人才的招聘力度。相较而言,第一条措施无法在短期内显著提升高校的信息化建设力度与管理水平。因此,高校还应加大对信息化建设高级专业人才的竞争力度,可以通过激励措施提高岗位薪资待遇、规划岗位长期发展计划等途径加以实现。
   综上,针对现阶段我国部分高校存在的教学质量、管理水平与管理效率低下问题,选以高校信息化建设方向开展深入研究,以此实现对我国高等院校整体管理水平、服务质量与教育教学水平的提升,为我国的教育事业贡献出自身的力量。
   参考文献:
   [1]杜美艳.高校信息化建设整合思路[J].科技信息,2018(1):47-48.
   [2]程玲玲.高校信息化建设的思路与实践[J].学问·科教探索,2016(5):141-142.
   [3]赵光峰.基于B/S的唐山师范学院教务管理系统的总体设计[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5(1):12-15.
  编辑 李 静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1353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