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传统社会理念对传统色彩取向形成的影响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凌士义 吴莉莎

   摘 要:色彩取向可以反映出一个民族在某个时代或整个民族发展过程中的社会文化背景、思想道德观念和审美特征,可以体现并反映出一个民族的基本民族特征。我国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形成了一套中华民族特有的色彩体系。面对极具中国特色的色彩体系,了解并探究其产生的根本是非常有必要的。文章以对传统色彩取向与中国传统社会理念二者之间的影响为主要线索,探究传统社会理念在传统色彩取向形成的过程中所产生的影响,发现中国封建社會深受儒学思想影响。一切事物的产生和发展都与其背后的内在意义相关,传统色彩取向也不例外。传统社会理念造就了国人看待事物更注重其本质所蕴含的内在涵义而并非仅仅只停留在事物表面的价值观。
  关键词:色彩取向;传统社会理念;继承与创新;传统园林
  注:本文系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艺术教育相关问题研究”(2017BYS032)研究成果。
  传统色彩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某个国家或某个时代的色彩取向可以反映该国家在该时代的社会背景、思想观念以及审美特征。本文探讨了传统社会理念对传统色彩取向形成的影响,希望读者对中国传统色彩文化有更多的了解,同时希望启发当代设计师可以以批判的视角审视并继承其中精华,同时有选择地吸收国外先进色彩经验,形成中国当代色彩风格。
  一、传统色彩取向形成
  传统色彩取向受到深厚历史文化的浸染,使我国形成了一套属于本民族特有的色彩体系。中国在很早就已经确立了自己特有的色彩观,即与阴阳五行学说相对应的色彩观。阴阳五行学中“金木水火土”分别对应颜色“白黑青红黄”。五行相生相克的思想在封建时期被统治者奉为法典,整个社会等级森严,被五行学影响的色彩取向也不例外。长期的约束及对色彩的限定在当时形成一种关于颜色认知的民族心理:青代表安定,白代表哀戚,红有喜庆之意,黑表示败坏,黄则代表权贵。事实上,无论是在中国历史文化中,还是国内外现代理论界和审美界,都没有关于“五行色彩学”的权威理论。但早在封建社会时期,我国受五行思想指导且影响严重,便形成了富有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色彩学体系,即五行色彩体系。由此可见,社会的审美心理并非孤立存在,是彼时社会意识综合作用下的结果,它涉及到伦理道德、艺术、文化等诸多问题。
  以寺院用色为例,佛教对当时人的思想有着极大的影响。佛教思想传入中国后与本土文化相融合,带有浓重的“实用观念情调”。中国古代将玄学文化融入到佛教意识中,对皇权的崇拜和敬畏,使得君王成为整个社会的信仰。为迎合皇权统治者,寺庙便以黄为尊。正是这种意识使每个色彩在形成的过程中都有了精神依托。简单地说,传统色彩观的形成绝不仅是因其表象,更多是其内在理念所致。这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所在:精神大于物质。
  将自然、伦理及哲学等多种思想运用于色彩上,形成了中国的传统色彩取向:以红、黄、蓝为主色,搭配以绿、褐色、水墨黑等构成完整的中国色彩取向。它们都是中国最具文化性、历史性和审美性的色彩。搭配起来对比强烈,厚重热烈,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这种冲击力让人肃然起敬,其中的活力让人仿佛看到未来的美好前景;其中的沉稳又让人深感踏实。这种错综复杂的感觉正是中国传统色彩独特的精神、文化内涵所带来的。
  二、传统建筑色彩取向
  传统建筑见证了历史的发展,凝结了历史的精神意志,承载着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浅析传统建筑的色彩可以发现传统社会理念在中国传统色彩取向形成的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建筑的红。如果用一种颜色来形容中华民族,最恰当的当属红色。钟情于红色与原始人对火的崇敬密切相关。原始社会,“火”被视为天神的力量,能驱除寒冷和黑暗,还可以驱除邪恶。天子所居宫殿的外墙、大门和柱廊均为红色。红色是尊贵的象征,成为皇家建筑的主要用色。
  建筑的黄。在中华文明初期黄色的重要性就远远超过其他颜色,这与农耕文明密切相关。在中国千年兴衰的更替中,黄土高原始终都是中华文明的主舞台,黄河养育中国一方人口,被称为母亲河,因而人们对黄色是崇拜的。封建社会时,人们对皇权的崇拜使黄色逐渐成为贵族的专属色。如黄色琉璃瓦只可以在皇宫、宗庙等最高级别的建筑或天子特许的建筑上才可以使用,它的适用范围被严格规定。
  建筑的蓝。《说文解字》里曾写道:青为“东方之色”,尊贵、庄重、典雅,是天空的颜色。在古人看来,天能掌控一切,在蓝色苍穹之下人类对能和平地生存和繁衍怀有敬畏和感恩之情。北京天坛便是最好的例子。它是明清帝王祭天的地方,屋顶均覆以蓝色琉璃瓦。俯瞰天坛,象征天的蓝色琉璃瓦周围是郁郁葱葱的绿色。而在传统文化里,绿色代表百姓。天坛象征着芸芸众生对天的敬慕与守护。建筑平板枋上的彩绘同样为蓝色,这是天的蓝,天子的蓝。
  三、传统室内色彩取向
  色彩是室内设计的关键要素,决定着空间的整体基调并影响人的心理感受,传统色彩是民族精神和文化共同作用下意识审美的缩影。设计人居住的空间,更需要关注人的心理感受。这种无法被量化的感受,使人主观地钟情于某类色彩。正是这些无以名状的心理需求产生出不同的色彩取向。
  与此同时,整个社会影响着人的选择和需求。原始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水平落后,只能用自然资源建造房屋。这个过程人们对色彩的选择只是无意识色彩行为。随着社会发展墙体彩绘开始出现,春秋战国时宫殿除柱头和栏杆外,墙壁大量使用彩绘,宫殿室内的色彩主要是朱红、淡绿、黄灰等。秦朝受道教思想的影响,室内使用了大量的黑色。魏晋南北朝受佛家色彩学说中“金”的影响,宫殿内镶金镀银,金色成为宫殿室内装饰的主色调。隋唐时经济繁荣昌盛,室内壁画色彩亮丽,颜色以赤红和白色为主。唐朝时明确规定黄色只能皇家使用,贵族只能用红、青、蓝,平民百姓只能用黑、白、灰。宋延续唐的色彩使用规范,装饰更为素雅,室内装饰以红、黄、绿为主色,题材大多为宗教题材。明清时产生了著名的明式家具,室内陈设将融于自然的特点发挥到极致,墙面四白落地,青砖铺就,家具保留木材本色之美,宛如一幅天然的水墨画。   纵观历朝室内用色不难发现,传统室内装饰色彩是建立在结构与材料之上为满足人类不可量化的心理感受出现的,统治阶级用色彩来划分地位,皇室贵族使用黄红,明朗浓重、华丽繁复;平民百姓使用黑白灰,但不乏朴素之美。实际上,传统室内色彩的形成和发展都是伴随着不断变化的社会理念而变化的。
  四、传统园林色彩取向
  中国园林之间的色彩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映衬、影响。任何一个园林的色彩特征都离不开园内其他要素色彩之间的对比。色彩具有唤起各种情绪,表达感情的作用。中国园林的产生把这一作用运用体现到了极致。园林是在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经济基础达到一定水平,社会意识形态达到较高的阶段,才出现以休憩为主的园林建筑。
  中国传统园林用色基本一致,均以绿蓝为主色调,但是效果和感觉却不相同,差异主要来源于服务对象和产生目的不同,在等级分明的封建社会,服务对象已然决定了色彩选择。简言之,皇家园林把执政者对唯我独尊的心理需求体现得淋漓尽致,而私家园林低调朴素的风格迎合了园主平淡归真的心境。
  皇家园林受皇权思想的影响严重,色彩选择有极强的皇权象征寓意。整体色彩明丽,明度和彩度都很高。园中除植物外其他的造园要素多采用强烈的原色。如建筑物金碧辉煌,屋顶多覆彩色琉璃瓦,大门、墙体均以红色为主,景观小品尤对红黄偏爱,营造出一种雍容华贵的风格。《中国园林美学》中提到:“她所追求的不是秀美,而是崇高壮丽。”皇家园林多用浓重的原色及其对比色,不使用间色的色彩形式,形成了独属皇家园林的色彩美。
  私家园林娟秀宁静,多处于市井之中。园主大多为贵族,造园多带有功成身退、平淡歸真之意。封建社会时百姓的建筑多以黑白灰为主色调,因此造园色彩趋向低调、朴素,钟情于黑白,更易与周围环境色彩融合,营造出特有的淡雅的格调,给人悠闲之感。园中色彩的合理搭配给人清新、朴素之感。表现出园主对平静、高雅生活的向往。
  五、传统色彩的现代美学意义
  上文浅析了传统社会理念对传统色彩取向形成的影响。在了解传统色彩的同时,将其美学意义与当代审美需求相结合进行创新,形成属于当代的色彩美学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如用统一的套色强化传统建筑的地域及人文环境特征,创新出一套充分体现时代特征同时蕴含民族精髓的色彩体系,或将传统色彩与现代美学相结合,进行室内色彩设计,为现代人带来更多文化归属感。中国传统文化无论是现在或将来都是设计师灵感的源泉。当代设计同样会被当代社会意识所影响,要求设计师用整体、综合的观念把握当代色彩大环境,只有这样才能创造出中国特有的设计色彩风貌。
  六、结语
  传统色彩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色彩取向的形成必然具有丰厚的文化内涵,与当时社会的经济、政治、思想、道德、文学艺术等构成的社会意识形态分不开,是在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长期生活中总结出来的,具有丰厚的历史文化内涵、人文精神和民族特色。弘扬并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每一位中国人的责任和义务,要意识到面对中国传统抱残守缺、固守本身或漠不关心都不是明智之举。只有站在批判的角度,继承传统色彩美学中的精髓,有选择地吸收国外先进色彩经验,才能形成属于中国的当代色彩风格。
  参考文献:
  [1]赵菁.印象中国·历史活化石·中国色彩[M].合肥:黄山书社,2015.
  [2]金学智.中国园林美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3]王金秋.中国传统色彩的特征及表现[J].上海工艺美术,2006(3).
  [4]王强,张威,王涛.传统礼教思想对中国古代建筑色彩的影响[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3).
  作者单位:
   中原工学院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1420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