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析风景园林施工中节能型技术的应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任开忠

  摘 要 近年来,为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要求对资源进行优化分配,建设节约型社会。受这一背景影响,风景园林的建设也应当遵循这一原则,以提升整个园林建设的社会价值。因此,如何在风景园林的建设过程中合理应用节能型技术,成为了目前研究的重要方向。基于此,总结了风景园林施工中应用节能技术的重要性,介绍了节能技术的分类及其在风景园林施工中的应用,以实现生态文明,促进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
  关键词 风景园林;节能型技术;应用方式
  中图分类号:TU986.3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9.17.026
  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使得对于人们对生态文明的追求越来越普遍,要求也越来越高。对于城市生态文明的建设已经成为了一个重要的民生工程。在这样的背景下,风景园林以其独特的审美形态与环境价值成为了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选择。但是,由于现代风景园林涉及的建设内容复杂,如果不进行合理规划与施工监督就会造成资源消耗加剧,从而使风景园林的建设成本增加,不利于其实现自身的生态目标,加重了市政工程建设的成本负担。因此,在进行风景园林的施工过程中应引入节能型施工理念,通过应用节能型技术达到风景园林设计的绿色化与可持续化。
  1 风景园林施工中节能技术应用的重要性
  降低风景园林的设计成本,促进风景园林可持续发展,都离不开节能型技术的深入整合。通过节能型技术的应用,能够使园林建设的现代化设施与自然生态相整合,达到风景园林功能的优化,从而使其成为城市建设中的惠民工程。节能技术应用于风景园林施工中的重要性具体表现如下。
  1.1 优化设计方案
  风景园林设计方案对于风景园林建设具有统领与指导作用。在风景园林设计过程中,进行方案优化需要采用先进的设计理念来统领,这就为节能型技术的加入提供了便利。同时,节能型技术的应用也是风景园林生态化建设的必然需求。应用节能型技术理念,可以使园林的设计融合最新的科技应用成果,形成整个园林内部生态的良性发展,从而促进其生态功效发挥。
  风景园林的建设面积一般较大,对于周围环境有着一定的影响。利用节能技术可以有效地将园林设计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使其对周边生态造成的影响减小,从而保护了生态系统的稳定。由此,将其引入到设计方案中,可以显著提升设计的科学性与环保性,使园林设计方案能够紧跟时代潮流,从而使设计效果得到全面提升。
  1.2 实现减排目标
  节能减排已经成为当今时代的话题,而通过应用节能型技术可以使风景园林的施工过程对于材料进行环保化筛选,从而降低整个施工过程的废料产生率,提升其利用效率,实现节能减排目标[1]。节能型技术的应用也能使园林建设的施工工艺得到提升。采用先进的园林设计理念,通过对新兴能源的利用,以太阳能、风能等环保型能源作为园林的电力供应,可以将风景园林的能源消耗量大幅度降低,使风景园林建设迎合绿色发展的需要。
  同时,通过节能环保理念的引入,能够提升园区内工作人员与游客的环保意识,让他们通过实际的操作与体验感受到节能技术带来的便利,从而提升其节能意识,使其能够自觉遵循减排标准。因此,节能型技术的应用还能够潜移默化地提高人们的节能意识。
  2 风景园林施工中节能技术的分类
  生态文明的不断发展促进了节能技术的进步,使其得到了全面的提升,应用范围也随之扩大。在风景园林的规划设计中,应当根据自身的发展特点,选择适合的节能型技术体系,才能实现风景园林的优化建设。节能技术体系主要有两种类型,即主动式节能技术和被动式节能技术。
  2.1 主动式节能技术
  主动式节能技术主要指的是通过人为的主动参与,将现代的节能型技术体系引入到风景园林的建筑中[2]。其具有主动选择与设计的特点,可以进行资源的合理优化,使节能型技术与风景园林设计有机的结合,从而促进整个园林的环保化发展。
  例如太阳能风车的应用就是一种由人主动进行干预的园林规划设计。其通过对于太阳能资源的利用,将整个园林的资源利用效率提高,减少对于传统能源的依赖,使资源得到了合理利用,从而使风景园林设計的技术优势能够得到充分发挥。但是,由于新型的节能技术其科技含量较高,对于施工方技术人员的专业素养要求较高,需要进行精细化的施工,才能够使太阳能风车正常运转。这就导致新型节能型技术的应用产生了许多制约性条件,使主动节能技术的使用效果不能满足园林生态建设的需要。因此,在未来需要进一步优化主动式节能工艺流程,使其具有更好的适用性。
  2.2 被动式节能技术
  被动式节能技术是将园林发展建立在与自然相融合、使二者协调发展的基础上,主要通过设计人员对园林开发地周围的生态环境进行相应的全面调查与分析,了解其生态结构,从而从实际出发,根据自然环境的不同,将园林规划与相应的自然条件整合,不强制改变自然形态与原生的生态环境,从而形成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这种节能思路能够使园林的环境设计与本来的生态样貌相统一,从而节约了工程建设的成本。同时,因其能够合理利用原有的资源,使园林建设的资源分配得到合理优化。
  例如在进行园林设计时,规划的园区有天然湖泊,这时应用被动式的节能技术,成立专门的前期调查小组,对整个建设区域的生态环境进行考查,从而为园林的规划进行数据收集。在充分了解当地生态环境的基础上,根据被动式的发展理念,在建设时将相应的节能型设备与技术与自然湖泊生态系统相结合,既利用了其资源形式,又不会造成过度开发浪费,提升了整体的资源利用水平。
  3 风景园林施工中节能技术的应用
  风景园林绿色生态体系的构建与其对于节能型技术的应用有着直接联系。在绿色发展理念的指引下,风景园林建设过程应当充分利用目前先进的科学技术,做好能源消耗控制,园区的可再生能源处理、水资源保护等也都要运用到节能型技术。通过将节能技术整合到生态发展的过程中,才能保证风景园林林区的资源消耗与环保水平都能够到达减少对周围生态环境破坏的要求,使林区形成一个稳定的生态系统,使城市的风貌得到真正改善。   3.1 太阳能技术的应用
  风景园林建设中需要消耗大量的资源,因此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基础设施为其提供最基本的服务,从而保障园区的正常运行。而完善园林的基础设施建设是整个风景园林建造的基础,需要调动的人力、物力极大,在建造的过程中易形成一定的资源浪费。如果只采用传统的能源形式,必定会在建造的过程和后期的使用过程中对电力形成极大消耗,这不仅增加了运营的成本,而且还形成了一定的电力污染。因而,为了改善这一情况,在风景园林设计中要加入新型节能技术的应用,通过引入新型的能源供应方式减少整个园林的能源消耗。
  太阳能技术的使用迎合了这一需要,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太阳能是目前为止利用最为安全、丰富的一种可再生资源[3]。我国地域广袤,大多数地区的太阳能资源都极为丰富,为应用太阳能资源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太阳能技术与其他节能型技术相比,能够利用的资源量丰富,受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较小,建设的复杂性与工程量都处于较低水平,而且能够根据园区的条件进行小型化布置。因而,在风景园林的能源优化体系中,太阳能技术是首选,对其充分利用能够使园林节约电能,促进其绿色化运营。
  3.2 生活污水的再利用
  水资源是生态系统中必不可少的关键性资源,其在风景园林的建设过程中有着生態保持的重要作用。对于水资源的保护与优化利用是进行风景园林节能建设中重要的环节。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社会的进步带来了生产与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也使得人们对于水资源的需求加大。在这一过程中,如果没有进行科学的水资源处理,就会造成对水资源的浪费乃至污染[4],特别是对于环境要求很高的风景园林建设来说,其水资源的利用效率与形式决定着风景园林的生态效应与使用寿命。
  因此,在进行风景园林的设计工作时,应当把对水资源的利用放到重要的位置,通过进行科学的水文环境调查,根据园林的水资源情况,建设完善的水资源利用与处理体系。在这一环节中,对于水资源的再利用尤为重要。这就需要在建设的过程中合理配置管道设施,使其能够满足园区内的用水需要与排水需求;建立科学的污水处理系统,将园区内产生的废水通过净化进行二次合理使用,引入到灌溉等设施中。这样通过水资源的充分使用与再生利用,可以有效提升园林的水资源利用率,从而促进其形成稳定的水文生态系统。
  3.3 节能工艺的运用
  在整个施工过程中需要应用到大量的基础性原料,如肥料、水泥砖等一系列原料与制造设备。这就需要从节能的理念出发,应用新型的环保工艺制造的材料,使园林内的各项建筑设施都能够得到优化,在减少成本的同时,还具有环保与高质量的特性。
  3.4 管理模式的节能型转变
  风景园林的运营离不开科学的管理。在节能型体系的运营模式下,就需要形成相应的具有强烈的环保意识、掌握先进的节能管理方法的管理团队。通过应用节能型的管理方法,能够使整个风景园林区的运营理念符合生态节能的要求,从而促进其绿色发展。
  4 结语
  综上所述,风景园林的建设是城市完善生态体系的一项重要工程。其在建设的过程中应当采用先进的设计理念,将生态环境与园林建设有机结合,将节能技术广泛地应用到园林建设的方方面面。通过打造节能型园林,形成资源有效利用,从而在根本上提升整个城市的生态面貌,促进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 张明亮.节能型技术在风景园林施工中的应用分析[J].现代园艺,2019(13):208-209.
  [2] 杨光熹.节能型技术在风景园林施工中的应用价值研究[J].四川水泥,2019(5):118.
  [3] 唐国强.新形势下提升生态风景园林施工技术的有效途径[J].现代园艺,2019(8):180-181.
  [4] 张永宾.论生态园林背景下的风景园林施工[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8(33):194-195.
  (责任编辑:赵中正)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1664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