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级气象科普宣传工作的探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周琦 李一鸣 翟雪飞
摘 要:本文从县级气象科普宣传工作的实际出发,探讨存在宣传频率较低,实际效果有限,内容缺乏针对性,宣传的对象较为片面,气象科普工作者的整体素质不高以及对现有资源缺乏整合等的问题,进而提出诸如抓住天气时机有效传播,创新宣传内容和方式,增强气象科普的针对性,充分发挥气象协理员的作用,组建高水平的气象科普宣传队伍,合理整合利用各类媒体资源,加大资金投入建立县级科普基地等建议,旨在寻求县级气象科普宣传工作可持续发展的途径,促进科普宣传工作的有序化、规范化发展。
关键词:县级;气象科普;现状;建议
1 绪论
气象科普宣传是公共气象服务的一项重要内容,是社会大众了解气象知识的重要途径。气象科普有助于公众在接受到气象信息后,更好的理解并指导生产生活,达到科学防灾减灾的目的。因此,加强新时期气象科普工作,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保障人民群众安全福祉的必然要求,也是气象事业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
县级气象科普工作的服务群体更广泛,服务需求更复杂多样,尤其是基层农村群体等对于灾害的防御体系相对薄弱,防灾避险的知识相对缺乏,生产生活受气象因素制约影响较大,所以县级气象科普工作更需注重实效。
2 县级气象科普的现状
2.1 主要方式
目前县级气象部门主要通过重要时间节点,如“3.5”学雷锋日、“3.23”世界气象日、“5.12”防灾减灾日等开展科普活动。其中“3.23”世界气象日是气象部门主办,其他纪念日的活动由地方政府统一安排,气象部门配合。
科普形式主要有廣场展出展板、发放宣传手册和小纪念品,“气象科普进校园”,学生参观学习,科普工作者应邀进学校、社区等开展专题讲座,通过网络平台如微博、微信公众号进行宣传等。科普内容主要有三类,一是气象基础知识的普及,提高以学生为主的人群对气象的认知;二是气象灾害防御知识宣传,提高公众防灾减灾意识和能力;三是对气象法律法规的宣传,提高公众知法、遵法、守法的意识。
2.2 存在的问题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气象事业的发展,近几年县级气象科普工作也在发展,如对互联网+的应用,增强了气象科普的时效性和互动性,但也暴露出诸多不利于气象科普宣传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一是宣传频率较低。由于县级气象部门人员有限,科普宣传的时间大多仅限于几个重要节日,缺乏系统的科普宣传计划和体系,凸显出被动宣传、应付任务等问题;二是宣传的实际效果有限。外出宣传时,大多是摆展台,互动性不高,宣传材料大多是宣传手册,社会大众经常是随便看几眼就扔了,达不到宣传的效果;三是宣传的内容缺乏针对性。宣传内容照搬照抄,常年一成不变,没有针对不同受众群体做变动,不贴近当地的生产生活;四是宣传的对象较为片面。目前针对学生的宣传较多,对其他群体特别是偏远农村的宣传力度不够;五是县级的气象科普工作者的整体素质不高。县级气象部门基本上都没有专职的科普人员,且人员的流动性较大,严重影响科普宣传的质量;六是对现有资源缺乏整合。当今是新媒体的时代,过分依赖于网络平台而忽视了传统媒体的社会影响力。
3 加强县级气象科普工作的建议
3.1 抓住天气时机,有效传播气象科普知识
根据不同的季节以及近期的社会关注度,做专题科普。如2019年春节期间的雪,中国气象局微信公众号发表的“北京1毫米降雪何以刷爆朋友圈”的文章刷爆朋友圈,满足了公众的好奇心的同时,很好的做了一次气象知识的科普。这种不定期的宣传打破了传统仅在重要节日宣传的模式,增强了主动性,值得借鉴。
3.2 创新宣传内容和方式,开展形式多样的气象科普宣传活动
气象科普内容应注重气象知识的应用性,根据当地的自然环境、气候特征、多发气象灾害及其规律,用通俗易懂的科普文章向群众展示“知行合一”的案例和操作方法;可以用亲身体验等方式引导公众参与并掌握防灾抗灾知识。设计与气象知识有关的小游戏,以游戏方式让受众接受科普教育,增加科普的趣味性。加强与其他行业其他部门的合作,共同开展相关活动,增大宣传范围和力度。
3.3 适应不同受众,增强气象科普的针对性
根据不同人群的不同需求开展气象科普。面向未成年人的气象科普要展示气象科学的“趣味性、奇特性”,满足其兴趣和探索需求;面向城镇居民的气象科普应以日常生活需要,满足其出行、健康的需求。面向农民朋友的气象科普应注重与农业生产相关,满足其安排生产生活的需求。
3.4 充分发挥气象协理员的作用,切实做好农村气象科普工作
气象科普宣传,只有深入了农村,才到实处。县级气象部门人员有限,气象科普下乡不可能做到经常性的亲力亲为,因此可以定期开展气象协理员培训,同时让他们及时收集反馈农民的需求,借助他们的力量更好的服务广大农民群众。
3.5 加强合作交流,组建高水平的气象科普宣传队伍
加强县与县之间的合作,组建气象科普团队,上级部门组织相关培训,提高县级科普工作者的专业素质。同时加强与外地市气象部门和外单位交流,学习借鉴其优秀经验和做法,助力气象科普工作发展。
3.6 合理整合利用各类媒体资源,扩大宣传范围和影响力
合理利用新媒体方便、快捷、及时、可互动的优点,结合用户的阅读习惯编排推送信息,让气象融入公众生活。同时加强与当地电视台、广播电台等传统媒体的合作,制作专题节目,增强气象科普的社会影响力。
3.7 加大资金投入,建立县级科普基地
气象科普宣传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在本地区建立科普基地显得尤为重要。因此,需适当增加资金投入,以支持相关工作的正常开展。
参考文献:
[1]汤红兵.地方气象科普宣传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A].第28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16第四届气象科普论坛[C].2011.
[2]王志宇.基层气象科普工作的现状与改进建议.科技探索与应用,2015,05:278-279.
[3]张郁,张思瑶,高桐,等.市级气象科普宣传工作探索.农业气象,2017,06(34):74.
[4]张敏.关于基层气象科普的一些思考[A].第34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22第七届全国气象科普论坛暨全国气象科普教育基地经验交流会论文集[C].2017.
[5]黄华,谢辉钰,刘美,等.县级气象科普创新体系建设经验与思考.农技服务,2017,06(34):5-6.
[6]陈建军,王剑林,韩湘云.浅析新媒体在气象科普宣传中的应用——以微博、微信为例.科技与创新,2017,20:33-3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1836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