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审美在音乐教育中的重要性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田鹏熙

  提到“审美”二字,我们也许并不陌生。“审美”即领会或鉴赏物品、风景或艺术品等的美,是一种人类理解世界的一种特殊形式。人们往往提到“审美”二字就会不自觉地与各种艺术门类联系在一起。殊不知,“审美”一词来自哲学领域,这在著名美国教育家雷默《音乐教育的哲学》一书的前言中就已经有所提及,并指出,审美不单单是指音乐界上流阶层的东西,是为大多数人存在的。可见,审美不单单只局限于高雅的艺术中,它涵盖了很多事物的方方面面,当然提到音乐教育,一定离不开“审美”二字,音乐教育和审美的关系可以说互为影响,密不可分!
  在当前“应试教育”、“升学第一”这样一个大的环境下,我们很多音乐教育工作者在思想上受到了很大的桎梏。无论是在各地的中小学,还是专业的音乐学院,都存在急功近利的情况,往往以获得了多少奖项来标榜自己的业绩。这显然对学生在音乐审美这方面多多少少会造成一定的缺失。我们知道,音乐教学的全过程就是一种自觉的审美过程,审美离不开欣赏者的鉴赏过程。音乐教育的目的不单单是让学生掌握最为初级的音乐技能,而是通过音乐教育把学生的内在潜能更好的挖掘出来,从而使得他们能够拥有一个健康完整的审美能力。那么,作为音乐教育者,我们如何把审美与教学能够很好的结合起来,笔者将从以下几方面来进行简要阐述。
  一、加强在音乐中的审美意识——“表情”
  在目前的音乐教育中,往往还会存在“循规蹈矩”式的教学模式。就钢琴教学为例,当教师给学生讲授一首作品时,往往先将节奏、重音、技巧等进行传授,而忽略了这首乐曲在情感、表情、风格等方面的审美表现。很多教师认为,先把技术问题解决好,再谈表情、风格也是可以的。殊不知,这种教学模式却是把情感和技术分割开,会造成某些方面的偏激。我们知道,钢琴是音乐表演的一种形式,作为教师,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学生有着高超的演奏技术,而是要努力发展学生的审美意识,即“表情”。这里所说的表情,包括很多,如:力度记号的变化、乐句的走向、音符的起伏、乐谱结构的变化等等。正是这许多的“表情”,才构成了风格各异的乐曲,让听众得到美的享受。但是,往往在教学中,我们会忽略这些“表情”。我们须认识到,“表情”在音乐教育中的重要性,这也是审美意识的一部分。在音乐教育中,忽视“表情”的教育,是对音乐教育的育人作用认识不足的表现。要解决这个问题,教育工作者应树立良好的审美意识,技术训练固然是音乐教育中一个重要环节,但是,我们也应充分认识到,技术只是一种手段,不等于艺术,也不等于美。如果把音乐教育比作一个大的圓圈,那么技术只是圆圈中的一小部分,音乐教育最终的目的是要让学生们真正的体会音乐给我们带来的真、善、美,享受音乐给我们带来的快乐。因此,“表情”便是音乐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个成分。美国著名音乐教育家穆塞尔语曾说:“表情在音乐教育中占着中心位置,音乐教育应当从表情开始。”足以可见其重要性。
  二、提高在音乐中的审美感知——“听”
  马克思曾说:“对于不辨音律的耳朵来讲,最美的音也是毫无意义的。”可见,在音乐教育中,听是多么的重要。听,是理解音乐的前提,使我们感知音乐、鉴赏音乐的必要过程。听,本身就是一种直接的审美感知。如果音乐教学的过程离开了听,我们很难想像音乐教学将如何进行下去。听,可以充分感受音乐的语言,感受音乐的美。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聆听一首乐曲独有的节奏型、典型的音调、变换的和声等去激发学生那无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感受不同体裁、不同风格带给我们的快乐,这是多么惬意的事啊!然而,在当今音乐教育中,总是会出现忽略“听”这个最直接的审美感知的方式,往往学生在弹奏乐器或歌唱时不能体会其作品带给他们的快乐,让人听着只闻其声,不见其神!这是多么的遗憾,音乐是最美的语言,让我们通过“听,”去感受音乐带给我们的形式美、和声美、织体美等。通过聆听,可以直接提高审美感知的能力,可以让每位学生从内心里迸发出自己想主动表现美的欲望,可以大大增强音乐的表现力,做到事半功倍;通过“聆听”,可以让学生真切的感受到音乐的意境和艺术形象,更能焕发出学生去学习音乐的积极性,从而激发他们的音乐兴趣。
  三、提升音乐中的审美情趣——“悟”
  所谓审美情趣,即围绕“趣”字展开。简单来说,就是兴趣和爱好。音乐审美情趣的高雅或低俗,不仅仅是个人的兴趣和爱好,也直接影响着人的精神世界和价值观。作为音乐教育者,就是要把高雅的、高品质的音乐作品传授给学生,让学生在高雅的音乐作品中提高自身的修养及价值观。这些高雅的作品无论是在形式上,还是内容上都是精雕细琢,内涵及其丰富。那么,这就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应该首先去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去悟出其作品丰富的内涵。只有我们教育工作者自己去亲身悟到了、感受到了其音乐内在的美,才会选择更好的教学方式去实施音乐教学,引导学生去发现音乐中的“趣。”以笔者本科毕业时在小学实习时的经历为例:本科毕业前夕,笔者来到一当地(山西)的一所小学进行实习,当时的授课对象是六年级的一个班级,音乐课的任务是教唱歌曲《我的祖国》。优美的旋律,雄壮的曲调,使得学生们情不自禁的跟唱起来:“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我家就在岸上住。”当唱到第二段时,“姑娘好像花儿一样,小伙儿心胸多宽阔”,笔者发现学生们的声音变得非常稀疏,并且一部分同学在下面窃窃私语,抿着嘴漏出诡异的笑容。笔者突然意识到,学生们一定在思想上开小差了。怎么办?这时,作为音乐教育工作者,要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用一种正能量的情趣,去引导学生走出想入非非的世界,让他们悟出其音乐带给我们的正能量。于是,笔者打断了学生们的演唱,循循善诱的说到:“同学们,祖国的建设离不开千千万万中华儿女的辛勤劳动,离不开千千万万保家卫国的边防战士。你们不也是祖国的儿女吗?”讲完后,笔者带领他们开始了第二段的演唱,果然,他们的歌声充满了生气勃勃的力量,目光里闪烁着自信、坚定的光芒!可见,音乐教育者自身的审美情趣直接影响着学生们对音乐作品的感悟力。   四、参与音乐的审美体验——“做”
  所谓审美体验是指充分调动创作主体的情感、想象、联想等心理因素,结合创作主体对特定的审美对象进行审视、体味与理解,形成艺术创作的基础和前提。在音乐教育中,审美体验可以说是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教育工作者应引导学生参与音乐的审美体验,要去切切实实的去做这件事,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在教育者的引导下真真正正地去参与到审美体验当中。当然,教育者引领学生参与审美体验并不是空洞的说教,那将是索然无味的!尤其对于年龄较小的学生来讲,太过于专业的音乐术语往往会使学生无法理解其真正的含义,反而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笔者在小学实习为例:当向学生讲解“进行曲”和“抒情歌曲”时,如果只是简单地像学生介绍“进行曲”和“抒情歌曲”的概念,想必学生们无法深刻认识到其真正的含义。因此,笔者通过聆听和吟唱两首不同风格的歌曲(《义勇军进行曲、《祖国像妈妈一样》)启发学生感受两首歌曲的不同,并请他们用边踏步边演唱的方式来进行体会。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们非常直观的感受到了哪一首歌曲是坚定有力且赋有强烈的节奏感,哪一首是优美的,结果显而易见。此时,学生通过自己具体的实践参与了审美体验,对音乐的形象、风格等记忆尤为深刻,并对不同音乐体裁的感受也会越来越明显,这比简单地说教不是来的更加直接、效果更为显著吗?因此,真正得去参与到审美体验当中,对学习音乐、感受音乐、理解音乐是至关重要的。
  综上所述,音乐是美的艺术,它丰富了人们的精神世界和情感世界,让我们的心灵得到净化,变得更加纯净与美好。音乐教育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通过对音乐的学习进而增强对事物的审美能力,去善于发现美、鉴赏美。作為音乐教育工作者,我们有责任、有义务把审美加入到我们音乐教育的过程中,审美在音乐教育中是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音乐教育的目标,就是要发展审美判断和审美价值。审美教育,在某种程度上也是情操教育和心灵教育,不仅能提升人的审美素养,还能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情感、趣味、胸襟、气质,激励人的精神,温润人的心灵。作为音乐教育者,我们既要为学生传授授音乐知识,更要把审美带入到音乐教育中,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激发更好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拥有更加开阔的眼界和更加宽广的胸怀。审美在音乐教育中是一个至关重要的角色,可以说,音乐教育离不开审美,审美对音乐教育起着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音乐教育原理》(第二版),(美国)艾伯利斯 等编著 中央音乐学院出版
  [2]《音乐教育的哲学》,(美国)雷默 编著 人民音乐出版社
  [3]《艺术学概论》(第四版),彭吉象 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2490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