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研学后教理念下小学语文 课堂提问艺术的作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教师在课堂上所提的问题是学生学习动力的起点和贯穿学习过程的主线,也是联系师生双边活动的最佳纽带。研学后教的课堂以“研学问题”为核心,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为形式,促进学生多样发展,是提升课堂实效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小学语文;研学后教;提问式教学
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看,学生所要掌握的知识意义建构需要有精心的问题设计,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都需要由精心的问题设计来体现。而研学后教的课堂,以“研学问题”为核心,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为形式,促进学生多样发展。显然,语文课堂的提问艺术非常重要。尤其在构建研学后教升级版的高效课堂,除了教师在上课之前就备下预设的让学生自主学习的研学问题外,还需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的提问要能起到激发学生自主生成研学问题的作用。教师在教学前精心设计问题,学生才有可能在学习过程中主动思考,培养主动性思维,才能达到高效益的课堂。
一、语文课堂提问的现状分析
我校针对语文课堂的提问现状做了一项调查,调查对象为本校一至六年级学生,共发卷495份调查卷,收回调查卷495份。从调查结果分析,可发现以下情况:1. 认为语文课的问题枯燥无味的占75%;2. 语文课上经常不知道怎么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的占59%;3. 认为语文课上的问题太简单,没有挑战性的占35%;4. 认为语文课上由于问题不够吸引而导致开小差的占67%。从这些数据看,全校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不高,多处于被动状态。而直接影响了语文课堂教学效果的,是学生对教师提问的形式不完全肯定。笔者在随堂听课中发现,教师在语文课上的低效提问的确是使教学课堂效率不高的主要原因。笔者将这些广泛存在的低效问题分析归类,发现这些低效性提问可以分为以下几种:(1)肤浅性提问;(2)深奥性提问;(3)随意性提问;(4)重复性提问;(5)固定性提问;(6)高频率提问。
对研学后教的小学语文课堂来说,提问就是一门艺术,如何掌握好这门艺术,发挥好这门艺术的作用,是全体教师在研學后教升级版的语文课堂中应该思考的问题。
二、提问艺术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作用
首先,创造力的培养要以发散性思维为基础,巧妙的提问能够让学生各抒己见,从而让学生的思想在语文课堂上百花齐放。这样的语文课堂培养出的学生思维非常活跃,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其次,新课标的三维教育目标中强调了“过程与方法”,学生在回答问题的时候,正是在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积累解决问题的方法。因此,语文教师要把握好提问的艺术。
(一)难易适中的提问,能吸引学生参与学习
课堂提问不宜过难,也不该过于简单。问题过于浅显不能反映思想的深度,如“这段话讲的是谁?他是干什么的?”之类显浅琐碎的提问,不利于孩子的思维发展;而问题过于深奥极容易让学生不知教师所云,这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如“这段话有什么作用?为什么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这些抽象的提问,学生不知道如何回答,因为这样的问题没有可供提取信息的途径,也没有为学生提供发展语文能力的价值。因此,教师的问题要有适宜的难度,既要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思维的积极性,又要让学生通过努力达到“最近发展区”。有效的课堂提问应该是能真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问题。关键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提出难易适中的问题,这样才能发挥问题的有效性。如笔者在听《跨越百年的美丽》一课时,任课教师为了让学生易于理解课文,把文章剪碎,一段一段地学习,并提出问题:“这篇课文围绕居里夫人讲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为什么说居里夫人的美丽能跨越百年?”这两个问题提问得太笼统了,学生无从入手,不知道怎么回答,因此,到回答环节,学生的回答要么答非所问,要么蜻蜓点水、泛泛而谈,课堂气氛沉闷。显然,任课教师提出的问题太难了,学生失去了思考的欲望,觉得学习语文太枯燥无味了,从而失去学习的兴趣。后来,笔者在自己的研学课堂上,利用研学案提出了这样一个研学问题:“一百年过去了,但居里夫人的名字却深入民心,为什么?认真阅读全文,找出理由,标上横线,别忘了在旁边写批注。看谁找的理由最多、最充分。”这个研学问题具有开放性和挑战性,学生一看到研学问题,就按捺不住了,马上翻书阅读,划句子写理由。在汇报环节学生争先恐后发表个人看法,并对居里夫人的人格进行了评价。这样的研学问题设计,只是换了提问的关键词,就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事实证明,语文课堂的提问艺术多么重要!这样有效的提问,既整合了教学内容,让语文学习能力一般的学生也能从文本中提取信息找到问题的答案,又为有想法的学生创建了一个独立思考的平台。
因此,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注意其巧妙性、灵活性以及启发性。在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加以延伸、拓展,开拓学生的学习范围,提高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学生对事物的探索兴趣,同时也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二)巧妙有趣的提问,能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课堂提问应注重趣味性,让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乐于思考、善于思考、乐于接受新知识。教师应在课堂中以巧妙有趣的提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就需要教师在设计问题上下功夫。例如:在执教《猫》这篇文章时,以往,教师多是这样提问:“大猫有哪些特点?没满月的小猫又有哪些特点?请同学们阅读全文找一找相应的语句,在旁边写批注。”教师这样提问,虽然抓住了教学重难点,但问得题太直白了,没有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也没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为了能让学生在找答案的同时有思考的空间,笔者设置了一个研学问题:“老舍先生是这样评价他家里的猫的: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你赞同吗?能在文中找出相应的语句力证你的观点吗?记得旁边还要写下你的证词哦。”又如:学习《鲸》一文时,笔者预设的研学问题是:“大家都说鲸是哺乳动物,老师可不相信,你能在文中找出有用的信息说服我吗?”这样的提问,不但具有趣味性、挑战性,激发学生寻找答案的欲望,还能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让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得到发展。 (三)层层推进的提问,能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捷克伟大的教育改革家和教育理论家夸美纽斯早在17世纪就提出了系统性和循序渐进性的教学原则。夸美纽斯认为,教师对所教知识的组织应具有系统性和逻辑性,即教学应遵守从已知到未知、从易到难、从简到繁、由近及远等原则。课堂提问同样应遵循这样的原则,在有层次的问题的引領下,让学生一步步理解文本的内涵,从而更好地深入解读文本。在听《鸟的天堂》这课时,任课教师教到最后,让全体学生齐读最后一句话,然后出示问题:“大家思考一下,‘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为什么第一个‘鸟的天堂’有双引号,而第二个没有?请联系全文,说说你的理解。”这是一个课后练习题,是落实本文难点的一个导向问题。但这个问题,如果没有前面很好的铺垫,大部分学生根本无法思考。在汇报环节,学生怎么也答不到点上,最终还是要由教师亲口解释。这时学生才恍然大悟,但学生真的悟到了巴金的情感吗?任课教师的提问没有层次,要学生一步到位,而学生的思维又跟不上教师的节奏,所以才出现这种局面。如果教师在提问题时,能有层次,由浅入深,引导学生思考,那么结局可能就大不一样。听课以后,笔者预设了两个研学问题给学生上同一节课。研学问题1:作者去了两次鸟的天堂,各看到了什么?认真读课文,找出有关的语句,在旁边写写作者看到的景物有哪些特点?研学问题2:作者两次跑去鸟的天堂,却看到不一样的景物,请问能把第一次去鸟的天堂看到大榕树这部分内容删去吗?联系上下文,说说你的理由。两个研学问题,内容前后紧扣,问题1是问题2的铺垫,问题2是问题1的升华,降低了解决本节课难点的坡度,让学生由表及里,跟随着作者的脚印,一起走进鸟的天堂,感受鸟的天堂存在的原因,从而感受大自然的魅力、体会作者写作技巧的魅力。这样有层次的提问,能循序渐进、环环相扣、逐渐深入问题的本质。这种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提问,可以把学生带入到深层次的思考当中,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提高学生的探究水平,提升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
事实证明,提问艺术在构建研学后教升级版的语文课堂中发挥的作用尤其重要。它决定了一节高效课的成败。因此,教师在设计课堂提问时要适时、适度,而且要富于艺术技巧地提问,这能加快把知识转化为语文素质能力训练的进程,是发展学生思维、提高教师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刘长娟.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艺术[J].中国校外教育,2015(32).
[2]梁艳强.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提问策略[J].语文学刊,2015(0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3565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