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教学模式改革探索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梁金明

  【摘 要】随着市场经济的转型和发展,视觉传达设计获得了一定的发展,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特别是在商业圈的品牌推广方面,视觉传达的应用更为多见。针对时代的发展变化,高校作为培养专门人才和服务社会的基地,必须加强对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建设和完善,重视对学生的实践教学,通过工作室实践与课堂教学相结合的形式更好地培养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人才。该文作者通过调研,论述了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指出部分高校存在的问题和进行教学模式改革的意义,并尝试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希望能够促进高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教学模式改革的进一步优化。
  【关键词】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工作室制;教学模式改革
  【基金项目】郑州西亚斯学院教改基金资助项目项目编号2017JGYB56
  【中图分类号】G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21-00-02
  21世纪是信息革命的时代,也是艺术设计创新的时代。在以印刷业为主导的静态图文信息的视觉传达设计中,动态性、交互性图文信息设计的比重越来越大。此外,数字化时代涌现出了更多的新兴设计领域。现有的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人才培养已不能满足新形势下的市场需求,调整和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从而适应数字化时代的到来已成当务之急。
  一、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目前高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教学课程体系多由“基础课程”+“专业课程”+“设计实践”三大模块构成,现有体系中的“专业课程”仍是以“标志设计”、“广告设计”、“包装设计”、“VIS设计”、“书籍设计”、“网页设计”等为主干课程,而本专业所涉及的数字艺术设计教学所占课时比例微乎其微,其人才培养现状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目前的教学模式难以满足当今的社会需求。数字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一方面对一些传统行业造成冲击,另一方面却创造了新市场和新产业。以出版业为例,2010年我国数字阅读人群已达到2.525亿,2011年我国数字出版产业保持了31%的增长幅度。传统出版社纷纷推出与印刷版杂志形成一种共生关系的网络版电子杂志。数字出版产业规模的快速壮大,使得电子书成为视觉传达一个新的设计领域,但是高校的课程教学还是以传统二维平面的书籍设计和书籍排版软件为主,电子书的设计理论及软件的教学尚未纳入教学体系。在变化了的社会需求前,显然难以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所需的复合型人才。
  第二、课程体系不完善,应增加适量的具有广阔发展前景、与视觉传达设计息息相关的专业课程,如UI界面设计,增强专业适应性。因为目前国内很多从事网站、手机、软件、增值服务等企业和公司都设立了UI设计部门,专业的UI设计公司也应运而生。然而国内高校的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大部分还都没有开设该课程,导致出现了人才供需矛盾,UI设计课程的开设显得迫在眉睫。
  第三、教学模式单一,缺乏个性化。高校学生生源广,学生在性格、成长环境以及学习基础等方面均存在一定的差异,这就意味着教师不可能通过一种教学方式满足所有学生的学习需求。特别是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该专业是一门创造性较强的学科,需要学生具有个性化的思维,充分发挥个性。如果采用单一的教学方式,必然会使学生的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受到限制。但是,从当前我国高校的教学模式看,部分高校仍然采用以往“教师讲、学生听”的单一知识灌输模式。在该教学模式下,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部分學生在上该专业课的过程中缺乏学习兴趣,不愿意听讲,甚至出现了逃课的情况。
  第四、师资方面也相对比较薄弱,老师上课工作量大,再加上科研任务,导致老师几乎没有时间与大型设计公司接触,比如公司最新采用的设计软件、最新使用的设计材料等。这样就很难追上社会发展的最新信息与需求。
  第五、人才培养方面缺乏市场导向与项目开发意识。受以往教育观念的影响,我国各阶段的教学以理论课堂教学为主。但鉴于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属性,仅通过理论的学习,学生难以掌握艺术设计的精髓。如,广告牌、海报设计等课程必须通过实践操作,才能够使学生领会到设计的要义。目前,在部分高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教学中,一些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教师对理论知识的传授,缺乏实践的机会,即使参与了实践课程,也主要是根据课本的内容进行模仿或照搬,这就难以提升学生的设计能力。
  二、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教学改革方法
  第一、把握时机,完善课程体系建设。一方面重新构建、整合新的课程体系,形成高质量的课程群;另一方面,有目的地建构一系列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宽泛性、交叉性的开放式的选修课程。如在传统的“书籍设计”主干专业课程基础上,增加具有传承性与延续性的数字设计课程,如“电子书设计”课程,满足数字出版行业人才需求。在“展示设计”的课程的基础上增加“3DsMax专业软件”这一基础课程,以提高视觉传达专业学生三维空间的虚拟现实表现技能。
  第二、创新课程内容,贴近时代需求。课程的相对稳定性特点,使得课程内容往往滞后于科技发展和社会需求,因此,课程内容改革和创新是教学改革的主要问题。比如关注学科动态,及时丰富并不断调整教学内容,不断拓展艺术设计的内涵和外延,通过互联网和学术期刊关注学科前沿动态,及时丰富并不断调整教学内容。例如在包装设计教学中,在全球可持续发展观影响下,教师要及时了解绿色包装材料的研发进展和应用情况,实现教学内容的及时更新。又如新增“UI设计”课程,满足当今企事业单位迫切的用人需求。
  第三、以必修课程为核心,构建多层次的选修课程体系,培养高素质、可持续发展人才。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目前包含有数码艺术设计方向,可以充分利用数码艺术方向的教学资源和师资力量,开设与视觉传达设计具有交叉性的选修课程。如开设“视听语言”、“摄像基础”、“影视后期合成”课程,既能强化广告设计等必修课程的知识技能,也能满足有意向从事摄影摄像学生的基础学习。逐步建立以本专业为核心,辐射相近或相关的专业方向的选修课程体系。   第四、校企合作。(1)将企业模式引入学校。将企业的设计部、研发部设在学校内部,这样可以使学生进行岗位的实训,一方面,节省了企业的开支成本。另一方面,使学生有了实践机会,企业与学校、学生获得了多赢。(2)校企互动,聘请企业优秀的设计师进高校讲课,同时对教師进行一定的培训。培训企业可以挑选优秀的学生到该企业工作,从而实现企业与学校的优势互补。
  第五、实行工作室教学模式
  工作室教学模式是西方艺术设计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教学方式,与传统的课堂讲授式不同,工作室教学更具有灵活性,可以根据学生的情况进行个性化辅导。此外,工作室的学生有低年级和高年级组成,这样就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互相学习的能力。工作室在高年级教学时,更多的是以项目实践内容为主。这样工作室导师组织学生设计实践的时间更为灵活,有利于真实设计实践项目的引入。工作室不同于传统课堂教学,具有承担教学任务,又肩负处理对外事件的职责,从而使得学生的实践能力提升,将所学知识转化为社会生产力,凸显了艺术设计专业的社会参与度。
  三、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教学改革意义
  第一、培养具有较高审美艺术素养、良好创新性思维、扎实的专业基础和实践能力、可持续发展的复合创新型艺术设计专业人才。
  第二、更好的保障了就业质量,拓展了就业空间,进一步提升了高校的知名度。
  总之,现代社会是学习型社会,教育应在培养人的终身学习、学会生存方面做出努力。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不仅仅是使学生掌握视觉传达设计这一专业技术领域的知识与技能,更要注重思维方法、人文素质和终身学习能力等方面的培养,实现高素质、可持续发展人才的培养目标。视觉传达设计教育改革不但要有新的知识内容,还要有新的知识传授形式,视觉传达设计已成为一个多元素、多学科交叉的设计学科方向。
  当前,设计人才数量上难以满足社会需求,而且质量过关的人才存在缺口巨大的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从学校与企业两方面同时入手,以学生为本,以企业为导向,双方互动融合,联合改革,共同提高,实现双赢。
  参考文献
  [1]田隽,龙庆华,周祺芬.地方高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专业课程的项目化教学法的可行性探索[J].设计,2018(9):80-81.
  [2]李平平.应用转型背景下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研究——基于校企合作模式[J].科教导刊(下旬),2018,354(10):45-46.
  [3]韩翠霞,戴艳,王正.基于微课导学对高校教学模式改革的意义——以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为例[J].现代经济信息,2017(23):411.
  [4]张利平.新时代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艺术教育,2017(21):167-168.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3837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