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关于中文黑体字的术语翻译问题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岳翃

  摘 要:目前,中文黑体字已成为虚拟界面使用最广泛的字体之一,而最基础的黑体字的英术语翻译问题却尚待解决。随着多语言体系构成的全球化家族字库的不断问世,对黑体字术语翻译的明确,对中文黑体字源流的追溯和多语言文字设计之间的交流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中文黑体字;哥特体;无衬线字体
  1 中西文术语翻译的乱象
  中文黑体字在学术界一直没有一个明确的英文翻译,术语上的误解直接影响了中文黑体字在概念上的正确性。在一般文献资料中,中文黑体字的英文译文为“Black letter”,但实际上“Black letter”指的是中世纪查理大帝命高僧阿尔昆将罗马时代后期的安瑟尔(Uncial)重新修改后产生的卡罗琳字体(Carolingian miniscule)。
  我国对黑体字最早的记录,来源于台湾出版的《中国印刷通史》,其近代篇中提到,在1909年,商务印书馆创制“方头铅字”,直至1968年,由上海字模一厂设计开发了印刷字体“黑一体”和“黑二体”,从而正式以“黑”字代替了“方头”“美术”等称谓。1984年第一届全国印刷新字体评选会上,官方宣布的获奖作品仍使用“长美术体”和“等线体”来表示黑体字。[1]通过中文称谓所指代的字体我们可以看出,其与“Black letter”所描述的字形结构差异较大,术语翻译与中文所指代的内容是不相符的。
  2 西文哥特体的术语翻译
  英文“Black letter”和“Gothic”两个单词的中文翻译都是哥特体,所指代的含义却千差万别。就西文无衬线字体术语翻译相关问题,笔者采访了西文字体专家,汕头大学的曾平老师以及德国的西文专家Sebastian Bissinger,两个人给出了一致的答复——“Black letter”指代的是中世纪哥特风格的手写字体,“Gothic”对应的英文单词是“Grotesk”,最早出现在1875年的牛津英语词典中,指怪异风格,其他同义词还有“Doric”。
  3 早期无衬线字体在中国的术语翻译
  贡生在1962年4月发表在《文字改革》期刊中的文章《哥特体字母》中指出,“哥特体是拉丁字母(汉语拼音字母)的一种书体。上面介绍的是哥特体字母发展到现在最流行的体式之一。它勾画出字形結构最基础的骨架;图形简单明了;主干笔画的末端不附加‘装饰线’;同手写草书接近;笔画粗细一致,运笔不分轻重。由于具备这些特点,现代一般使用拉丁字母的国家,都利用哥特体字母作为识字教育的工具。我国近年出版的拼音识字课本、课外教材,以及注音读物,绝大多数页也用它来排印”。2通过对比中文字的形态特征,可以发现文中的“哥特体字母”和西文无衬线字体的风格特征更为接近,因此,贡生老师文中提到的“哥特体字母”是指西文无衬线字体,而非中世纪的哥特体。
  4 日本哥特体的术语翻译
  20世纪60年代,我国学者仍然称西文无衬线字体为“哥特体字母”,其原因要追溯到19世纪的美国。哥特体“Gothic”这个词用来指字体是从一款叫“Franklin Gothic”的字体开始。在1837年,无衬线字体从欧洲传到了波士顿。美国波士顿字体铸造厂为了与欧洲地区在称谓上有所区别,把“Grotesk”改为“Gothic”。但是哥特体这个词的本义仍然是本文在开篇论述的“Black letter”,这样的称呼在日后对哥特体与无衬线字体的概念造成了混淆。
  1853年,日本经历了“黑船来航”事件之后,派大量日本留学生远赴欧美学习物理、化学、机械、电力等实用性很强的先进工业技术。其中也包括学习印刷、广告和许多平面设计方面的知识。在此期间,西文无衬线字体流传到了日本。日本人在1877年平野活版制造所的《BOOK OF SPECIMENS》中登载西文字体“GOTHIC”来表示西文无衬线字体;到了1895年,东京筑地活版制造所出版的《座右之友》中已经有成为“五号哥特形文字”的汉字字体;1903年,秀英社《活版见本帐》筑地活版所《活版见本》文章中的“ゴシック体”是最早出现的日本哥特体名称的记录。[3]由此,我们可以得知,日本在命名无衬线字体时,参考了“Gothic”这个单词,称为“日本哥特体”。笔者认为,在20世纪80年代日本哥特体的设计风格传入中国时,术语概念出现了偏差,导致了后来翻译上的乱象。
  5 结语
  笔者认为,中文黑体字的英文翻译为“Grotesk”更符合西文无衬线字体的发展脉络,而不是代表中世纪哥特风格的“Black letter”。在全球字库跨多语言设计的背景下,对于黑体字中英文术语上的梳理不仅追本溯源,同时也为跨文本设计的创作者提供了通识性知识。
  参考文献:
  [] 张树栋,庞多益,郑如斯,等.中华印刷通史[M].印刷工业出版社,1999.
  [2] 贡生.哥特体字母[J].文字改革,1962.
  [3] 今田欣一(日).活字字体的基础讲座(《和字字体》:第十部分——受西文字体影响后在日本制作的汉字字体)[DB/OL].欣喜堂,www.kinkido.net.
  作者简介:岳翃(1988—),女,北京人,博士研究生,从事视觉传达设计研究。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4858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