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当学案导学遇上数字媒体时代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路瑞

  摘 要:艺术概论是一门基础性理论型研究课程,这样的理论型研究课程非常枯燥,多数教师都在进行课程的改革。笔者认为,首先我们应该在学案设计上,正确处理导学关系,做到导学结合;其次在学案的使用上,给学生提供展示自己的平台,将多元化的平台纳入教学体系;最后,完善学案的评价标准,真正体现“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教育思想。
  关键词:艺术概论;学案导学;数字媒体时代
  艺术概论是一门基础性理论型研究课程,涉及艺术的本质、艺术的种类以及艺术的创作、作品和鉴赏等,旨在让学生了解艺术的基本原理和发展规律。对艺术类学生来说,这样的理论型研究课程非常枯燥,加上此群体大多理论基础薄弱,不能主动参与课堂,因此,多数教师都在进行课程的改革。总结起来主要包括两种,一种是采用以学案导学为主的师生共同合作完成的课堂教学模式。这项改革的目的是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一言堂”转变为学生自主探索、师生导学结合的新型课堂模式;另一种是在数字媒体信息的冲击下,教师逐渐采用更加通俗、有趣、浅显的方式,使教学过程趋于娱乐化、网络化,以迎合学生,希望达到吸引学生、扭转厌学情绪的效果。以下是对两种改革模式的分析。
  1 改革之学案导学式课堂
  所谓“学案”,即“教师在学习理论、教学理论的指导下,在授课前依据教学目的和学生认知结构的特点,以课时和课题为单位,把课本中相应的内容和预备知识,按照学生的认知水平,模拟问题发现过程,精心设计递进性问题系列,以引导学生沿着问题的台阶,完成自主探索真知的学习过程,是指导学生学习本课时或课题的学习方案”。[1]这种学习方式,也被称为问题本位学习,强调把学习设置在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让学习者通过合作解决真实问题,学习隐含在问题中的科学知识,掌握解决问题的技能。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按照学案设计预习课程;教师则是课堂的引导人,根据学生学习结果的有效反馈,答疑解惑。学校则可以根据学案的设计是否规范、项目是否齐全、学生期末的考试成绩如何来评价课堂效果。这种学案导学在理论上确实是一种教学理念的重大转变,然而在具体的实施情况中,暴露出一些实际问题。
  1.1 学案设计单一化
  教师在学案的设计上,以教材为中心,理论知识单一,以问答题为主,此类问题来自教材,学生通过预习课本机械回答即可,并不能有效提高其学习技能,也没有更深入地改变其学习方法。这使学案的设计,成为应试教育的一个变体。学生只要完成学案,就可以在考试中得高分。学生的学习目的只是规避挂科危险,而不是积极获取知识。
  1.2 课堂使用形式化
  在具体课堂中,教师采用这样的模式:布置学案—学生按照学案自学、预习—回课—教师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生分组讨论—课下巩固提高—学生写出课后反思并提出新的问题。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多数学生并不能通过自学来预习课本,而是带上学案在课堂上补作业,没有自主学习的动力。因此,回课这一环节难以进行,学案教学流于形式。
  1.3 评价标准功利化
  学校对学案的評价没有一个完善的标准,仅注重教师是否有学案、是否按照学案导学的方式进行、学生对学案的完成程度如何等,而没有关注学生是否能主动完成学案、学生的学习方法能否得到改善、学习效率是否有效提升等问题。
  学案导学模式的使用,虽然立足于学生的自主学习,但是在导与学的关系上,并没有将理论学习与学生所处的数字媒体时代相结合,教师的导与学生的学之间没有架起一条有效的桥梁。
  2 改革之数字媒体式课堂
  传统的基础理论课堂长期以教师和教材为中心,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不被学生接受,单向度的知识传授收效甚微。加上数字媒体的迅速发展对传统社会文化体系产生剧烈冲击,不仅改变了艺术的生产和传播的方式,也直接体现在艺术概论的课堂上。教师逐渐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利用新媒体吸引学生,寻找更加浅显和通俗化的方式,以适应理论基础薄弱的大学生的需求。这种改变虽然能在短时间内获得广泛的关注,但是也带来严峻的问题。
  2.1 娱乐化冲击,学术性下降
  发达的媒体文化为艺术概论的课堂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电子媒介为主导的大众娱乐进入课堂,获得学生的广泛关注。同时不难发现,原来在高校教材体系中居于主流地位的学术型教材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冷遇,使用率和发行量下降。电视文艺节目、网络视频、名师通俗演讲等素材的大量使用,使得我们不得不思考,这样的课堂,其学术性、研究性及创新性如何得到保证。
  2.2 碎片化冲击,盲目化接受
  数字媒体时代,信息生产自由,信息传播更快更便捷,整个社会处在一个信息爆炸的环境。手机的普及、各种APP客户端的信息推送、搜索引擎的发达,使传统的在教师引导下获取艺术理论知识的模式,转变为数据库的检索、复制等,带来的后果是教师和教材的权威地位逐渐下降,传统课堂中答疑解惑的神圣性开始消解,教学难度不断提高。而学生在媒体流的冲击下,接收各种碎片化的信息,不能有效整合,甚至出现盲目接受、曲解或误读信息的情况。
  3 当学案导学遇上数字媒体
  上述两种课堂改革形式,虽然体现出教师对艺术概论课堂的不断思考,但是实际操作中的问题也不容小觑。学案导学课堂中,学有余而吸引力不足,学生自主性不强;数字媒介进课堂,娱乐化有余,学生参与度高,但理论性不强。对此,本文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学案设计上,正确处理导学关系,做到导学结合。“导”的方面,教师要整合媒体资源,充分利用数字媒体时代的信息资源,在立足理论知识的前提下,寻找与时代接轨的切入点,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案预习环节,合理利用媒体信息,弥补教材的滞后性。我们选用的教材多为“十一五”规划系列教材,不可避免存在滞后性,因此,教师应结合时代艺术热点,有针对性地专题化切入。例如,关于艺术鉴赏这一章的学习,可以结合时下最新、关注度最高的影片进行专题化切入,让学生自主评论,实际进行艺术批评,这样就可以在吸引学生的前提下,促进教师的理论性辅导。   第二,在学案的使用上,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的平台,将多元化的平台纳入教学体系。教师要鼓励学生利用自媒体讨论和分享前沿艺术论题。数字媒体的洪流涌向校园,学生身处其中,都在用不同的自媒体向世界展现自己,教师可以把这一点充分引进课堂教学,借助微博或者微信群发起话题讨论,这样即使平时不善言谈的同学也可参与其中,群聊或找教師私聊皆可。然后在课堂上分享讨论的结果,教师再作补充与归纳。另外,教师还可以向学生推荐专业的学术平台或订阅号。比如CNKI(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中国知网),在此学术数据库里可以检索相关论题,还有“知乎”“豆瓣”这样的开放性知识平台,以及一些学术性订阅号等。这些学术化、媒体化的平台为学生的知识搜索提供便捷途径,学生可以针对某些艺术热点进行信息互动,跟帖讨论或转发点评,如此一来,学生可以在老师的引导下接收并参与艺术热点,规避一些负面、消极的信息,增加知识的深度和广度。
  第三,完善学案的评价标准。众多学校对学案的要求流于表面,忽略了学案的真正效用,评价标准的设定没有及时完善。针对上述情况,可以借助多媒体时代的特性,广泛征求意见。比如发动广大学生群体,通过网络问卷填写来收集信息,通过分析学案使用群体的反馈,及时完善和修改评价标准,使评价具有综合性,不仅要关注学案的形式,更重要的是把学生在学案使用中的表现也纳入其中进行考核,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提升学习效率,改变学习状态,真正践行“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教育思想。
  4 结语
  高校的艺术概论课,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是艺术类学生真正了解艺术发展规律的敲门砖,因此,其改革势在必行。当学案导学遇上数字媒体时代,我们必须处理好传统与发展的关系,在娱乐化和学术性之间达到一种平衡,在吸引理论基础薄弱的艺术类学生的基础上,提高其理论水平,有效保证高校课堂的学术性、研究性及创新性。
  参考文献:
  [1] 王一川.重新召唤诗意启蒙——电子媒介主导时代的文学教育[J].当代文坛,2007.
  [2] 杜晓杰.数字媒体时代艺术概论课程改革探究[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
  作者简介:路瑞(1986—),山西襄汾人,硕士,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学系访问学者,研究方向:艺术人类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4873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