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学专业音乐史论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曹佩佩 曹鹏飞
【摘要】随着新课题的改革与发展,音乐学专业的教学模式逐步进入深度改革阶段,由于种种原因导致传统音乐史论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鉴于此,本文结合音乐学专业的教学内容与方式探索合理的教学模式,以期为音乐学专业学生对音乐史论课程的学习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音乐史论;教学改革;音乐学专业
【中图分类号】J60 【文献标识码】A
音乐文化是反映人类文明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音乐史论将名人作品与当代历史相结合,在研究音乐的起源、发展、时代、风格时呈现出无数中外作家的作品及时代文化烙印,以独有的形式展现历史的进程,丰富和陶冶人们的精神生活。音乐史论是培养音乐学专业学生音乐理论素养的基础课程,而且能够对乐理、视唱练耳等其他专业基础课程及主干课的教学提供支撑。所以,音乐史论课程在音乐学专业学生的专业课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新课程的改革以及新媒体的发展,传统的音乐史论教育模式已不能满足当代音乐学子的学习需要,因此,音乐史论的教学也应做出相应的调整及改革创新。
一、音乐史论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老师为传授者,学生为接受者,这种教学模式更多的是以老师为主导,忽略了学生在课堂上主体性,这种被动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受到束缚,久而久之会对学习丧失兴趣,尤其在古典音乐教学部分,由于时空和历史的差异,学生往往会对西方古典音乐敬而远之,尽管老师在课堂上声情并茂地讲述,但讲台下却一片昏昏欲睡的景象。
(二)繁冗的教学内容
音乐的发展史超越上千年,而音乐学专业的学生对音乐史的学习仅仅压缩在短短数十节课的时间,丰富的课程内容及音乐鉴赏的安排时间较少,学生难以对学习内容进行深刻的认识,以至于音乐史论课的教学只是走马观花的形式,很难让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及确切的理解。
(三)考查方式形式化
在课程结束后,课程的考察往往采用笔试的方式,而教师的常见做法是圈定考试重点及考试纲要,学生根据考试重点进行背诵,多则一两周,少则一两天,将音乐史论课程划上了句号。这与音乐史论课程的教学初衷背道而驰,也难以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二、音乐史论课程教学改革策略
《艺术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明确指出,对音乐人的培养,不仅需要提高音乐人对音乐的审美,还需要注重全方面能力的培养。就音乐教育来讲,音乐创造力、感知力、想象力等能力取代了传统音乐教学中对音乐技能的训练,成为了音乐教育工作者们的教育目标。乐音(音色、音高、力度)、节奏、旋律、和声、曲式、调性、结构是构成音乐的基本元素,也是分析和描述音乐的基础语言。音乐史论课程按照七要素对学生进行教学,可以使学生从感性到理性、全面系统地把握音乐。
(一)提升教师教学能力
作为引导学生学习、传授教学知识的重要人物,教师在整个音乐史论课程的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因此,教学效果与教师的能力有直接关系,对于一位优秀的音乐教师来说,必须要对音乐史论课程有充分的了解和独特的见解。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充分的指导,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兴趣点,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帮助学生对这项课程内容有充分的理解,从多角度向学生传授知识,将学生培养成一个有独到音乐见解能力的人。
(二)提升教学主体化
教学主体化是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学模式,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下,让学生树立辨证唯物史观,在音乐史论的教学中融入音乐欣赏,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新的教学目标。传统的教学模式以老师为传授者,学生为接收者,这种模式不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学生个性和自我鉴赏能力受到限制。因此,教学主体允许多种教学方式存在,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自主、自助式的学习,教师与学生互相交流,自由探索新的知识空间。这种教学模式强调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注重学生对自身兴趣的开发,教师从教学者变为教学材料提供者和引导者。
(三)融入个性化教学内容
地域色彩是我国音乐文化的重要特点,然而,在音乐史论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对地域特色音乐的学习一直被忽视,从而导致我国音乐史论课程专业学生对本地已有的优秀音乐文化成果普遍认识不足。因此,在新时期的音乐史论课程教学中可以充分发掘本土音乐文化地方特色、民意风俗,选择具有教学意义及教学目的内容融入到音乐史论课程教学中,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我国本土音乐、本土文化。具有地方性特点的音乐往往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对音乐文化的学习激情,这不仅丰富了音乐史论课程教学内容,还将当前我国音乐史论课程教学在内容设置上的不足进行了完善。
(四)设置微课堂教学法
“微课”是指一种5-10分钟的教学短视频,是可供同学们自行下载、自主学习的新型教学法。学生可在课前按照“微课”视频内容预习授课内容,在学生对该课程内容有一定认识和见解后,教师在课堂上只需检查学生的掌握程度,对学生问题进行解答,也可以以小組的形式,让学生互相讨论或者进行单独解答。这种教学模式演变为教师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的指导,分层教学的过程,这种模式克服了学生学习能力参差不齐、教学组织困难等问题,打破了传统课程教育对教材编排的限制性,根据学生需求和训练要求为学生提供实用的教学内容。对于音乐学学生来讲,教师可通过“微课”视频串联古典、现代等各时期重要的音乐作品,通过比较、剖解各作品的手法和风格,引导学生对音乐的审美,从而促使音乐史论的教学内容与欣赏实践紧密结合,引导学生从自身出发,应用专业知识解读音乐史论,从而发挥音乐史论对音乐学专业学生的基础支撑作用。
(五)侧重音乐实践教学
音乐史论课程的学习是围绕音乐的多种形式、形态、文化、文献、事物、音响、人物等具象或抽象的问题进行不同侧重的解构。因此,实际性的操作是音乐史论课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教师在授课中应协调好教学内容的可操作性和技术性,理论教学结合实际操作,引导学生培养艺术修养和实际操作,构建新型实践型教学模式。音乐学专业学生进行实践的目的是为了加深对理论的理解,通过加强、加深表演实践的体验,将理论知识转化实践,继而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及应用。文字书写也是实践模式的另一表现,以文字为主的实践模式,是以文论为方式,以音乐史论为对象,呈现自身对音乐史论的见解。文章的结构要求学生不仅仅对史论内容进行展示,还需要考虑内容的展现形式,发现创新型的视角。最直接的展现形式是设置“音乐评论课程”,评论文的写作需要描写对音乐的观察,还需结合自身的感受,学生对于文章的呈现需要先构思结构,梳理理论,从而展现音乐的人文景观。
三、结语
综上所述,音乐史论的学习是为了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欣赏能力,传统的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限制了学生的思维与自主学习能力。音乐史论的改革将新的教学模式与实践想结合,提升学生的主体地位,探索有益于学生主动、独立的教学方式。
参考文献
[1]管乐.构建高师音乐史论课程立体化教学模式的思考与实践[J].艺术教育,2015(9).
[2]马颖.对专业音乐院校中国音乐史共同课教学的思考 [J].艺术教育,2008(4).
[3]贺林林.音乐学专业音乐史论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研究[J].才智,2016(14).
[4]潘林紫.论音乐史论课程的实践型教学模式——以音乐学专业本科生阶段培养为例[J].歌海,2017(4):102-105.
[5]可静.“翻转课堂”模式在高校音乐史类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北方音乐,2016(14):185.
作者简介:曹佩佩(1985—),女,汉族,讲师,研究方向:音乐学方向;曹鹏飞(1981—),男,汉族,讲师,研究方向:声乐表演方向。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5834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