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职道桥专业学生工匠精神培育路径探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杨仲元

  [摘           要]  高职教育通过公共基础课程、专业通用课程、素质拓展课程等课程体系渗透工匠精神,使整个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既符合知识技能培养的要求,也符合人文素质传授的要求。道桥专业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主渠道是产教融合,工匠精神培育的主阵地就在于课程教育。通过职业技能技艺训练、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职业道德素质养成等多种培育路径,立足实践育人,深化产教融合,推进校企共同育人,为浙江省现代交通综合示范区建设培养一大批具有工匠精神的应用型技能人才。
  [关    键   词]  高职教育;工匠精神;实践育人;培育路径;产教融合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27-0190-02
   一、前言
   当前,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大力培育工匠精神,已经成为高职院校内涵发展的主流。高职院校必须正确寻求工匠精神培养的主要问题,牢牢把握工匠精神的本质和内涵,在人才培育方案设计、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统筹合力,切实推进新时代高职教育的快速健康发展。
   高职道桥专业学生工匠精神培育意义在于:
   (一)具有工匠精神的技能人才是交通强国建设的需要
   通过对国内外职业教育的研究,结合产业发展的现状,通过工匠精神的培育,提升高职教育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引领企业标准化生产和标准化管理,有效对接产业转型升级,积极推进产学研用相结合,助推浙江交通强省示范区建设。
   (二)探求產教融合、校企协同育人的新路子
   抓住高职教育工匠精神培育这个关键问题,创新教育改革思路,走出一条产教融合的新路子。汇聚学校、行业企业、政府和社会力量,协同推进,开放合作,打造集政、产、学、研、转、创“六位一体”功能集约的实践性教育平台,为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提高国家竞争力提供优质人才资源支撑。
   (三)有利于提升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
   学生既要学习,又必须参加工程实践,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学习,“手脑并用,技艺斯通”。顶岗实习、半工半读、学徒制等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才能培养出具有工匠精神的技能型人才。
   二、道桥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目前,高职院校取得了不少学生工匠精神培育方面的成绩,但也存在着一些不足。
   (一)历史传统观念和社会浮躁心态不利于培养高职学生的职业精神
   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学而优则仕”“士农工商”等传统观念根深蒂固,至今仍然影响着人们的职业取向。从现实来看,职业教育的供给侧已经迎来了“00后”的生源,这些在校学生大多是家庭生活条件优裕的独生子女的一代,把升入高职院校学习作为无奈之举,不把大国工匠精神作为职业理想。高职院校教师面对学生生源质量下滑的压力,“言传身教、潜心育人”师德师风建设永远在路上。
   (二)高职教育中的工匠精神培养特色不够凸显
   自1999年以来,高职院校已经占据中国高等学校的半壁江山,取得了辉煌的成效,由一开始的“本科压缩饼干”式的模仿本科院校办学思路,逐步摸索了一条技能应用型人才培养孵化器的职业教育发展道路。但是,部分高职院校一味追求办学规模、片面追求就业、过于看重技能操作等,而弱化“工匠精神”对人才培养的作用,其结果造成学生职业能力水平低下、企业满意度不高等。一方面是大学生就业困难,另一方面是企业对高素质技能应用型人才的需求缺口较大,造成这个结构性失衡矛盾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劳动者综合素质和职业竞争能力的欠缺。因此,注重大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既是我国大学生就业和职业发展的需求,也是大学生实现自我价值的美好追求。
   (三)工匠精神培育与公共通识教育耦合不够紧密
   目前,在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实践中,行业、企业和学校三者之间缺乏有效的管理和合作机制,存在“企业冷、学校热”的不和谐现象,再加上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顶层设计先天不足,导致教学设计、教学内容落后于企业、行业的发展现状。主要表现在工匠精神培育与公共通识课程耦合不够紧密,技能实训、顶岗实习和现代学徒制等有效载体融入课堂教育的深度不够。专任教师不能及时把握行业企业前沿技术,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与企业实践存在一定的距离。
   (四)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缺少工匠精神的育人环境
   打造真实职业环境和生产氛围,形成模块化、多样性的实践教学与培训体系;进一步推进生产性基地运作,按照真实生产需求配置梳理实训资源,根据企业生产周期不断提升生产性实训比例;按照职业标准和现代企业管理要求,营造培养学生“工匠精神”与良好职业素养的学习环境。
   三、高职道桥专业“工匠精神”培育路径探索
   为了全面推进实施交通强国战略,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需要培育大批具有“工匠精神”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高职教育作为面向企业需求,承担起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根本任务。依托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拓展企业参与途径,强化企业需求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以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为核心专业的交通建设与管理专业群为实体平台,通过“交工订单班”培养,达到招生即招工、准员工(订单班学生)“双境培养”(学校及企业环境)、教育资源共建及利益共享的目的。    (一)全面梳理工匠精神的历史意蕴与传承发展
   在古代,“工匠精神”表现为工匠尊师爱徒的传统道德、言传身教的教育模式、惟精惟一的尽善境界。“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就是最好的体现。
   我国当代工匠精神的传承发展,必须考虑:学生如何继承对技术以及产品品质精益求精的敬业精神,并掌握技术技能标准;学生如何通过积累实际操作经验、磨炼技术技能,并根植实践的持续创新;如何对学生的“工匠精神”培养更加专业化、系统化。
   (二)系统化确定交通强国视域下的“工匠精神”培育内涵
   目前,我国已是名副其实的交通大国。中国高速公路里程、高速铁路里程、桥梁累计长度、隧道里程长度、内河航道里程、港口货物吞吐量等位居世界第一。但是从交通大国进入交通强国还要继续努力,在交通标准缺少绝对的话语权,在交通科技方面还缺少一定的主导权。“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只有依靠创新,培育更多的“工匠”人才,才能早日建成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全面实现交通运输现代化,真正进入世界交通强国前列,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三)实践育人,探索与构建“工匠精神”的培育路径
   道桥专业类交通建设人才是真正迈入交通强国的主力军,但是在新形势下交通强国建设对工程类交通建设人才提出了新要求。工程的要求非常严格,要一丝不苟,所以特别提出“工匠精神”。工程若不严格要求,出了问题的后果是很严重的。大工程出问题,往往不是出在原理上,路基强度不足也罢,桥梁合拢偏位也罢,高铁出轨也罢等,它们出问题一般不是本身原理的问题,基本是出在某个细节上。
   通过職业技能技艺训练、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职业道德素质养成等三个培育路径,立足实践育人。
   首先,从思想层面重视工匠精神。学生在高职院校学习阶段开始,应帮助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树立职业自信,还要重点培养他们的职业素养,使学生入职后便能很快就能融入企业文化。其次,把工匠精神深入课堂。在课堂上,要把精益求精、职业素养教学转变成项目化、案例化的教学,提升学生刻苦磨炼、精心雕琢的工匠精神。再次,创新创业能力实践平台的教育引导作用。通过创新创业能力实践平台,让学生参加更多的日常社团活动、文化艺术节、公益劳动实践、社团节等多项素质教育活动,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工匠精神的培养。最后,安排足够的实习实训。在专业课程教学过程融入职业道德、安全环保、生态和谐等理念,结合企业工程案例与先进事迹,提升职业素养素质,形成“课程思政”的理念。由企业拔尖人才与行业知名专家亲自领衔,与学校师生一道开展实践教学,学生在与他们的零距离学习与交流中,感受专家精湛技艺、敬业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培育了学生的工匠精神。
   四、结论
   (一)根据交通强国新形势,适应道桥专业类交通建设人才培养新要求
   新时代交通强国对工程施工一线人员寄予了新要求。这个新要求既有工程技术、工艺标准等专业知识活动,也有工程与科学、艺术、管理、经济、环境和文化的融合问题,还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质量升级、科技创新引领作用、国际上的话语权等。因此,可以从交通强国特征到工程人才类型,从“大工程观”到“技术上的工程教育”,再从“核心综合能力”到“工匠精神”,交通强国建设对道桥专业类工程人才提出了新要求。
   (二)立足实践育人,探索“工匠精神”的培育路径
   高职教育是“工匠精神”最生动、最有力的传承者,是同产业发展、产业升级同步前进的教育力量。工匠精神是内化的过程,需要学生持续自我学习加上外界环境潜移默化的熏陶,学校要为学生营造学习氛围。
   (三)深化产教融合,构建校企共同育人的良性机制
   工匠精神培育的原动力在于企业需求。深化产教融合,构建校企共同育人的良性机制,用制度创设工匠精神培育的软环境,将企业文化渗透到校园、课堂。创新校企合作运行机制,优化、整合各类资源,推进校企的深度合作,形成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紧密型合作办学模式。
   参考文献:
   [1]王苍林.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养路径思考[J].价值工程,2018(4):254-256.
   [2]董显辉.工匠精神视野下的工匠之师培养探析[J].职教论坛,2018(2):86-90.
   [3]窦娜.培育与弘扬“工匠精神”途径探析[J].辽宁高职学报,2018(3):13-15.
   [4]何仕.应用型大学工匠精神培育简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4):86-88.
   [5]谭璐.面向“中国制造2025”的地方工科院校工匠精神培育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8(5):146-151.
  编辑 马燕萍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5881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