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苗族装饰元素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张文雅

   摘 要:苗族是一个历史悠久、充满传奇色彩的民族。苗族建筑装饰方面的艺术多种多样,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苗族装饰艺术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应用,不但可以探究民族的历史脉络,更加可贵的是,它将我国少数民族人民对于文化艺术的深层次理解,通过艺术的方式表达出来。延续和发扬民族文化艺术是我们当今任何一个设计领域都应当做到的,我们以此寻找出一条独具特色的中国设计之路。文章通过调查分析来归纳苗族装饰艺术工艺特征、苗族色彩形式,为了后续研究打下基础,基于苗族装饰艺术的艺术性和文化性,提出了发展苗族装饰艺术的探索性建议。
  关键词:苗族;装饰艺术;室内设计
  苗族人民创造出的独具特色的艺术文化,是苗族人民生产生活中积累出来的艺术经验。由于苗族没有自己的文字,因此这些艺术瑰宝只能通过身传口授的方式保留下来。在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很多传统的文化逐渐呈现出被遗弃的现象,导致没有人愿意去研究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苗族建筑装饰艺术应用于现代设计,既有利于理清历史的脉络,又对我们中国传统艺术文化发展起到了重大作用。对于传统艺术的继承是尊重传统的体现,是在现代的设计中寻找发展的良好方式,更是我们向全世界展示中国文化的途径,所以我们通过对于苗族传统艺术形式的探索,希望使苗族风格得到广泛的应用。
  一、苗族生活环境及建筑装饰艺术概述
  (一)自然环境及人文环境
  苗族生活区位于云贵高原东北部与鄂西山地西南处交界处,由于这个地区地势倾斜,地形复杂,山地、丘陵和溶洞在这个地区都有出现。该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雨量较大。由于这些气候因素,苗族地区建筑设计中,通风防潮是主要问题,因此,在建筑设计上就需要开敞的空间结构。此外,该地区交通条件不便利,所以在材料选择上,大多都是就地取材,以石材、木材为主。
  “九黎三苗”是学者们对于苗族起源问题较为认同的说法。但总体上说,苗族文化起源于中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苗族文化具有民族性、宗教性还有开放性,不仅如此,还同时兼具神秘色彩。苗族文化是在他们生活环境和宗教信仰中不断形成和发展的,同时,苗族又与其他民族文化相互融合。他们祖先有记载着铜头铁额、人面兽身的形象,这种形象直到现在一直都是苗族文化中值得崇拜的艺术图腾。这种图腾除了在节日和祭祀活动中出现外,还出现在室内空间的装饰上。
  (二)苗族建筑装饰形式概述
  1.苗族建筑装饰形式与特点
  形式:一是建筑材料方面,就地取材。云贵高原盛产木材和石材,因此多采用这些材料当建筑材料。二是色彩装饰方面,色彩的运用上会体现一定的阶级差别性。普通民居多采用朴素色彩,多以辣椒、玉米等为点缀,与灰色外墙交相呼应,本色为主,而官府建筑多以重彩为主,利用彩绘等方式点缀,显得富丽堂皇。三是雕刻艺术方面,苗族人民心灵手巧,无论选择什么材料都会利用雕刻进行装饰点缀。苗族工匠的艺术杰作常会运用双凤、牡丹、祥云等图案雕刻。
  特点:一是实用与审美并存,首先建筑结构是一个具有实用价值的构建,其次进行适当的艺术装饰,使其实用与审美并存;二是寓意与意境共存,通过对建筑的装饰将吉祥的寓意表达出来,体现出苗族人民乐观向上,对未来生活充满着美好祝愿;三是重视组合之美,多以自由组合,这种构图形式体现了苗族开放、融合的民族个性。
  2.苗族装饰形式在建筑中的艺术功能
  苗族的建筑装饰艺术是文化形式的一种。通过研究苗族建筑中的雕刻纹样等,我们能理解其建筑特色与文化内涵。首先为调节功能,通过在建筑上利用小型部件与线条的装饰来调节建筑的形态与比例,起到了协调建筑的整体与局部的关系的作用。其次为标志功能,苗族建筑里的装饰是传承其文化的重要标志,从中可以阅读到苗族的信仰、情感等,其中也包含了苗族的历史信息。纪念性的建筑物是体现装饰符号的范例,它使得历史信息得到保存,是历史发展的见证。
  二、苗族装饰艺术运用发展的基本特点
  (一)材料
  苗族装饰艺术运用木、石、竹材料。这三种材料会给人一种自然纯朴的感觉,是其他材料没有办法达到的。作为天然材料,健康环保是其最大优势。苗族在山林中生活,這三种材料都是当地特产,取材较为便捷。利用自然材料会拉近人、材料、环境三者之间的距离,给人一种回归自然的亲近感觉,将自然气息带入到日常生活当中。
  (二)色彩
  苗族装饰艺术色彩特点是,在建筑和室内的环境中,大多数是以灰白色高级灰的色彩为主,因为其在传统的建筑中,会用材质自身的演变去改变整体的效果,在细节上进行彩色绘制来装饰。由于湘西本土多产漆树,因此苗族人民掌握了髹漆技术,并多用于家居装饰中。其家具的颜色十分绚丽多彩,与建筑的灰白色的朴素形成强烈的对比。
  (三)手工艺术
  苗族雕刻图案遵循传统的对称、对比基本法则。他们的图案都是对现实生活的情景再现,通过精细加工,对现实生活进行塑造,表达了苗族人民对生活的热情。总体来说,苗族的图案纹样分为具象和抽象,这既显示出苗族人民技艺高超,又能体现出他们对于艺术的高度概括能力。
  苗族家具和手工艺品在整体风格上给人一种粗犷的感觉,但是对于一些装饰雕刻会做到精益求精。家具装饰方面,多用山水花鸟作为装饰题材,利用原始的木材纹理与具有生活气息的装饰图案。织物、装饰品在装饰中多采用鸡爪纹、水蝴蝶纹、蜘蛛纹等纹样。苗族手工艺是居民室内空间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既有特定的使用功能,还可以给苗族人民生活添加更多的美观装饰。
  三、苗族装饰艺术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传承方法
  (一)苗族装饰艺术发展趋势
  装修风格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地人们审美取向和生活习惯,是人们将艺术与生活经过精细加工呈现出的完美视觉效果。随着时代进步与社会发展,现代设计师具备了更加优越的条件,但是形式上的丰富并不能够代替内容上的创新,值得我们关注的是,如何将传统文化艺术融入到我们今后设计中。   回归自然化、整体艺术化、追求现代化、高度民族化、强烈个性化以及高度情感化都是属于我们对于装饰元素的整体变革,因此我们要将苗族传统艺术与国外艺术交融,使我们的苗族文化更加富有时代气息。
  (二)苗族装饰艺术在设计实践中的应用
  案例一:吉首火车站设计。吉首火车站位于湘西自治州吉首市人民路北,每天会有大量人流物流,交通繁忙,因此需要具有独特造型的空间。建筑采用了苗族民居的剪影形状为主要造型门,设置了一个大门和两个小门,两个小门分别为进站口和出站口,中间大门是候车大厅,寓意为:走过这道门就是苗族村寨,苗家人民欢迎远方客人的到来;坐车外出,走出这道门正如走到了更宽广的天地。首先,站内运用玻璃和石材进行装饰,增加了通透感,使外部景色也能映入内部。其次,打造宁静的空间氛围。因为客流量很大,因此在设计中要有开阔视野淡雅色彩,营造出一个宁静候车环境。最后,室内设计和建筑设计整体化。
  案例二:凤凰沱江边的青稞客栈。凤凰县位于湖南湘西州西南边,青稞客栈体现了苗族民族风格与现代主义风格。虽然其建筑面积小,但在外部上采用了吊脚楼的基本形态,运用了许多天然石材、木材、玻璃等,颜色均采用自身色彩,体现出朴素与自然的风格。客栈根据空间的大小用不同的挂毯、靠枕来进行色彩搭配,并配以不同样式的苗族装饰品。青稞客栈是苗族民居建筑中室内设计较好的一个典型代表,给新时代下苗族建筑装饰怎样和现代技术结合提供了很好的示范。
  (三)苗族装饰艺术室内设计中的传承方法
  苗族先民善于运用一种简单图形来装饰自己的生活空间,以整体均衡、形象饱满为终点,点线面处理上注意主次、大小、疏密之间关系。在当时,苗族人民并没想到这些装饰会成为艺术,但是在现在看来,有很多都是值得我们借鉴的。他们会将简单的几何图形经过高度概括成为艺术性很强的抽象艺术图案,并且运用到生活中。总体来说,苗族装饰艺术可深入到生活的每个领域,通过银饰、编织等方式得到充分体现,在色彩方面,多选用自然本色,在题材选择方面,基本上都是选择生活中有美好象征的事物进行提炼概括和加工处理。
  设计师如何将苗族这样的传统元素完美融入到现代室内设计中,是我们设计能力的一种展现。如结合实用性以及功能性,在视觉上运用对称均衡手法并寻求变化,在朴素淡雅的色彩基础上增加亮色,在木材、竹材、石材等天然材料的基础上追求现代的表现手法,对于建筑外观也要遵守民族的自然朴实的风格,使得整体上增加现代感却又不失民族传统风格。但是对于现代设计来说,一味地复制不是设计,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将时代特色加入到传统装饰艺术当中,充分结合我们所存在的时代背景,使得传统装饰艺术在现代能够永远立足,永不衰败。
  四、结语
  在这个多元化的信息时代,作为设计师的我们,除了坚持以人为本,设计出符合人们生活需要、满足人们心理和生理需求的室内空间环境之外,更應该做的是,具有先进和创新意识,挖掘传统文化艺术的历史文脉,引领整个社会的社会风气和审美取向,提升整个社会的审美水平。
  苗族艺术富有地方特色,在现代社会中,装饰设计艺术变得更加多元,因此苗族的建筑装饰艺术应当与新时代相适应,融合现代设计理念,将装饰元素符号化、简单化,形成新的民族装饰艺术。苗族装饰艺术也要与技术结合,在材质中运用现代材质,加强新设计材料的开发与应用。新型材料与技术能够更好地使设计师表现其设计思路,因此苗族装饰艺术需要丰富艺术形式与表现手法,推陈出新,提高艺术感染力。
  参考文献:
  [1]李廷贵.苗族历史与文化[M].北京:中央民族出版社,1996.
  [2]刘森林.中华装饰:传统民居装饰意匠绪论[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4.
  [3]薛效成.简论苗族服饰图案纹样艺术[J].艺术教育,2007(7).
  [4]楼庆西.中国传统建筑装饰[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5]石启贵.湘西苗族实地调查报告[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
  作者单位:
   鲁迅美术学院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6369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