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智能制造发展路径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范思琦 陈艺丹 杜婉怡 敖杰
摘 要:近年来在全球制造业回流趋势下,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制造业服务外包国,在国际分工合作中的积极参与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在此影响下,吉林省作为我国的老工业基地,应寻找新的发展机遇。从发展智能制造出发,大力推行“智能工厂”,针对不同产业选取合适的方式来振兴吉林省汽车制造业,装备制造业和食品产业。
关键词:吉林省制造业;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
新工业革命发展至今,为了抓住新时代机遇,占领制造业的“最高点”,提升国家在国际市场上的影响力和竞争力,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将智能制造作为新一轮发展的首要方向,纷纷将工厂回迁,试图重塑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优势。由此产生了制造业回流的趋势。中国作为劳动力大国,在此影响下的吉林省制造业于产业结构较单一,导致制造业在老工业基地的传统产业失去优势。资源在市场中大量流失,主要支柱产业受全局性产能过剩以及自身竞争力不强等因素的影响持续增长空间受限;占据整个制造业很大比重的国有企业都是资本密集,甚至是高度资本密集的,不符合我国劳动力相对丰富。这造成了资本密集型的行业效益较差,无法发挥区域优势。
对于传统的制造业来说,消费市场需求日益增加,传统制造业供不应求无疑是一个大问题。供应链逐渐复杂,消费者的使用感和期待值也日益增长,为了满足当前的市场需求,发展智能制造模式是时代所驱。智能制造的水平直接影响我国汽车产业的生产效率和质量,智慧工程为生产带来了新的便利。这些都要求汽车产业拥有快速研制产品及积极应对市场投放的能力,而这种能力的体现在拥有高效的自动化装备、智能化水平的有“智”造基础和带头作用的优势企业上。“一汽”作为吉林省优秀企业代表,在智能车间的发展上可以说达到了最优级。车间内基本能够实现无人化,各个工位由机器完成组装、运输等工作。各工位的信息实时上传至云端并集成,统一传输到主机进行分析。整个车间的运转由一名技术人员监管,节约了人力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建立制造流程制造示范车间,带领企业向工业智能化迈进,大力推动智能车间的建设。
因为东三省相对交通闭塞,在经济和先进制造业的发展道路上,吉林省的发展缓慢。在装备制造企业之间互联互通程度低,支撑产业相互关联的互补效应发挥不够,难以实现协同创新协同发展,企业间的横向集成还不能够实现;吉林省建立的共性关键技术与核心技术创新平台并不能使中小企业完全地共享这些公共资源。所以装备制造业的发展要以优势企业为主导向其靠拢发展,形成产业集聚,共同进步建立优秀产业圈,促进吉林省装备制造业的发展。保护知识产权,着重培养智能制造模范企业,打造智能制造的中国品牌。壮大智能装备制造业,打造具有特色品牌市场的产业基地,增强产业辐射和带动作用。
对于人们需求日益增多,食品加工企业对自动化生产线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庞大的市场需求量推动了技术创新,激励了行业的升级转型。在互联网和“智能化”的普及下,食品加工工厂发展智能制造,转型升级自动化生产车间,为整个食品的生产操作创造了便利条件。所以食品机械智能化和生产流水线的自动化将是未来衡量我国食品行业发展的标准之一。在多年经营发展的探索下,从传统的简单机械生产向自动化机械生产的演变。机器完全替代人工,智能化生产车间也是技术改革的终极目标。食品业作为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一环,在提升本国经济实力的同时,食品产业也要迈开创新的步伐。在科学进步和技术发展的支持下,我国食品行业创新有了新突破。信息的采集和集成在车间的应用与传递表明食品加工业正在向智能化和自动化靠拢,引领着食品行业的发展。
智慧工厂针对顾客的要求灵活调整生产模式,个性化定制和服务使得生产成本降低,生产时长缩短,在掌握市场信息的基础上,降低了次品率,顾客满意度上升。可见,大力开发智慧工厂对于吉林省制造业的发展是一个明确的方向,是振兴东北工业的关键。
参考文献:
[1]尹成鑫.加快发展智能制造推动我国汽车制造业转型升级——基于智能制造技术与高端装备产业发展的思考.2019-4.
[2]加快发展智能制造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兰州市先进制造业智能化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建议.2019-07-01.
[3]灵宝市工业园区产业集聚现状研究.2016.
[4]遂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2016-4-15.
[5]曲永军,李灏.吉林省装备制造业发展及提升策略.关东学刊,2018-2.
[6]尹凤,李慧男,彭雪,张菜青,刘璐.吉林省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路径探索.产业与科技论坛,2017(16):16.
[7]王平安,仇荣春.食品化工机械及其自动化与食品安全,2016-9.
基金项目:吉林省科技厅软科学项目:“全球制造业回流趋势下吉林省智能制造发展研究”(20180418120FG);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中小企业接入工业互联网的自评体系研究”(790);“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泽瑞农产品交易平台项目”(2018cxcy094)
作者简介:范思琦(1983-),经济学博士,讲师,研究方向為产业经济、国际贸易;陈艺丹(1999-),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杜婉怡(1998-),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敖杰(1997-),国际经济与贸易学生。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7274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