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初中思政课教学模式探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李小珍
摘 要:新形勢下对思政课教学改革,要求思政课教师要开好思政课,通过改革思政课课堂教学模式,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做人做事,提高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点燃他们心中的正能量,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关键词:思政课教学;课堂改革;模式探究
新时代新形势下的思政教育工作,对我们每个思政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在这种背景下,如何上好每一节思政课,培养出一批又一批政治过硬、思想过硬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发挥好思政课的主要渠道作用,是我们每一位思政教师目前首先要考虑的问题。作为一名思政教师,我一直积极探索思政课教育新模式。通过多年的教育经历,我主要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改变教学观念,树立“以德树人”的教学目标
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和学生都普遍把提高思政课考试成绩作为思政课教学和学习的主要目标,导致无论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都是追求等级过关,只注重了背和写的能力,成绩成了评价学生思想品德课效果的唯一标准。这种现象不合理,却无人愿意改之。思政教师肩负直接传播真理的特殊使命,他们应该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由此看出,思政课教师应该改变教学观念,把树立“以德树人”,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关注学生的品德修养,把培养品德优秀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作为思政课教学目标的终极目标。
二、重视理论学习,提升理论素养
1.每天学习新知识,不断成长为知识型的教师
朱永新教授说,学校管理的灵魂与核心的东西就是教师。没有教师的成长,就没有学生的成长。一堂成功的思政课,关键在于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作为思政教师要把学习作为每天的必修功课。
2.思政教师要创新教学方法与手段,培养学生学好思政课的兴趣,提高思政课的教学水平
教师的真正本领,不在于他是否会讲述知识,而在于它能否激起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让他们兴趣盎然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所以,教师在教学方法的探索上要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理论联系实际,讲好身边的故事。思政课不能一直拘泥于课堂教学,要把课本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积极组织一些社会实践活动,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会体验,学会学习,学会思考。
(2)正确应用多媒体,让优秀传统文化和红色经典进课堂,组织学生研讨精神内涵,引导他们关注时代,关注社会,关注中国发展过程中的辉煌成就,树立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他们社会主义信念,弘扬主旋律。
(3)教师可以利用课堂,让学生表演情景剧,用情景剧再现某一社会现象,让学生在研讨对错的过程中,直面各种错误观点和谈论。教师通过生动的、具体的纵横比较,把道理讲清楚、讲明白,积极传递正能量,让优秀品质在学生心里生根发芽。
(4)注重启发性教学。思政课应该是学生言论自由、思想碰撞的阵地,是热烈讨论、各抒己见的场所。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还要重视案例分析,案例要有针对性、代表性和实效性。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渗透价值观教育,培养学生积极应对各种问题的心态和勇于担当的精神。
3.思政课教师要以身示范,课上课下一个人
身正为范,教师本身就是学生身边的教材和案例。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不仅产生直接的影响,也影响思政课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思政课教师要带头做好学生学习的标兵榜样,以实际行动践行真理,知行统一,表里如一,课上课下统一,在学生心中埋下真善美的种子,扣好学生人生第一粒扣子。
三、学校要重视思政课
一方面,学校领导要带头走进课堂,推动思政课建设,促进思政课老师在教学理念和模式的改变,全面提升思政教师的教学素养和水平,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另一方面,作为学校领导要重视思政课,体会它的重要性,改变对思政课的看法和观点,创新思政课评价机制,提高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把学生的德育变成学校的头等大事,真正落到实处。
四、重视思政课,建立思政课科学系统的评价体系
《新教育》一书中提到,影响一个学生终生发展的因素中分数并不是最重要的,起着制约作用的是品德、品格,是做人的快乐。对思政课的评价要通过学校、社会、同学三方面评价相结合来考查学生综合素质,才能使对教师和学生思政课评价较为全面和真实,促使他们更加健康的成长,才能真正提高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促进教师的专业和能力不断成长。
总之,思政课的根本任务就是“以德树人”,而中学阶段又属于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更需要精心的引导和栽培。因此,中学阶段的思政老师应该努力加强自身理论修养,提高教学素养,认真做好新时代学生思政工作,发挥思政课的主渠道作用。思政老师在新时代背景下,应努力成为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严自律、正人格的一流思政老师,认真讲好思政课,用伟大的信仰帮学生树立信仰,为思政课的建设和发展,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朱永新.新教育[M].漓江出版社,201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76611.htm